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2000亿!国资“扛大旗”,安徽金融赋能提速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2000亿!国资“扛大旗”,安徽金融赋能提速

安徽2025“投资账本”,钱怎么花?投向哪?国资化身“扛旗手”,从传统基建“压舱石”变身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赋能者”,计划全年完成投资2000亿元,500亿元直投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未来赛道”。

文 | 唐学菲

安徽2025年“投资账本”揭秘,国有资本2000亿元真金白银砸向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4月7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印发《安徽省有效投资专项行动方案(2025)》,明确提出以“有效投资”为抓手,全面激发经济增长动能。

图片来源:安徽省人民政府官网

其中,“发挥国有资本带动作用”成为方案核心战略之一。安徽2025“投资账本”,钱怎么花?投向哪?国资化身“扛旗手”,从传统基建“压舱石”变身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赋能者”,计划全年完成投资2000亿元,500亿元直投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未来赛道”。

相比2024年,安徽2025年国有资本的投资产业、方式和生态都有了明显的聚焦和变化。这标志着安徽国有资本运营已进入新阶段,并且谋划从“基础”到“升维”的新升级。

新兴产业500亿元 全年投资2000亿元

安徽省在“十四五”后半程持续深化国有资本改革,2024年与2025年相关的政策部署既体现了战略连贯性,也展现出阶段性重点的升级。

根据日前安徽省发布的《安徽省有效投资专项行动方案(2025)》中提到,用好省级国有资本股权投资基金,积极布局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促进政府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支持相关产业和创新创业项目建设。实施“一业一策”“一企一策”考核,引导省属国有企业全年完成投资2000亿元,力争完成新兴产业投资500亿元。

与2024年相比,2025年有三个重点值得关注:

1.投资产业更聚焦,明确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方向。

2024年,安徽国有资本投资方向主基调,以“稳增长、调结构”为核心,围绕重大项目、重大基础设施、产业固链补链强链,加快事关全省发展的“大产业”“大基建”项目落地。

相比之下,2025年,安徽国有资本的有效投资方向聚焦明显。

按照方案内容,目标直接聚焦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并明确提出引导省属国有企业全年完成投资2000亿元,力争完成新兴产业投资500亿元,给出了具体的投资目标任务量和数据量,凸显今年安徽国有资本对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倾斜。

图片来源:安徽省人民政府官网

2.投资方式更创新,实施“一业一策”“一企一策”考核。

传统国有资本考核机制往往以利润总额、资产保值增长率为核心指标,导致企业更倾向投资周期短、风险低的成熟项目,而回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长周期、高风险属性。

2025年,国有资本计划投资方式,实施“一业一策”“一企一策”考核。对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领域的企业,考核重点转向技术突破(如专利数量)、市场占有率、产业链带动效应。

“一业一策”“一企一策”投资方式的创新,不仅破解了以往的“一刀切”局限,更成为撬动社会资本、加速产业升级的关键杠杆。该机制重构了国有资本的投资逻辑,从“完成任务”转向“创造价值”,从“被动执行”转向“主动谋划”,国有资本的主观能动性增强。

3.投资生态更多元,强化政府投资基金的完善金融体系。

根据《安徽省有效投资专项行动方案(2025)》,促进政府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支持相关产业和创新创业项目建设。

与去年不同,今年政府明确将基金写入方案,以此建立主体和工具多元的金融资本体系。

一方面,主体多元化,依托基金市场,构建“国有资本+社会资本”的强大矩阵;另一方面,工具多元化,积极盘活存量资产,支持合肥高新等已上市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项目扩募融资,加快中安创谷等省内主导REITs项目培育和申报。

图片来源:安徽省人民政府官网

国有资本“扛大旗” 安徽金融赋能提速

2025年2000亿元投资目标之下,安徽国有资本的战略角色之于城市产业,已从传统基建“压舱石”升级为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金融生态“赋能者”。

过去十年,安徽国有资本以基础设施建设、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科技创新和战略新兴产业培育等方面,构建了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枢纽。

2024年,全省新增国有资本投资2000亿元,产业重点流向新兴产业投资,如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和高端装备等企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如数字化转型、绿色转型升级等企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如高能级科创载体建设,加大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国家实验室、科大硅谷、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等建设投入;股权投资,加大股权投资力度,支持企业并购重组等。

然而,随着传统基建和科创产业边际效益递减,安徽国有资本亟需寻找新增长极。

2025年,国有资本政策导向发生根本性转变,投资重心向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倾斜。根据《方案》,省属国有企业全年将完成新兴产业投资500亿元,力争培育3-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深空探测实验室等“硬科技”项目成为资本布局核心靶点。

