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最高48%,日妆集体涨价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最高48%,日妆集体涨价

这一波日妆价格普涨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

文 | 青眼

日本化妆品正在集体涨价。

近日,日本小众护肤品牌SHIRO在官网发文,称旗下两款产品将于4月中旬在日本本土涨价,其中一款化妆水从5940日元(约合人民币302元)涨至8800日元(约合人民币448元),涨幅高达48%。

无独有偶,黛珂、佳丽宝等日妆品牌相继在近期发布涨价通知,最高涨幅在12%~40%间不等。

那么,这一波日妆价格普涨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

8个日妆品牌涨价

青眼号外梳理发现,2025年以来,已有至少8个日妆品牌宣布拟于日本市场涨价,部分涨价策略已然延伸至全球市场,且大多品牌涨价日期集中于4月。目前,包括SHIRO、雅莉格丝、佳丽宝、SENSAI在内的品牌已率先在日本市场调价。具体而言,SHIRO旗下28款产品涨价,其中“柚子系列”化妆水喷雾涨幅高达48.1%;雅莉格丝蜜粉饼涨价2200日元(约合人民币111元);佳丽宝对洗面奶、卸妆膏等7款产品实施6%-12%的涨价幅度;SENSAI品牌涨价产品的数量高达60款,最高涨幅为14%。

另据品牌官网公告,4月中旬,资生堂集团旗下两大品牌SHISEIDO资生堂和CPB将于日本市场涨价。

其中,SHISEIDO资生堂品牌38款产品将于4月17日调价,覆盖护肤、彩妆及美妆工具等品类,最高涨幅突破40%。例如,SHISEIDO Ultimune 强效护手霜价格飙升40.2%至3080日元(约合人民币156元),SHISEIDO悦薇水零售价上涨11.1%至11000日元(约合人民币559元)。

CPB也在其官网宣布,自4月17日起调整包括隔离、粉霜在内的全系列产品价格。其中,明星产品CPB长管隔离零售价从7700日元(约合人民币391元)涨至8250日元(约合人民币419元),涨幅7.6%。

此外,今年6月,高丝集团旗下高端品牌黛珂也将在日本跟进涨价。据黛珂官网公告,6月1日起该品牌旗下172款产品价格上调550日元-1100日元(约合人民币27元-55元),涵盖护肤、彩妆、防晒等品类,多数产品涨幅集中在3.3%至5%区间。

青眼号外联系了以上品牌官方渠道,目前仅SHIRO以及SHISEIDO资生堂对青眼号外表示,品牌已于4月1日完成新一轮涨价。

其中,SHISEIDO资生堂中国调价涉及约18款产品,如此前售价380元/50ml的蓝胖子防晒,目前价格已涨至400元/50ml;SHIRO则涉及26款产品,如原价163元的香氛精油已涨至176元;原价339元的海棠油定妆散粉已涨至351元。

除此之外,包括CPB、SENSAI、佳丽宝、黛珂在内的品牌均对青眼号外表示,目前中国市场尚未收到涨价通知。

成本攀升催生涨价潮

那么,日妆价格普涨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从品牌公告信息来看,原材料价格压力是产品涨价的重要原因之一。

譬如,SHIRO与SHISEIDO资生堂在提及中国市场涨价原因时,均对青眼号外表示,系原材料等成本的持续上涨。

此外,黛珂、SENSAI等品牌在官方涨价公告中,均将全球通货膨胀导致的原料成本攀升,列为新一轮涨价的核心因素。

对此,冰泉创始人程英奇告诉青眼号外,“近年来,原材料成本实际上处于连年上涨态势。在此背景下,国际知名品牌通常会遵循市场规律,根据原材料价格波动及时调整产品定价策略。这种价格调整机制本质上正是企业对市场供需变化作出的正常商业响应。”

而原料巨头的财报数据则同样印证了成本上涨趋势。德国赢创2024年财报显示,其营养与消费化学品业务部门调整后的EBITDA同比增长54%至6.01亿欧元(约合人民币48.8亿元),核心驱动力正是氨基酸产品价格上涨。

