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10天砸下3亿人民币,以后宝宝可以共享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10天砸下3亿人民币,以后宝宝可以共享了

目前,共享充电宝有两种共享形式,一是机柜式租赁机器,租赁机固定,用户可以带走实体充电宝。

作者:白小起 

从共享汽车,共享民宿到共享单车,但凡人们生活中能够使用到的物品,都相继被共享经济攻陷。毫无疑问,火爆的共享经济正处在一个无底限高速扩张的状态。前两天女星出轨刚被调侃为对象共享案例,今天宝宝(是充电宝哦)共享再次刷屏,看资本风扫残云的架势,未来不把万事万物共享要誓不罢休的节奏,如果再发发慈善打个终身免费战,似乎要提前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啦。

火爆程度:10天时间,小电、街电、来电科技等共享充电宝公司先后共获得3亿元的融资金额,看来要接力去年的共享单车,成为今年一级市场最火爆的单品创业项目。

IDG资本、腾讯、欣旺达、海翼股份与著名投资人王刚等纷纷入局,大有去年共享单车疯狂融资的势头,也被外界认为可能是继共享单车之后的下一个风口。而且金沙江创投和王刚这俩货还是此前大热的滴滴、OFO两个共享经济样板的投资人,如今再次联手发力共享充电宝,绝对是一个火爆的投资信号!

一时间大家终于开始关心这些杵在火车站、机场、商场门口的充电宝柜子,其实他们已经站在哪儿有些时候了。

从表面看,很多人在质疑下面几个问题。

一、电宝是怎么被共享的呢?

目前,共享充电宝有两种共享形式,一是机柜式租赁机器,租赁机固定,用户可以带走实体充电宝。比如来电、街电就是采用这种形式,共享充电宝随身充电、异地归还;二是实体充电宝,主要是桌面固定充电宝。例如Hi电推出的产品就是固定桩桌面型充电宝,容量为20000mAh,定价1元/小时,无需押金,也不需购买充电线;小电也采用这种形式,其终端是一台容量为16000mAh的移动电源,通过从端口引出带有三个端头的充电线为手机等设备充电。这类充电宝不可移动,主要投放于餐厅、KTV、咖啡厅等地方。

二、共享充电宝有市场吗?

共享电宝的创业者和投资者认为:没电的情况经常发生,老是带个充电宝在身上也麻烦,觉得充电宝应该刚需、高频。而且低成本、有回报:充电宝几十块一个,两个月就能回本。经历了共享单车后,人们对这种消费习惯轻车熟路。如果随时随地都有可租借的充电宝,并且价格也很合理,若很多压抑的需求被激发,极有可能导致共享单车一样的繁荣。

从来电科技的数据来看,目前在全国80个城市已投放充电站1600余个,平均每天发生租借次数25000余次,累计用户数量200余万人,月流水约1300万元。所以骄傲的数据也对创投圈带来极大的信心。

三、为什么资本这么火热?

除了上面市场方面的原因,资本突然一见钟情还有这些原因:线下作为一个流量入口,已经成了下一个必争之地。因此,除了像微信小程序那样自己布局线下入口,这些链接线下用户的项目也成了投资目标。一家融资消息发布后其他的也要跟进,不然被抢了先机。或许真的没其他的好投了,这个项目至少回报可预期。从投资角度,几乎所有机构都坚持一条投资的底线,就是一定是个回本周期快、且赚钱的事情。目前不论哪家电宝,据说几乎都可以在一到六个月之内回本,且现金流都是正的。

四、三个火热的代表各有什么优点被资本看好?

现在市面上数十家充电宝公司,都逃不过三派。其中,桌面派在资本市场中最强势,口碑较好;大机柜派则次之。小机柜派看起比较势弱,因为小机柜从场景来看会直接被桌面派侵蚀,从机型来看会直接被大机柜派侵蚀,本身的业务逻辑比较中庸,且腹背受敌。而那么资本为什么看好自己所投?

1、以小电为首的桌面派:桌面的可布置数量更大,天花板更高。桌面派的单个布置成本更低(一台 100 左右,大机柜10000 左右),更容易形成规模;桌面的充电线能主动激发人的充电需求,而不是被动的被寻找的使用场景,转化率更高、使用频次也更高;可供广告展现的数量更多,要比大机柜多一个甚至几个数量级,对广告主更有吸引力;作为餐饮桌面上的餐牌有可能直接切入点餐系统、会员系统等。

2、以来电为首的大机柜派:大型场景有壁垒,可以签约独家渠道协议;大机柜有技术壁垒和各种专利;在大流量下的单点是效率最高的;大机柜的屏幕想象空间更大;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大机柜是可移动的共享充电宝场景,随之而来是押金/信用体系和网络效应。

3、以街电为首的小机柜派:优点既是缺点,可以中和两者的优势,但是也面临两面开战同时竞争的局面。

五、创业者拿这么多钱干什么?