深空探测实验室 图片来源:合肥日报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全省“有效投资”激发产业和经济同步快跑,国资“扛大旗”背后,其战略角色之于安徽金融赋能,进程持续提速。

近年来,安徽金融变革的核心逻辑,以国有资本为纽带,破解传统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安徽借由“国字号”平台为支点,通过资本运作、产融结合、风险防控等多维度创新,推动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为全省实体经济提供资本支撑。

2022年,安徽省国资委推动设立的7支省级国有资本股权投资基金,计划以400亿元的资本金,撬动600亿元以上的社会资本,形成总规模1000亿元以上的基金集群,重点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领域,形成“资本+产业”的闭环生态。

2023年,安徽与上海、江苏、浙江共同发起设立长三角产业升级基金,首期规模100亿元,支持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链补链强链。

2024年,安徽建立“一产业一基金”基金体系,围绕十大新兴产业方向,创立天使基金群、主题基金群、功能基金群等,形成了“基金促进产业、产业反哺基金”的循环体系,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基金丛林”。同年,安徽首只S基金合肥市共创接力创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设立,规模28亿元,可有效促进基金份额流通、加快基金投资回收。

截至2024年,据上海证券报消息,安徽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体系累计设立母子基金154只、实缴规模合计616.23亿元,累计投资项目637个。

启江一号 图片来源:安徽省科技厅

2025年,安徽国有资本,进一步加大资本投资力度和速度。

截至2025年3月10日,据安徽省财政厅发布,安徽已通过“拨改投”方式注资省属企业,组建了500亿元规模的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设立16只母基金,形成“1+16+N”体系布局。截至2025年1月底,引导基金体系认缴规模突破2000亿元,达到2220.13亿元。

此外,据公开数据显示,安徽强化财政资金和国有资本的整合,还组建运营了总规模2000亿元的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体系和总规模1000亿元的国资“6+1”基金体系,构建政府领投、国资联投、机构跟投,覆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基金体系。

下一步,随着“合肥模式”的示范效应外溢,安徽国有资本“扛大旗”的作用将持续放大,并通过“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双轮驱动,跑出安徽金融变革的“加速度”。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2000亿!国资“扛大旗”,安徽金融赋能提速

安徽2025“投资账本”,钱怎么花?投向哪?国资化身“扛旗手”,从传统基建“压舱石”变身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赋能者”,计划全年完成投资2000亿元,500亿元直投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未来赛道”。

文 | 唐学菲

安徽2025年“投资账本”揭秘,国有资本2000亿元真金白银砸向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4月7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印发《安徽省有效投资专项行动方案(2025)》,明确提出以“有效投资”为抓手,全面激发经济增长动能。

图片来源:安徽省人民政府官网

其中,“发挥国有资本带动作用”成为方案核心战略之一。安徽2025“投资账本”,钱怎么花?投向哪?国资化身“扛旗手”,从传统基建“压舱石”变身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赋能者”,计划全年完成投资2000亿元,500亿元直投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未来赛道”。

相比2024年,安徽2025年国有资本的投资产业、方式和生态都有了明显的聚焦和变化。这标志着安徽国有资本运营已进入新阶段,并且谋划从“基础”到“升维”的新升级。

新兴产业500亿元 全年投资2000亿元

安徽省在“十四五”后半程持续深化国有资本改革,2024年与2025年相关的政策部署既体现了战略连贯性,也展现出阶段性重点的升级。

根据日前安徽省发布的《安徽省有效投资专项行动方案(2025)》中提到,用好省级国有资本股权投资基金,积极布局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促进政府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支持相关产业和创新创业项目建设。实施“一业一策”“一企一策”考核,引导省属国有企业全年完成投资2000亿元,力争完成新兴产业投资500亿元。

与2024年相比,2025年有三个重点值得关注:

1.投资产业更聚焦,明确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方向。

2024年,安徽国有资本投资方向主基调,以“稳增长、调结构”为核心,围绕重大项目、重大基础设施、产业固链补链强链,加快事关全省发展的“大产业”“大基建”项目落地。

相比之下,2025年,安徽国有资本的有效投资方向聚焦明显。

按照方案内容,目标直接聚焦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并明确提出引导省属国有企业全年完成投资2000亿元,力争完成新兴产业投资500亿元,给出了具体的投资目标任务量和数据量,凸显今年安徽国有资本对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倾斜。