陶氏化学也在近期发布公告,宣布自2025年1月6日起对北美地区化妆品原料实施价格上调,乙二醇醚等级产品每磅涨幅达0.05美元(折合810元/吨)。

此外,鉴于近期美国对华的关税提升,一位不愿具名的化妆品原料商对青眼号外表示,这可能会影响到中国本土企业的供应链成本,如主要依赖美国进口的乳化剂、防晒剂、植物油等原料,可能会在近期涨价。这或许也意味着,新一轮的涨价还在路上。

除原材料外,市场营销费用的激增进一步加剧成本压力。程英奇强调,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市场推广费用(包括流量投放等多项支出)持续攀升,在此背景下,国际品牌需要动态化价格策略调整,从而平衡成本压力与市场竞争力,维持可持续的盈利水平与品牌运营效能。

事实上,从消费端来看,调价策略确实能成为有效的销售增长引擎。譬如,宝洁其下高端品牌SK-II自2018年-2023年涨价5次,2024年4月份再次涨价,但这并不妨碍该品牌“逆风翻盘”。据宝洁最新发布的2025财年Q2(2024年10-12月)财报,SK-II不再被点名批评,其第四季度在中国增长了5%。

此外,对外资品牌而言,产品涨价不仅能直接提升单位产品利润率,更可通过价格锚点效应强化消费者对品牌的高端认知。

对此,某新锐国货品牌创始人对青眼号外直言:“国际品牌与消费者之间建立了深度黏性。正因如此,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溢价往往会超越其价格敏感度。这种信任感是根深蒂固的,也正是其市场竞争力的核心壁垒。”

外资美妆集团高端化战略升级

实际上,除日妆品牌外,今年以来多个国际美妆巨头亦密集开启新一轮涨价,涵盖希思黎、爱马仕美妆线、香奈儿美妆线、纪梵希、GUCCI香水及彩妆线,以及欧莱雅集团旗下兰蔻、碧欧泉、赫莲娜等品牌。

如果说单个品牌涨价只是孤立现象,那么美妆巨头们的集体调价则揭示了一个深层趋势:高端化正成为品牌抵御成本压力、维持溢价能力并强化品牌形象的核心战略。这一战略的落地不仅体现在价格上浮,更在于品牌同步推进产品力升级,探索可持续增长路径。

以高丝集团为例,其中国董事长兼总经理篠原和行在去年进博会期间公开表示,集团在中国市场实施高端化策略,将重点培育高端品牌黛珂系列AQ作为战略支点。为此,黛珂于2024年推出全面升级的AQ舒活耀白系列,从配方到包装均进行革新。

资生堂集团在2024年12月发布的最新中期战略“SHIFT 2025 and Beyond”中则明确,未来将聚焦“高端、防晒、香氛和医用护肤”四大领域,开发满足多元需求的产品组合,目标客户锁定具备稳定消费力的富裕阶层、熟龄人群及三至五线城市中等收入群体。

战略落地层面,资生堂近日宣布将在中国市场推出首个高端医疗美容品牌RQ PYOLOGY律曜。据官方披露,该品牌定位为“开创性科学驱动护肤项目”,旨在通过临床级解决方案满足消费者对功效与体验的双重追求。

值得注意的是,传统快消巨头联合利华亦加入高端化浪潮。其新任首席执行官Fernando Fernandez在今年3月的巴克莱炉边谈话中坦言:“过去联合利华被视作大众快消公司,如今正朝着高端化、精细化转型。未来我们将果断推动产品组合向更高端、更具吸引力的方向升级,并在产品创新与营销体系上持续加码。”

由此可见,品牌涨价本身并非争议焦点,关键在于能否通过产品与服务升级提供“补偿性价值”。正如某新锐品牌负责人所言:“战略涨价必须与价值升级形成闭环,才能真正顺应市场规律,驱动企业良性增长。”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最高48%,日妆集体涨价

