文|云飞
2017年4月14日,增加11分23秒的未曝光内容、2K高清画质修复的《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再度与观众见面了。
一部电影上映三次,《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又名《大话西游之仙履奇缘》)可谓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大特例。1995年2月,由刘镇伟导演,周星驰、吴孟达、莫文蔚、朱茵、罗家英、蔡少芬等领衔主演的《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在香港上映伊始反响平平,却在此后的岁月里被反复解构,成为香港影史的经典。
2014年10月,《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在内地重映;2017年4月14日,增加11分23秒的未曝光内容、2K高清画质修复的《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再度与观众见面。在《速度与激情8》上映首日破2亿的“威力”下,仅有这部经典老电影挺住了。
时至今日,周星驰似乎成为了高票房的代名词,从《西游降魔篇》到《美人鱼》再到《西游伏妖篇》,他所导演及监制的电影在内地所向披靡。打着“星爷”金字招牌的《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尽管其内地版权已被西影买断,与周星驰再无相关,却也不妨碍影片再度把“还星爷一张电影票”的老套话题炒热,试图把怀旧情怀消费到底。
当然,《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本就并非始作俑者,从2009年的《东邪西毒:终极版》开始,港片修复再上映似乎成为了“回锅肉”的独门秘籍。尽管票房表现不一,但纷至沓来的经典重映,是因为80与90后观众进入集体怀旧的年景,还是当下社会对情怀消费的肆无忌惮?
1
重新剪辑、3D转制、增加新素材
“回锅肉”都需要“整容手术”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经典重映都是影视原创能力欠缺的表现。但即便是时隔多年的“回锅肉”,要重新端上餐桌,都必须得重新加工——至少,要在“卖相”上更加好看。第三次公映的《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所采取的方法是11分钟全新内容与画质更加精细的2K高清修复,这也成为其最大的营销噱头。
2015年重映的《一代宗师》,则采取了重新剪辑、转换成3D版的方法。片方曾强调,《一代宗师3D》并不是简单的3D重建,而是将原有的素材进行重新剪辑,俗称“导演剪辑版”。在《一代宗师3D》中,王家卫对原有的故事情节进行大幅删减。同时,3D版本还多出了很多之前未曝光的全新镜头,诸如叶问和一线天在香港比武、叶问与宫二书信传情等。从“用心”程度而言,3D转制与重新剪辑要比单纯画质修复更为“良心”。
曾刮起怀旧风潮的《泰坦尼克号3D》则是卡梅隆对于电影技术的再度探索。导演未对影片内容进行修改或增加,只是采取了技术手段对画面进行重置,但其3D效果出众,让观众有较强代入感。
相比较而言,陈可辛的巅峰之作《甜蜜蜜》在重映时,则选择了“裸奔”。影片在2015年情人节重映时,没有选择转制3D,更没有在剧情上做增减和调整。陈可辛曾笑言,“不变,就是我们的卖点”。显而易见的是,情怀牌是其主要招数。
2
有人盆满钵满有人铩羽而归
左手情怀右手票房的迥异结局
并不是有了“情怀杀”,观众就会心甘情愿来买单。对更大多数的电影观众而言,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或许是因为“相见不如怀念”。而伴随着经典重映,用情怀圈钱的质疑声也从来未曾消失。
王家卫是经典重映浪潮里的佼佼者。2009年,王家卫推出了《东邪西毒:终极版》,原版电影早在15年前就已公映,但影片在全年总票房62亿的体量中收获2600万,表现不俗;2015年1月,《一代宗师》时隔2年后3D重映,收获6108万票房。
《泰坦尼克号3D》同样以其市场号召力震惊世人,在内地席卷近9.76亿票房。
