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歌手》收视遇冷迫使编剧更“用力”?
不出意料,林忆莲夺得了本季歌王。
与上一季的李玟类似,不论是在实力、名气、江湖地位还是在歌王之争的舞台上的竞演,林忆莲都是力压群雄、当之无愧的王者。
然而,整场歌王之战总决赛即使邀请来了刘欢、张惠妹、海莉·薇斯特拉甚至岳云鹏,形成了中外明星大乱炖的现象,也很可能难免收视率的尴尬。
其实,本季《歌手》自开播以来,收视率低开低走的尴尬就挥之不去,这与电视作为传统媒介的没落有关,但另一方面,《歌手》这个IP确实也在火爆了4年后,面临着开播以来最严重的关注冷遇以及审美疲劳。
▲五季歌手csm50城收视情况,数据来源:tvtv.hk
如果说第四季《我是歌手》遭遇了所谓“瓶颈期”,那么第五季可能也还是在瓶颈周围(甚至以下)徘徊。
除了收视不举,《歌手》也正面临着另一个问题——歌手难觅。早在去年,有业内人士指出疑问:一季14期,一年一季,意味着一年至少邀请14位歌手来补位,华语市场目前一年能够培养出几位有演唱实力的歌手呢?
果不其然,歌手很快就传出明年停播的传闻,理由之一便是歌手难觅,而逆战歌手的“回炉”,则成了最好的佐证。
一位芒果台的幕后人员称,《我是歌手》一路走到第五季,邀请歌手的困难程度可以用说是几何倍数增长,邀请歌手几乎动用了全台的人脉,甚至连副台长都曾出面找歌手。
因此,鉴于收视率与歌手资源两方压力,我们不得不担心,这届《歌手》或是最后一季,歌王也可能是最后一位。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是《歌手》编导你会如何应对?没错,音乐上的提升或许将触及天花板,你可能会拿出更具戏剧性的编剧、更多变的灯光、更抢眼的阵容...总之你可能会更用力。
而这种“用力过猛”可能与音乐的初衷南辕北辙。
2、听审团筛选制存缺陷,歌手也用力过猛?
如果收视率与邀请歌手是节目“用力过猛”的外在压力的话,现场500名听审团筛选机制的一个不大不小的缺陷,或许让歌手们也趋于“用力过猛”。
伴随着新歌王的出炉,总有一股质疑之声。但计票是由知名音乐业内人士或公证处进行的,基本不可能有假。于是,质疑者就将目光转移到了500名听审团身上。所以,对于操纵听审团组成从而影响歌手得票率的质疑声当属最大的。
一位参与过《我是歌手4》节目录制、听审团筛选的芒果台幕后人员D先生,在接受氢媒工场采访时解答了这问题,他认为《歌手》的听审团筛选机制其实相当科学。
首先,工作人员会电话回访2—3次,询问以下问题:
1.你有看最新一期的歌手吗?
2.你最喜欢哪位歌手?
3.你最喜欢哪一首歌?
4.你有微博吗?
5.你有学过唱歌或者乐器吗?
6.有看过演唱会吗?
7.如果你入选了你会投票给谁?
根据这些信息,工作人员会开始挑选听审团。众所周知,工作人员会在报名者中选出10岁、20岁、30岁、40岁、50岁的听审团各100名,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这5组100名听审团的组成并非随意挑选而是严格细分的——根据报名者对不同风格音乐的喜好分为7等分各约14人。这些音乐风格非常模糊地对应7位歌手,如狮子合唱团对应摇滚、光良对应抒情/情怀、袁娅维对应流行等等。
在整个听审团筛选的过程中,音乐专业的或音乐从业者有更大几率被选中,而对于某位歌手有明确偏好的则不会被选中。
由此可见,《歌手》的听审团筛选机制其实并非某些阴谋论者所言存在黑幕,但这并不意味着完美无缺。
最大的缺陷在于,这套筛选流程没有严格的对于听审团音乐素养的要求——不论是在音乐受教育高低的层面还是在高音乐修养者占比层面。这就导致了一个鲜明的落差:顶级歌手、音乐家们对于音乐“高级”的改编、在创作与听审团“中等”的音乐审美之间的落差,“曲高和寡”的现象就这么诞生了。
这就意味着当一首歌在艺术或者说“音乐性”层面有非常高的造诣时,歌手所得的票数可能寥寥无几,或者说听审团会不可避免地将音乐以外的元素作为好歌手的重要评价标准。
3、为了竞演,《歌手》正在远离音乐?
