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正药业(600267.SH)在经历了令投资者咋舌的业绩预告修正以后,净利润大幅亏损终究变成事实,公司业务目前在低谷徘徊。
4月17日晚,海正药业发布年报,2016年公司实现营收97.33亿元,同比增长11.0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0.94亿元,同比下降796.03%。这是海正药业自2000年上市以来,业绩首次出现亏损。
有意思的是,此前海正药业在发布业绩预告后曾做出更正,其幅度之大、变脸方式之离奇令市场大感意外。1月24日公司发布业绩预告,预计2016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与上年同期(1356.67万元)相比将增加260%-300%。但两个月后,风云突变。3月29日公司发布更正公告,预计2016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将亏损0.94亿元左右。
也就是说,海正药业由最初的业绩预增0.49亿元—0.54亿元直接变为亏损0.94亿元,最少约有1.43亿元的净利润“蒸发”。业绩预告大变脸,这也使上交所火速发出问询函,要求公司对具体原因作出更详细的披露。
海正药业解释称,报告期内四个处于研发阶段的产品权利分别与三家客户达成协议,公司将收到的第一部分款项确认为收入,对当期损益的影响约为1.17亿元。但公司的年报审计机构认为,这些产品未来生产及销售情况存在不确定性,尚未达到确认收入的标准,对这一部分款项不确认为收入,暂挂预收款项。
另外,根据控股子公司云南生物制药有限公司(下称云生公司)管理层提供的未来经营收益预测,公司内部初步判断该公司的商誉无减值迹象。但基于谨慎性原则,对该公司进行商誉减值测试后,需计提2448万元的商誉减值。
4月17日晚,公司同时发布了对云生公司计提商誉减值准备的公告,减值数额和上述数额相同,这或是云生公司业绩下滑导致。2015年1月海正药业以1.51亿元收购云生公司68%股权,当时采用收益法的评估价值为2.24亿元,截至2014年11月30日该公司的股东全部权益账面价值为0.79亿元,溢价率达183%。但云生公司的业绩并不理想,2015年该公司归母净利润1088万元,2016年则亏损257万元。
然而,除了上述因素导致公司净利大幅下降以外,公司的业务也面临问题。2016年如果扣除政府补助等带来的1.89亿元非经常性损益金额,海正药业归母扣非净利润继2015年首亏1.39亿元之后继续亏损2.83亿元。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公司主营业务的经营出现了问题。
资料显示,海正药业主营化学原料药和制剂,主要业务由海正药品(医药生产)和非海正药品(医药销售)两大部分组成。其实,2015年公司因部分抗肿瘤类产品销量下滑,以及与美国辉瑞公司联合成立的海正辉瑞制药有限公司(下称海正辉瑞)的原研产品特治星断供等原因导致公司营收、利润双双下降,跌入低谷。2016年公司主要业务恢复增长并带动公司营收逆转下滑趋势,但增收不增利,未获得可观的利润增长,反而又面临新的问题。
受原材料涨价、成本增加等因素影响,2016年公司海正药品主要产品的效益普遍出现下降,大大拖累了净利润的增长。具体来看,抗肿瘤药、抗感染药、心血管药、抗寄生虫药及兽药、内分泌药和其他药品等产品毛利率比上年均有不同程度减少,其中抗寄生虫药及兽药、内分泌药和其他药品等三类药品下降幅度较大,分别减少6.54、13.29、9.61个百分点。如何控制好成本,发挥价格优势,将是公司未来亟需解决的问题。
非海正药品占公司营收比重达六成以上,不过2016年该业务毛利率增长还不到1个百分点,为公司利润增长的贡献较小。该业务的主打产品特治星在2015年产销量同比大幅下降超九成后,2016年虽有所恢复,但仅增长5%左右,供应量尚未满足销售需求,对业绩增长造成制约。随着逐步复产,海正辉瑞预计今年将有供货约300万支,预计今年完成销售190万支,实现销售额约3.04亿元(含税),但能否实现还要看产能以及市场恢复的进度,短期内难以做出更大的贡献。
但海正药业未来不得不担忧的是海正辉瑞的“命运”。曾有媒体报道,在公司业绩大幅下降的压力下,辉瑞方面正考虑撤资。海正药业也称,辉瑞方面确实考虑过从海正辉瑞撤资的可能性,但双方尚未就撤资事宜形成任何具体方案。海正辉瑞对海正药业来说则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两年占公司营收的比重超过30%,是公司业绩的主力。在2016年业绩继续大幅下降的情况下,海正辉瑞的命运走向存在一定变数。
另外,海正药业还面临着比较严峻的外部环境。特色原料药是公司的传统业务,其中85%以上都销往国际市场。2016年公司又收到欧盟药品管理局进口警告,在加上2015年美国食药监管局的进口警示,致使公司十余种原料药产品先后失去美欧两个重要的海外市场。
伴随着业绩基本面的改变,海正药业股价在2015年6月创下27.64元/股的历史高价以后连续下行,后期表现比较平淡。4月18日收盘报13.18元/股,小幅下跌0.23%。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