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案例丨单车大战什么时候“结束战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案例丨单车大战什么时候“结束战斗”?

/于欣烈

最近关于共享单车的话题又热起来了。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各种颜色鲜艳的单车已经多得骑不过来了。密密麻麻堆放共享单车的照片在社交媒体上广为传播。

共享单车市场的双王——ofo和摩拜,都祭起了免费这个核武器来吸引注册用户,ofo更是在上海和蚂蚁金融合作,推出合格用户免付押金的试验。除了免费骑车,网约车市场最爱用的充返活动终于在自行车市场上演了。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网约车那一套打法轮番上阵,接下来是不是就该顺理成章地像快的、滴滴合并,或滴滴收购优步那样上演合并大戏了。

 

但谈到合并,你会发现,共享单车双王的模式差异之巨大,远超当年滴滴、快的,或者滴滴和优步。

首先,是车型差异。滴滴、快的、优步平台上的车辆,都是在中国市场正常销售的各种汽车车型,从微小的奔奔到宽敞的MPV上汽通用GL8。在车型上,你用哪家平台的车,车的乘坐体验没有差异。两家平台合并之后,一部分司机们只是换了一个运营公司而已。对用户来说,只是换了一个叫车的app而已,乘坐体验上也没有差别。

但摩拜和ofo两家公司的自行车,设计、开锁、骑行、费用、押金各方面都不一样。app的使用差别也不小。如果两家公司合并,差异巨大的车型如何统一。想要把使用方式、骑行体验如此不同的自行车统一到一个app下,谈何容易。

摩拜坚信的是,科技更有力量,以及为减少车型的各种损耗,不惜成本把自己的车型打造成金刚不坏之身。ofo的理念则是要让小黄车随处可见,只要单车成本低,损耗多些也可以承受。

其次,是运营模式差异。ofo相信的是市场投放密度的力量,要让用户想用车时,ofo的自行车就会出现在他周围。所以,ofo采用的是低成本自行车海量投放的模式。目前市场上ofo的主力车型就是用普通自行车做了简单优化,加上一把密码锁。谈不上什么科技含量。ofo的团队也更喜欢强运营模式,方式接地气,分享红包拿折扣券、抽奖、充返,层出不穷,不愧是滴滴投资的公司。

摩拜则更偏爱高科技和情怀。投放市场的第一款自行车,不仅用了全铝合金车身、链式传动,每辆车还配备了内置通讯、GPS模块等传感器的智能车锁——就像一部智能手机。这款车的早期成本高达3000元左右。后来推出的全新车型和改款车型,很多设计都有所调整,但唯一不变的是那个成本不菲的智能车锁。在市场推广上,摩拜更喜欢打造情怀,例如让城市回归、骑行对城市的帮助、公益事业等等。

再次,两家公司的自行车,使用体验差异也很大。想骑ofo小黄车主要靠缘分,看到了,马上就能发车。擦肩而过,缘分未到。不过像北京这样的城市,大部分城区小黄车已经随处可见了。找车不再是个大问题。小黄车全系车型采用密码锁,需要在app输入代表这辆车的数字,获得开锁密码。还车后,还要打开app,点按结束,完成骑行并付款。

摩拜单车都标配了智能车锁,一大功能亮点是可以在app上寻到、预约附近可用的自行车。但随着共享单车海量铺货,寻车功能的优势不再明显。得益于智能车锁,摩拜单车用手机扫描车身上的二维码即可开锁。停车后闭合车锁后自动结束计费。

说了这么多不同,其实最根本的体验差别是:小黄车轻便好骑,摩拜骑行较为吃力。

不论是滴滴收购Uber,还是美团合并大众点评,目的都是减少在竞争中为争夺用户烧掉的大笔资金。基本逻辑是最大的竞争对手消失后,获客成本大幅降低,合并后的资源产生协同效应,盈利有望。

摩拜和ofo的合并符合这样的逻辑吗? 有些不同。两家公司并没有大规模烧钱勇于补贴用户,他们获取用户主要依靠刚需和正常营销投放。合并后能减少多少成本呢?目前共享单车商业模式急需解决的是开源,而不是补贴用户方面的节流。共享单车公司的「烧钱」主要是在单车成本和造车数量上。

但这两家公司合并也不是没有可能。因为商业运营只是一个维度。还存在其他力量推动两家公司的合并。

首先是资本。两家公司都已融资多轮,估值都已超过10亿美元。按照目前的市场态势,战斗很难像朱啸虎当初预言的在90天内结束战斗,很可能是一场持久战。两家公司都还需要融更多的资金用于研发、制造、拓展市场。随着两家公司的估值提高,后续有能力继续投钱进来的机构屈指可数。投摩拜还是ofo呢?这时候双方投资人很有可能达成共识,推动两家公司合并,一起投出独角兽皆大欢喜。特别是摩拜、ofo背后的投资者们,有过这样的共谋事迹。

其次是政府。公共交通是政府特别关注的一个市场,尤其是在滴滴、Uber大战之后。我们看到,由于网约车这种新模式的出现,在给用户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城市管理带来了不少问题。在某些角度,甚至是和北京、上海等超大型城市的发展规划相悖。一些网约车公司在高速发展时,忽视了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于是就有了更严厉的管理规范出台。目前共享单车的乱停乱放等问题,已经开始影响了城市的运营管理。政府乐于见到更便于管理的市场局面。

合并已是大势所趋,如果非要给个期限,大约在夏季。但是,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商业市场中的竞争决定胜负,而非其他力量主导两家创业公司的命运。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ofo

  • 爱普生在美对特定墨盒及其组件提起337调查申请,多家中企成列名被告
  • 美国对涉华热成型模压纤维产品反倾销初裁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案例丨单车大战什么时候“结束战斗”?