这一波日妆价格普涨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

文 | 青眼

日本化妆品正在集体涨价。

近日,日本小众护肤品牌SHIRO在官网发文,称旗下两款产品将于4月中旬在日本本土涨价,其中一款化妆水从5940日元(约合人民币302元)涨至8800日元(约合人民币448元),涨幅高达48%。

无独有偶,黛珂、佳丽宝等日妆品牌相继在近期发布涨价通知,最高涨幅在12%~40%间不等。

那么,这一波日妆价格普涨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

8个日妆品牌涨价

青眼号外梳理发现,2025年以来,已有至少8个日妆品牌宣布拟于日本市场涨价,部分涨价策略已然延伸至全球市场,且大多品牌涨价日期集中于4月。目前,包括SHIRO、雅莉格丝、佳丽宝、SENSAI在内的品牌已率先在日本市场调价。具体而言,SHIRO旗下28款产品涨价,其中“柚子系列”化妆水喷雾涨幅高达48.1%;雅莉格丝蜜粉饼涨价2200日元(约合人民币111元);佳丽宝对洗面奶、卸妆膏等7款产品实施6%-12%的涨价幅度;SENSAI品牌涨价产品的数量高达60款,最高涨幅为14%。

另据品牌官网公告,4月中旬,资生堂集团旗下两大品牌SHISEIDO资生堂和CPB将于日本市场涨价。

其中,SHISEIDO资生堂品牌38款产品将于4月17日调价,覆盖护肤、彩妆及美妆工具等品类,最高涨幅突破40%。例如,SHISEIDO Ultimune 强效护手霜价格飙升40.2%至3080日元(约合人民币156元),SHISEIDO悦薇水零售价上涨11.1%至11000日元(约合人民币559元)。

CPB也在其官网宣布,自4月17日起调整包括隔离、粉霜在内的全系列产品价格。其中,明星产品CPB长管隔离零售价从7700日元(约合人民币391元)涨至8250日元(约合人民币419元),涨幅7.6%。

此外,今年6月,高丝集团旗下高端品牌黛珂也将在日本跟进涨价。据黛珂官网公告,6月1日起该品牌旗下172款产品价格上调550日元-1100日元(约合人民币27元-55元),涵盖护肤、彩妆、防晒等品类,多数产品涨幅集中在3.3%至5%区间。

青眼号外联系了以上品牌官方渠道,目前仅SHIRO以及SHISEIDO资生堂对青眼号外表示,品牌已于4月1日完成新一轮涨价。

其中,SHISEIDO资生堂中国调价涉及约18款产品,如此前售价380元/50ml的蓝胖子防晒,目前价格已涨至400元/50ml;SHIRO则涉及26款产品,如原价163元的香氛精油已涨至176元;原价339元的海棠油定妆散粉已涨至351元。

除此之外,包括CPB、SENSAI、佳丽宝、黛珂在内的品牌均对青眼号外表示,目前中国市场尚未收到涨价通知。

成本攀升催生涨价潮

那么,日妆价格普涨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从品牌公告信息来看,原材料价格压力是产品涨价的重要原因之一。

譬如,SHIRO与SHISEIDO资生堂在提及中国市场涨价原因时,均对青眼号外表示,系原材料等成本的持续上涨。

此外,黛珂、SENSAI等品牌在官方涨价公告中,均将全球通货膨胀导致的原料成本攀升,列为新一轮涨价的核心因素。

对此,冰泉创始人程英奇告诉青眼号外,“近年来,原材料成本实际上处于连年上涨态势。在此背景下,国际知名品牌通常会遵循市场规律,根据原材料价格波动及时调整产品定价策略。这种价格调整机制本质上正是企业对市场供需变化作出的正常商业响应。”

而原料巨头的财报数据则同样印证了成本上涨趋势。德国赢创2024年财报显示,其营养与消费化学品业务部门调整后的EBITDA同比增长54%至6.01亿欧元(约合人民币48.8亿元),核心驱动力正是氨基酸产品价格上涨。

