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王维力
在国家大力推进交通强国等政策引领下,我国轨道交通产业开始由规模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型。加快轨道交通产业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以及降本提质成为轨道交通产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在此背景下,记者获悉,2025中国智慧轨道交通学术论坛G50峰会将在4月隆重举行,本次峰会将继续坚持以“科技创新让轨道交通更安全、便捷、绿色、智慧”为主题展开。
我们看到,近年来,轨道交通在推进低碳环保与智能化转型中的关键作用,以数字化为驱动、以绿色化为导向的轨道交通运维模式,正在逐步成为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事实上,轨道交通行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摆脱传统的高耗能、高浪费运维模式,向更高效、更低碳的方向迈进。然而,实现这一转型绝非易事。
为此记者采访了国内轨道交通智慧运维领域的开拓者沈骅。作为该领域的先行者,沈骅在行业中,率先提出并实践了"产品全寿命健康管理体系"(PHM),通过创新性地运用大数据和智能监控技术,探索出一条从传统运维向低碳智能运维转型的创新路径。
长期以来,轨道交通行业一直依赖固定周期的维养模式。这种传统方式表面上看似严谨,实则在实践中暴露出诸多问题。比如,在固定周期维养中,不论设备零部件的实际状况如何,都必须按期进行全面检查或更换。许多仍在使用寿命内的零部件,往往因"周期要求"被提前淘汰,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同时,某些潜在隐患可能因未在固定周期内显现而被忽视,导致突发故障,不得不进行紧急维修,这无疑加剧了能源消耗,影响运行稳定性。
针对这一现状,沈骅率先提出并实践了“产品全寿命健康管理体系”(PHM)。这一体系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智能监控技术,能够实时评估设备运行状态,从而实现精准的“按需维修”。这种运维理念的核心,不在于机械性遵循固定时间或里程,而是依赖设备的实际状态动态调整维修计划。沈骅指出:“轨道交通行业必须突破传统的定期维修模式,用技术手段实现低资源消耗和高效运维的平衡。”
上海地铁13号线的实践充分展示了PHM体系在推动轨道交通绿色转型中的潜力。在这一项目中,沈骅团队为列车的车门系统和受电弓等核心部件部署了智能化监控模块。通过实时数据采集,这些设备的运行状态被全面量化,并以数字化方式反馈到系统后台。团队根据数据分析结果,为设备制定精准的维护方案,仅更换那些确实需要更换的零部件,从而避免了资源的过度使用和浪费。数据显示,这一举措使列车的维修成本降低了20%-30%,设备的使用寿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延长,同时大幅减少了因不必要更换零部件所导致的资源浪费。
类似的成功案例也出现在上海的机场联络线项目中。该线路作为连接城市核心与国际枢纽的重要通道,对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和环保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沈骅团队在该线路的关键设备中全面引入PHM体系,从制动系统到空调系统,所有关键部件均实现了智能化监控和按需维护。与传统模式相比,这一智能化运维方式减少了约25%的资源使用量,并将维修过程中的碳排放显著降低,为行业树立了绿色运维的典范。
更值得关注的是,PHM体系的实施还改变了轨道交通行业的能源使用方式。通过优化设备的运行状态和减少意外停运,轨道交通线路的整体能耗得到了有效控制。在上海地铁的多个线路中,智能化运维系统帮助运营方避免了高耗能设备在运行异常时的额外消耗。这种从根源上减少能源浪费的运维方式,与当前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高度一致,为轨道交通行业探索绿色发展道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在全球交通行业日益关注可持续发展的今天,智慧运维的绿色价值愈发显现。随着行业的进一步发展,绿色运维的趋势将不可逆转。可以预见,在未来的轨道交通发展中,这种基于智慧运维的低碳模式将成为新的行业标准,引领行业迈向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免责声明:本文为本网站出于传播商业信息之目的进行转载发布,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及立场。本文所涉文、图、音视频等资料之一切权力和法律责任归材料提供方所有和承担。本网站对此咨询文字、图片等所有信息的真实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亦不构成任何购买、投资等建议,据此操作者风险自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