这种情况下,歌手(及其团队)的策略很可能是为了迎合听审团和选票而降低对歌曲音乐性的追求,转向对其他能带来选票的方面进行挖掘,在这个前提下,《歌手》与音乐又有多大关系呢?
在参加过《歌手》第三期录制的大四学生小李看来,对于她这样的普通观众而言,歌手现场的表现能力更能打动她。她对氢媒工场说:“其实大多数人(包括我自己在内),对音乐的造诣没有那么高,90分和95分的差别在我等听来其实差别真的不大,这时候歌手的现场表演更能感染到我们观众吧。”
确实,此前提到《歌手》筛选听审团的制度存在缺陷,加之竞选歌手的对歌曲的演绎都是超高水准的,听审团get到的往往是表演整体带来的效果。
因此,高音、长音、表情、动作、服饰、乐器、阵容、灯光甚至剧情、歌手的性格都对现场效果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音乐本身可能已经不是表演中最主要的因素。
芒果台幕后人员D先生则对氢媒工场表示,歌手们最终获得的票数可能不是直接与音乐挂钩的。比如李健,虽然歌曲婉转动人,但他的高得票率还与他“综艺咖”似的段子功力以及颜值、生活态度、性格有关。
而另一个反例是,对于音乐有着处女座般苛求完美的梁博,虽然音乐堪称满分,甚至被无数人单曲循环,但由于在台上没有华丽的演出效果以及高超的唱功加持,在台下不是金(duan)句(zi)频出的“综艺咖”,导致首秀仅有第六的排名而挑战失败,着实令人惋惜。
回首5季《歌手》,“音乐长板、表演短板”让多少优秀的歌手以及他们的音乐失去了展示的机会,除了梁博外,赵雷、王晰、陈洁仪、萧煌奇、品冠、杨宗纬...都是如此。
音乐圈老炮、草莓音乐节缔造者之一的丁太升曾在解读《张学友谈〈歌手〉》视频时说:“唱歌比赛和真正的唱歌是两个概念,前者的目的是去赢得比赛,后者的目的是去唱好歌曲,于是前者越发演变成高难度演唱杂技,因为强势媒体的不断推动,听审团也越发会认为:哦只有那样才叫唱得好。”
▲张学友评(dui)《歌手》:那些评审懂音乐吗?
丁太升认为,张学友指出歌唱节目中的音乐已非最重要元素,反倒是编剧和评论才是节目想要的东西。张学友很少(或者没有?)参加选秀节目,而《歌手》恰恰是带有真人秀成分的音乐比赛节目,而在真人秀中,编剧的成分自然会加大,而且也相当看重参演人员在节目中的性格与为人处事展示,这些都无关音乐,而关乎修养。
而在另一位音乐圈老炮高晓松口中,这其实是歌手musician的属性与performer的属性之争,《歌手》很明显更喜欢后者。
所以,与表演一步之遥的《歌手》,或许正与音乐渐行渐远。
回想起梁博《灵魂歌手》的一句歌词:
电视里的节目 让人看的想哭
我的那些朋友 争先恐后
争着去做奴隶 急着抛弃自己
你本来是英雄 直到变得 更加恐惧
《歌手》的歌手们,是否越来越争着做“选票”的奴隶而抛弃自己?
音乐的本质是心灵沟通的艺术,本应让歌手拥有无视名利、胜负、沉浮的纯洁和无畏——而非恐惧。
在这个做爱与相爱可以无关、举杯与友谊可以无关、捐赠与公益可以无关的时代,别再让歌手与音乐无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