从产品研发方面,具体到产品设计,几家有所不同,有能带走的和不能带走的、柜式的和桌面式的、可以异地归还的和原地归还的,也有专门做新型充电宝供应的。但这些区别相互学习(模仿)的门槛并不高。所以技术研发成本不算特别高。但是鉴于充电宝是严重依赖线下投放的项目,参照共享单车的逻辑,充电宝租赁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抢点速度和资金使用效率。所以现在拿到钱的公司无不在强调自己的出厂量和投放量,而投放地点优先选在商场、电影院、高铁站等人流量高的地方。地推,商务BD和市场品牌公关都是要花大钱的。

从深层次看,共享电宝火热,的确还有其他方面值得商讨。

其实说白了,共享经济的本质其实就是以租代买,通过互联网手段解决一些刚需产品购买后闲置或者其他不便利性问题。那么到底为什么值得这么多机构疯狂呢?

1、共享充电宝与共享单车的相似之处都在于押金模式。充电宝一般收取100元押金。这是VC最看重的盈利点,也是说服其他投资人一起投钱的最主要依据。一个充电宝可以对应多个用户押金,远远超过了充电宝的成本,然后再把这些长期沉淀的押金用作理财,即可获得盈利,加上充电宝的使用收入,充电宝丢失损坏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从这方面分析,投资人一点不傻,把共享经济玩成了互联网金融,而且非常好玩。

2、共享经济本质是阿里与腾讯支付入口之争。网约车之战,阿里支持快的对抗腾讯支持的滴滴,最后烧钱无数,被迫整合。共享单车之战,腾讯投资摩拜;阿里投资骑呗、永安行,而ofo的背后是滴滴。巨头目的很简单:阿里希望把芝麻信用利用免费骑、免费用推广开,腾讯则希望能否独占微信支付入口。

无现金社会意义之大,导致阿里与腾讯的支付之争愈演愈烈,这就是互联网的垄断特性,都想搞死对方当老大。所以有腾讯的地方,阿里也不敢放必须跟投。阿里担心腾讯投资后独占支付入口,比如京东、美团被腾讯独占后,支付宝这个支付方式就消失了。

事实上,从网约车、共享单车再到共享充电宝,这几个热点项目初始投资人都是一波人,进入节奏一致,项目发展模式也很类似。方法都很简单:先疯狂烧钱培养用户习惯,打热市场后,利用第二波资本迅速抢占先机,再拉上阿里、腾讯(当前中国最有钱的两家企业)进入,最后赚足了阿里、腾讯的钱以及他们带来的IDG、红杉的钱。以网约车为例,前后调动了上千亿的资金投入到滴滴打车上,最后赚了数十倍,甚至上百倍的收益。所以,共享充电宝,这些人还想玩滴滴的疯狂回报模式。   

同时,对于创业者,在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融合时代,几乎所有的公司都已经开始选择站队,要么站腾讯一方,要么站阿里一方。那些没站队的,也基本都走在站队的路上。因为站队的好处是,给你钱,给你流量,给你上市机会,一切都有了。

种种因素下,一级市场的投机者们依靠资本为两端做起了大媒婆,并从中攫取高昂中介费。

小结: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就可以清晰的看到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甚至未来还可能有共享车位等等项目,只要滴滴的投资人进入,最终都会引来阿里与腾讯两方的投资,当然其他风投基金们也会拼命挤进去趁机捞一把,必然会把没有需求的创业变得火爆不堪。

所以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你还在嘲笑伪需求时,别人已经大把大把赚钱了。

其实,充电宝也好、自行车也好,基本都产能过剩。若项目成功,最后就可以大赚用户的钱,失败也无妨,反正风投用的不是自己钱。再说有巨头愿意扔钱消化一下产能,给传统制造业一口饭吃,即使最后全都挂掉又何妨啊。这也算是阿里巴巴、腾讯以及大风投回馈社会之善举,只是让部分钱落入滴滴天使投资人腰包了。

这就如同一场斗鸡游戏,阿里和腾讯是两只大公鸡,而初始投资人是斗鸡人。当我们自做聪明以看客身份在一边评头论足时,别人却在暗笑我们才是真正的鸡食。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10天砸下3亿人民币,以后宝宝可以共享了