陶氏化学也在近期发布公告,宣布自2025年1月6日起对北美地区化妆品原料实施价格上调,乙二醇醚等级产品每磅涨幅达0.05美元(折合810元/吨)。

此外,鉴于近期美国对华的关税提升,一位不愿具名的化妆品原料商对青眼号外表示,这可能会影响到中国本土企业的供应链成本,如主要依赖美国进口的乳化剂、防晒剂、植物油等原料,可能会在近期涨价。这或许也意味着,新一轮的涨价还在路上。

除原材料外,市场营销费用的激增进一步加剧成本压力。程英奇强调,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市场推广费用(包括流量投放等多项支出)持续攀升,在此背景下,国际品牌需要动态化价格策略调整,从而平衡成本压力与市场竞争力,维持可持续的盈利水平与品牌运营效能。

事实上,从消费端来看,调价策略确实能成为有效的销售增长引擎。譬如,宝洁其下高端品牌SK-II自2018年-2023年涨价5次,2024年4月份再次涨价,但这并不妨碍该品牌“逆风翻盘”。据宝洁最新发布的2025财年Q2(2024年10-12月)财报,SK-II不再被点名批评,其第四季度在中国增长了5%。

此外,对外资品牌而言,产品涨价不仅能直接提升单位产品利润率,更可通过价格锚点效应强化消费者对品牌的高端认知。

对此,某新锐国货品牌创始人对青眼号外直言:“国际品牌与消费者之间建立了深度黏性。正因如此,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溢价往往会超越其价格敏感度。这种信任感是根深蒂固的,也正是其市场竞争力的核心壁垒。”

外资美妆集团高端化战略升级

实际上,除日妆品牌外,今年以来多个国际美妆巨头亦密集开启新一轮涨价,涵盖希思黎、爱马仕美妆线、香奈儿美妆线、纪梵希、GUCCI香水及彩妆线,以及欧莱雅集团旗下兰蔻、碧欧泉、赫莲娜等品牌。

如果说单个品牌涨价只是孤立现象,那么美妆巨头们的集体调价则揭示了一个深层趋势:高端化正成为品牌抵御成本压力、维持溢价能力并强化品牌形象的核心战略。这一战略的落地不仅体现在价格上浮,更在于品牌同步推进产品力升级,探索可持续增长路径。

以高丝集团为例,其中国董事长兼总经理篠原和行在去年进博会期间公开表示,集团在中国市场实施高端化策略,将重点培育高端品牌黛珂系列AQ作为战略支点。为此,黛珂于2024年推出全面升级的AQ舒活耀白系列,从配方到包装均进行革新。

资生堂集团在2024年12月发布的最新中期战略“SHIFT 2025 and Beyond”中则明确,未来将聚焦“高端、防晒、香氛和医用护肤”四大领域,开发满足多元需求的产品组合,目标客户锁定具备稳定消费力的富裕阶层、熟龄人群及三至五线城市中等收入群体。

战略落地层面,资生堂近日宣布将在中国市场推出首个高端医疗美容品牌RQ PYOLOGY律曜。据官方披露,该品牌定位为“开创性科学驱动护肤项目”,旨在通过临床级解决方案满足消费者对功效与体验的双重追求。

值得注意的是,传统快消巨头联合利华亦加入高端化浪潮。其新任首席执行官Fernando Fernandez在今年3月的巴克莱炉边谈话中坦言:“过去联合利华被视作大众快消公司,如今正朝着高端化、精细化转型。未来我们将果断推动产品组合向更高端、更具吸引力的方向升级,并在产品创新与营销体系上持续加码。”

由此可见,品牌涨价本身并非争议焦点,关键在于能否通过产品与服务升级提供“补偿性价值”。正如某新锐品牌负责人所言:“战略涨价必须与价值升级形成闭环,才能真正顺应市场规律,驱动企业良性增长。”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