图片来源:安徽省人民政府官网

2.投资方式更创新,实施“一业一策”“一企一策”考核。

传统国有资本考核机制往往以利润总额、资产保值增长率为核心指标,导致企业更倾向投资周期短、风险低的成熟项目,而回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长周期、高风险属性。

2025年,国有资本计划投资方式,实施“一业一策”“一企一策”考核。对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领域的企业,考核重点转向技术突破(如专利数量)、市场占有率、产业链带动效应。

“一业一策”“一企一策”投资方式的创新,不仅破解了以往的“一刀切”局限,更成为撬动社会资本、加速产业升级的关键杠杆。该机制重构了国有资本的投资逻辑,从“完成任务”转向“创造价值”,从“被动执行”转向“主动谋划”,国有资本的主观能动性增强。

3.投资生态更多元,强化政府投资基金的完善金融体系。

根据《安徽省有效投资专项行动方案(2025)》,促进政府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支持相关产业和创新创业项目建设。

与去年不同,今年政府明确将基金写入方案,以此建立主体和工具多元的金融资本体系。

一方面,主体多元化,依托基金市场,构建“国有资本+社会资本”的强大矩阵;另一方面,工具多元化,积极盘活存量资产,支持合肥高新等已上市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项目扩募融资,加快中安创谷等省内主导REITs项目培育和申报。

图片来源:安徽省人民政府官网

国有资本“扛大旗” 安徽金融赋能提速

2025年2000亿元投资目标之下,安徽国有资本的战略角色之于城市产业,已从传统基建“压舱石”升级为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金融生态“赋能者”。

过去十年,安徽国有资本以基础设施建设、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科技创新和战略新兴产业培育等方面,构建了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枢纽。

2024年,全省新增国有资本投资2000亿元,产业重点流向新兴产业投资,如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和高端装备等企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如数字化转型、绿色转型升级等企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如高能级科创载体建设,加大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国家实验室、科大硅谷、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等建设投入;股权投资,加大股权投资力度,支持企业并购重组等。

然而,随着传统基建和科创产业边际效益递减,安徽国有资本亟需寻找新增长极。

2025年,国有资本政策导向发生根本性转变,投资重心向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倾斜。根据《方案》,省属国有企业全年将完成新兴产业投资500亿元,力争培育3-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深空探测实验室等“硬科技”项目成为资本布局核心靶点。

深空探测实验室 图片来源:合肥日报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全省“有效投资”激发产业和经济同步快跑,国资“扛大旗”背后,其战略角色之于安徽金融赋能,进程持续提速。

近年来,安徽金融变革的核心逻辑,以国有资本为纽带,破解传统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安徽借由“国字号”平台为支点,通过资本运作、产融结合、风险防控等多维度创新,推动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为全省实体经济提供资本支撑。

2022年,安徽省国资委推动设立的7支省级国有资本股权投资基金,计划以400亿元的资本金,撬动600亿元以上的社会资本,形成总规模1000亿元以上的基金集群,重点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领域,形成“资本+产业”的闭环生态。

2023年,安徽与上海、江苏、浙江共同发起设立长三角产业升级基金,首期规模100亿元,支持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链补链强链。

2024年,安徽建立“一产业一基金”基金体系,围绕十大新兴产业方向,创立天使基金群、主题基金群、功能基金群等,形成了“基金促进产业、产业反哺基金”的循环体系,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基金丛林”。同年,安徽首只S基金合肥市共创接力创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设立,规模28亿元,可有效促进基金份额流通、加快基金投资回收。

截至2024年,据上海证券报消息,安徽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体系累计设立母子基金154只、实缴规模合计616.23亿元,累计投资项目637个。

启江一号 图片来源:安徽省科技厅

2025年,安徽国有资本,进一步加大资本投资力度和速度。

截至2025年3月10日,据安徽省财政厅发布,安徽已通过“拨改投”方式注资省属企业,组建了500亿元规模的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设立16只母基金,形成“1+16+N”体系布局。截至2025年1月底,引导基金体系认缴规模突破2000亿元,达到2220.13亿元。

此外,据公开数据显示,安徽强化财政资金和国有资本的整合,还组建运营了总规模2000亿元的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体系和总规模1000亿元的国资“6+1”基金体系,构建政府领投、国资联投、机构跟投,覆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基金体系。

下一步,随着“合肥模式”的示范效应外溢,安徽国有资本“扛大旗”的作用将持续放大,并通过“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双轮驱动,跑出安徽金融变革的“加速度”。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