/于欣烈

最近关于共享单车的话题又热起来了。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各种颜色鲜艳的单车已经多得骑不过来了。密密麻麻堆放共享单车的照片在社交媒体上广为传播。

共享单车市场的双王——ofo和摩拜,都祭起了免费这个核武器来吸引注册用户,ofo更是在上海和蚂蚁金融合作,推出合格用户免付押金的试验。除了免费骑车,网约车市场最爱用的充返活动终于在自行车市场上演了。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网约车那一套打法轮番上阵,接下来是不是就该顺理成章地像快的、滴滴合并,或滴滴收购优步那样上演合并大戏了。

 

但谈到合并,你会发现,共享单车双王的模式差异之巨大,远超当年滴滴、快的,或者滴滴和优步。

首先,是车型差异。滴滴、快的、优步平台上的车辆,都是在中国市场正常销售的各种汽车车型,从微小的奔奔到宽敞的MPV上汽通用GL8。在车型上,你用哪家平台的车,车的乘坐体验没有差异。两家平台合并之后,一部分司机们只是换了一个运营公司而已。对用户来说,只是换了一个叫车的app而已,乘坐体验上也没有差别。

但摩拜和ofo两家公司的自行车,设计、开锁、骑行、费用、押金各方面都不一样。app的使用差别也不小。如果两家公司合并,差异巨大的车型如何统一。想要把使用方式、骑行体验如此不同的自行车统一到一个app下,谈何容易。

摩拜坚信的是,科技更有力量,以及为减少车型的各种损耗,不惜成本把自己的车型打造成金刚不坏之身。ofo的理念则是要让小黄车随处可见,只要单车成本低,损耗多些也可以承受。

其次,是运营模式差异。ofo相信的是市场投放密度的力量,要让用户想用车时,ofo的自行车就会出现在他周围。所以,ofo采用的是低成本自行车海量投放的模式。目前市场上ofo的主力车型就是用普通自行车做了简单优化,加上一把密码锁。谈不上什么科技含量。ofo的团队也更喜欢强运营模式,方式接地气,分享红包拿折扣券、抽奖、充返,层出不穷,不愧是滴滴投资的公司。

摩拜则更偏爱高科技和情怀。投放市场的第一款自行车,不仅用了全铝合金车身、链式传动,每辆车还配备了内置通讯、GPS模块等传感器的智能车锁——就像一部智能手机。这款车的早期成本高达3000元左右。后来推出的全新车型和改款车型,很多设计都有所调整,但唯一不变的是那个成本不菲的智能车锁。在市场推广上,摩拜更喜欢打造情怀,例如让城市回归、骑行对城市的帮助、公益事业等等。

再次,两家公司的自行车,使用体验差异也很大。想骑ofo小黄车主要靠缘分,看到了,马上就能发车。擦肩而过,缘分未到。不过像北京这样的城市,大部分城区小黄车已经随处可见了。找车不再是个大问题。小黄车全系车型采用密码锁,需要在app输入代表这辆车的数字,获得开锁密码。还车后,还要打开app,点按结束,完成骑行并付款。

摩拜单车都标配了智能车锁,一大功能亮点是可以在app上寻到、预约附近可用的自行车。但随着共享单车海量铺货,寻车功能的优势不再明显。得益于智能车锁,摩拜单车用手机扫描车身上的二维码即可开锁。停车后闭合车锁后自动结束计费。

说了这么多不同,其实最根本的体验差别是:小黄车轻便好骑,摩拜骑行较为吃力。

不论是滴滴收购Uber,还是美团合并大众点评,目的都是减少在竞争中为争夺用户烧掉的大笔资金。基本逻辑是最大的竞争对手消失后,获客成本大幅降低,合并后的资源产生协同效应,盈利有望。

摩拜和ofo的合并符合这样的逻辑吗? 有些不同。两家公司并没有大规模烧钱勇于补贴用户,他们获取用户主要依靠刚需和正常营销投放。合并后能减少多少成本呢?目前共享单车商业模式急需解决的是开源,而不是补贴用户方面的节流。共享单车公司的「烧钱」主要是在单车成本和造车数量上。

但这两家公司合并也不是没有可能。因为商业运营只是一个维度。还存在其他力量推动两家公司的合并。

首先是资本。两家公司都已融资多轮,估值都已超过10亿美元。按照目前的市场态势,战斗很难像朱啸虎当初预言的在90天内结束战斗,很可能是一场持久战。两家公司都还需要融更多的资金用于研发、制造、拓展市场。随着两家公司的估值提高,后续有能力继续投钱进来的机构屈指可数。投摩拜还是ofo呢?这时候双方投资人很有可能达成共识,推动两家公司合并,一起投出独角兽皆大欢喜。特别是摩拜、ofo背后的投资者们,有过这样的共谋事迹。

其次是政府。公共交通是政府特别关注的一个市场,尤其是在滴滴、Uber大战之后。我们看到,由于网约车这种新模式的出现,在给用户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城市管理带来了不少问题。在某些角度,甚至是和北京、上海等超大型城市的发展规划相悖。一些网约车公司在高速发展时,忽视了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于是就有了更严厉的管理规范出台。目前共享单车的乱停乱放等问题,已经开始影响了城市的运营管理。政府乐于见到更便于管理的市场局面。

合并已是大势所趋,如果非要给个期限,大约在夏季。但是,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商业市场中的竞争决定胜负,而非其他力量主导两家创业公司的命运。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