不过,更多是的失败者。2011年,吴思远把1987年上映的老港片《倩女幽魂》修复重映,却遭到了“音质与音效都不满意”的评价,票房不足300万;2012年,《新龙门客栈》修复重映,命运与《倩女幽魂》如出一辙;2014年,星爷的经典《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和《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在大陆重映,上下两部总共仅收2500万票房;如今在内地混得风生水起的陈可辛,其《甜蜜蜜》重映也遭遇了“滑铁卢”,2015情人节档对撼《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仅收获1200万票房。
3
他山之石的好莱坞经验
“老树开新花”需要技术支撑
从经典重映的来源看,香港与好莱坞成为最主要的两大来源。前文涉及的《东邪西毒:终极版》《一代宗师》《功夫》《倩女幽魂》《新龙门客栈》《大话西游》《甜蜜蜜》等均是香港电影黄金年代的代表作。近年来对张国荣的怀念活动日渐丰富,张国荣早期电影《失业主》也确定将在内地重映。
好莱坞电影则在经典重映上走得更远。2012年上映的《泰坦尼克号3D》,成为年度进口片票房冠军,内地票房甚至占到影片全球票房的一半;转制成3D版本的《2012》《侏罗纪公园》也表现不俗,票房均过亿。
业内普遍观点认为,由于重映时,剧情已不构成最主要卖点,运用日新月异的3D、4K、IMAX等电影技术对影像进行重新包装,会比单纯重映更具吸引力。而好莱坞电影的灾难、动作、科幻等题材,有着与生俱来的视觉张力,与其高度发达的电影工业相契合。
事实上,情怀牌打得再响亮,修复重映只是榨取商业价值的手段。“老树开新花”的生意经,好莱坞早就走在了华语电影的前面。《阿凡达》横空出世后,《狮子王》《海底总动员》《星球大战》《2012》《壮志凌云》等经典老片,纷纷祭出3D重映版。而除了修复重映之外,好莱坞还给中国同行们更多赚足钞票的启示:碟片出售,如正版DVD和蓝光碟;视频在线点播,开发长尾市场的在线价值;电视版权与开发周边产品等。
4
经典重映背后的社会思潮
当集体怀旧成为现代人“心病”
如果说商业利益是经典重映的物质驱动力,集体怀旧则是其大行其道的精神动因。而自1978年以来,中国社会一直处在急遽变化的转型当中,社会进步了、物质富足了、科技发达了、文化多元了,但基本的归属感与安全感却一直处于“欠费”的状态。
从60后到00后,数代人共同发起关于“青春”与“梦想”的集体建构事象,被当做“怀旧文化”的全面大爆发。而再晚近十年,整个中国社会文化的主体,在对青春或沉湎或反思的过程中,重新认识过去、审视时间、定位自己,并赋予现在与未来以新的可能性和意义。
某种意义上来讲,怀旧是人类对于时间和记忆的追寻,对美好且稀缺的过去的留存,譬如柏拉图的“理式”、庄子的“白驹过隙”、当代的“诗意栖居”等等。当怀旧超越了某一个个体成长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及其私密性的生命体验,其范畴便从个体化的、情感性的私人订制,延展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的、全民性的公共事件和文化景观。
而怀旧的载体,可以是小学时飘扬胸前的红领巾,初中英文课本的“李雷与韩梅梅”;可以是“大风车”的经典旋律,小虎队的《爱》;也可以是小浣熊方便面里的卡片,以及出奇蛋里的惊喜玩具。而作为大众文化重要的分支之一,电影同样是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
为什么经典频频重映?其原因或许与青春电影的怀旧风潮如出一辙。当电影里的健力宝、“唐僧肉”、自行车、搪瓷缸、老式收音机成为识别青春的记忆符号,怀旧的个体情怀便发展成为了集体心态——在“重新体验式”的经典消费之时,人们才能“消解自身的疏离感和异己感,获得内在灵魂的自由与外在世俗生活的宁静。”
换一句通俗的话讲,就是观众沉迷在“一生所爱”的旋律里,感叹着“一部跨越了二十多年的电影,陪伴自己走过了青春中最为美好的纯真岁月”。
出品 | 锋芒影视舆情研究智库
主 编 | 果 乐 责 编 | 陆兮影
视 觉 | 陈 成 校 对 | 官 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