目前,共享充电宝有两种共享形式,一是机柜式租赁机器,租赁机固定,用户可以带走实体充电宝。

作者:白小起 

从共享汽车,共享民宿到共享单车,但凡人们生活中能够使用到的物品,都相继被共享经济攻陷。毫无疑问,火爆的共享经济正处在一个无底限高速扩张的状态。前两天女星出轨刚被调侃为对象共享案例,今天宝宝(是充电宝哦)共享再次刷屏,看资本风扫残云的架势,未来不把万事万物共享要誓不罢休的节奏,如果再发发慈善打个终身免费战,似乎要提前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啦。

火爆程度:10天时间,小电、街电、来电科技等共享充电宝公司先后共获得3亿元的融资金额,看来要接力去年的共享单车,成为今年一级市场最火爆的单品创业项目。

IDG资本、腾讯、欣旺达、海翼股份与著名投资人王刚等纷纷入局,大有去年共享单车疯狂融资的势头,也被外界认为可能是继共享单车之后的下一个风口。而且金沙江创投和王刚这俩货还是此前大热的滴滴、OFO两个共享经济样板的投资人,如今再次联手发力共享充电宝,绝对是一个火爆的投资信号!

一时间大家终于开始关心这些杵在火车站、机场、商场门口的充电宝柜子,其实他们已经站在哪儿有些时候了。

从表面看,很多人在质疑下面几个问题。

一、电宝是怎么被共享的呢?

目前,共享充电宝有两种共享形式,一是机柜式租赁机器,租赁机固定,用户可以带走实体充电宝。比如来电、街电就是采用这种形式,共享充电宝随身充电、异地归还;二是实体充电宝,主要是桌面固定充电宝。例如Hi电推出的产品就是固定桩桌面型充电宝,容量为20000mAh,定价1元/小时,无需押金,也不需购买充电线;小电也采用这种形式,其终端是一台容量为16000mAh的移动电源,通过从端口引出带有三个端头的充电线为手机等设备充电。这类充电宝不可移动,主要投放于餐厅、KTV、咖啡厅等地方。

二、共享充电宝有市场吗?

共享电宝的创业者和投资者认为:没电的情况经常发生,老是带个充电宝在身上也麻烦,觉得充电宝应该刚需、高频。而且低成本、有回报:充电宝几十块一个,两个月就能回本。经历了共享单车后,人们对这种消费习惯轻车熟路。如果随时随地都有可租借的充电宝,并且价格也很合理,若很多压抑的需求被激发,极有可能导致共享单车一样的繁荣。

从来电科技的数据来看,目前在全国80个城市已投放充电站1600余个,平均每天发生租借次数25000余次,累计用户数量200余万人,月流水约1300万元。所以骄傲的数据也对创投圈带来极大的信心。

三、为什么资本这么火热?

除了上面市场方面的原因,资本突然一见钟情还有这些原因:线下作为一个流量入口,已经成了下一个必争之地。因此,除了像微信小程序那样自己布局线下入口,这些链接线下用户的项目也成了投资目标。一家融资消息发布后其他的也要跟进,不然被抢了先机。或许真的没其他的好投了,这个项目至少回报可预期。从投资角度,几乎所有机构都坚持一条投资的底线,就是一定是个回本周期快、且赚钱的事情。目前不论哪家电宝,据说几乎都可以在一到六个月之内回本,且现金流都是正的。

四、三个火热的代表各有什么优点被资本看好?

现在市面上数十家充电宝公司,都逃不过三派。其中,桌面派在资本市场中最强势,口碑较好;大机柜派则次之。小机柜派看起比较势弱,因为小机柜从场景来看会直接被桌面派侵蚀,从机型来看会直接被大机柜派侵蚀,本身的业务逻辑比较中庸,且腹背受敌。而那么资本为什么看好自己所投?

1、以小电为首的桌面派:桌面的可布置数量更大,天花板更高。桌面派的单个布置成本更低(一台 100 左右,大机柜10000 左右),更容易形成规模;桌面的充电线能主动激发人的充电需求,而不是被动的被寻找的使用场景,转化率更高、使用频次也更高;可供广告展现的数量更多,要比大机柜多一个甚至几个数量级,对广告主更有吸引力;作为餐饮桌面上的餐牌有可能直接切入点餐系统、会员系统等。

2、以来电为首的大机柜派:大型场景有壁垒,可以签约独家渠道协议;大机柜有技术壁垒和各种专利;在大流量下的单点是效率最高的;大机柜的屏幕想象空间更大;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大机柜是可移动的共享充电宝场景,随之而来是押金/信用体系和网络效应。

3、以街电为首的小机柜派:优点既是缺点,可以中和两者的优势,但是也面临两面开战同时竞争的局面。

五、创业者拿这么多钱干什么?

从产品研发方面,具体到产品设计,几家有所不同,有能带走的和不能带走的、柜式的和桌面式的、可以异地归还的和原地归还的,也有专门做新型充电宝供应的。但这些区别相互学习(模仿)的门槛并不高。所以技术研发成本不算特别高。但是鉴于充电宝是严重依赖线下投放的项目,参照共享单车的逻辑,充电宝租赁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抢点速度和资金使用效率。所以现在拿到钱的公司无不在强调自己的出厂量和投放量,而投放地点优先选在商场、电影院、高铁站等人流量高的地方。地推,商务BD和市场品牌公关都是要花大钱的。

从深层次看,共享电宝火热,的确还有其他方面值得商讨。

其实说白了,共享经济的本质其实就是以租代买,通过互联网手段解决一些刚需产品购买后闲置或者其他不便利性问题。那么到底为什么值得这么多机构疯狂呢?

1、共享充电宝与共享单车的相似之处都在于押金模式。充电宝一般收取100元押金。这是VC最看重的盈利点,也是说服其他投资人一起投钱的最主要依据。一个充电宝可以对应多个用户押金,远远超过了充电宝的成本,然后再把这些长期沉淀的押金用作理财,即可获得盈利,加上充电宝的使用收入,充电宝丢失损坏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从这方面分析,投资人一点不傻,把共享经济玩成了互联网金融,而且非常好玩。

2、共享经济本质是阿里与腾讯支付入口之争。网约车之战,阿里支持快的对抗腾讯支持的滴滴,最后烧钱无数,被迫整合。共享单车之战,腾讯投资摩拜;阿里投资骑呗、永安行,而ofo的背后是滴滴。巨头目的很简单:阿里希望把芝麻信用利用免费骑、免费用推广开,腾讯则希望能否独占微信支付入口。

无现金社会意义之大,导致阿里与腾讯的支付之争愈演愈烈,这就是互联网的垄断特性,都想搞死对方当老大。所以有腾讯的地方,阿里也不敢放必须跟投。阿里担心腾讯投资后独占支付入口,比如京东、美团被腾讯独占后,支付宝这个支付方式就消失了。

事实上,从网约车、共享单车再到共享充电宝,这几个热点项目初始投资人都是一波人,进入节奏一致,项目发展模式也很类似。方法都很简单:先疯狂烧钱培养用户习惯,打热市场后,利用第二波资本迅速抢占先机,再拉上阿里、腾讯(当前中国最有钱的两家企业)进入,最后赚足了阿里、腾讯的钱以及他们带来的IDG、红杉的钱。以网约车为例,前后调动了上千亿的资金投入到滴滴打车上,最后赚了数十倍,甚至上百倍的收益。所以,共享充电宝,这些人还想玩滴滴的疯狂回报模式。   

同时,对于创业者,在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融合时代,几乎所有的公司都已经开始选择站队,要么站腾讯一方,要么站阿里一方。那些没站队的,也基本都走在站队的路上。因为站队的好处是,给你钱,给你流量,给你上市机会,一切都有了。

种种因素下,一级市场的投机者们依靠资本为两端做起了大媒婆,并从中攫取高昂中介费。

小结: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就可以清晰的看到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甚至未来还可能有共享车位等等项目,只要滴滴的投资人进入,最终都会引来阿里与腾讯两方的投资,当然其他风投基金们也会拼命挤进去趁机捞一把,必然会把没有需求的创业变得火爆不堪。

所以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你还在嘲笑伪需求时,别人已经大把大把赚钱了。

其实,充电宝也好、自行车也好,基本都产能过剩。若项目成功,最后就可以大赚用户的钱,失败也无妨,反正风投用的不是自己钱。再说有巨头愿意扔钱消化一下产能,给传统制造业一口饭吃,即使最后全都挂掉又何妨啊。这也算是阿里巴巴、腾讯以及大风投回馈社会之善举,只是让部分钱落入滴滴天使投资人腰包了。

这就如同一场斗鸡游戏,阿里和腾讯是两只大公鸡,而初始投资人是斗鸡人。当我们自做聪明以看客身份在一边评头论足时,别人却在暗笑我们才是真正的鸡食。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