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10天融资3亿,共享充电宝会是下一个风口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10天融资3亿,共享充电宝会是下一个风口吗?

不同于打车,充电在大多数场景下被默认为免费行为,能否添加、改变用户的习惯,也是非常困难的一点。换句话说,充电宝是刚需,但共享充电宝却未必是。

又一个项目进入了狂飙时期。

前几日,来电科技在Pre-A轮融资中获得了2000万美元,投资方来自海纳创投基金、红点投资和九合魔宝。在此之前,小电科技在今年3月和4月连续收获天使轮和Pre-A轮融资,王刚、腾讯、金沙江创投、招银国际、盈动资本等知名投资人、企业赫然在列。

根据不完全统计,在短短10天的时间里,共享充电宝已融资近3亿元,投资方涉及二十多家机构。

没有任何征兆,共享充电宝火了。

作为线下场景使用的充电宝,其商业模式大抵相似:通过缴纳押金进行分时租赁,从中收取费用。这种并不新鲜的盈利方式在插上了“共享”的翅膀后,立刻翱翔起来。但它飞得太高太快,以至于大多数人根本望不到其真身,因而引来无数争议。

门槛较低的技术壁垒

近日,“来电状告街电盗取技术入行”成为了创投圈的热点话题。但作为“百宝大战”的前哨战,却并没有被大众所认可。更有媒体表示:“再有技术含量的充电宝也并非不能复制,来电用充电柜,别人可以换成桌面式、吸附式,不过是把充电宝放在了不同的包装盒里。”

充电宝第一次出现在大众视野,是在2001年的CES展览上,由一名留学生发明。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它的制造技术已经达到了路人皆知的地步。从技术角度考虑,随着石墨烯电池的商用以及无线充电技术的日趋成熟,充电宝的价值势必在未来有所下降。依托于可替代性较强的产品,共享充电宝的发展之路自然不被人所看好。

需求不明显的伪刚需

充电宝的使用场景在移动和应急中产生。它的使用频率和场景远胜于单车和打车。但由于移动充电宝发展已然非常成熟,很多人习惯于随身携带充电宝出门,并没有租赁的需求。其次,共享充电宝大多放置于咖啡馆、商场等场地,而这些地方相当一部分店铺自己就有充电设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用户的充电需求,不需要额外借助第三方。

不同于打车,充电在大多数场景下被默认为免费行为,能否添加、改变用户的习惯,也是非常困难的一点。换句话说,充电宝是刚需,但共享充电宝却未必是。

然而,为何在大众普遍不看好的情况下,资本还要疯狂投资?

消费“共享经济”风口

在《“滴滴一下,马上涨价”,是资本的需求还是平台的无奈》里提到,“在资本力量的帮助下,以令人瞠目结舌的扩张速度、摧枯拉朽之势打破了原有的行业格局,以难以置信的补贴改变了用户的生活习惯,最后再从中汲取利益。这样的操作模式不会是互联网市场的第一次,也一定眺望不到最后一次。”

“共享+”的字眼在当下的资本寒冬期最炽热的字眼,好像任何行业前加上这两个字就被平添了魔力了。在共享单车的噱头日渐冷却的时候,高频刚需的充电宝就变成了投资人收获回报的突破口。在争议、炒作之下,共享充电宝果然成功吸引到了大众的目光。

成本回收非常快

共享充电宝的制作成本和运营成本要低于共享单车。曾有人计算过充电宝的收益情况:以每个充电宝每天使用4小时,每个网点有20个充电宝考虑,算上第一个小时免费,那么每个充电宝一天流水3元,整个机柜一天的流水就有60元,一个机柜加上每个充电宝成本为70元,抛除其它因素,一个网点的成本是4000元,4000/60=66.7天。加上其它的运营、维修成本等,大概半年就能回本。此外,大部分充电宝的租金要100元,就算有所损坏,扣下100元押金,企业也能够搭建足够的资金池。对于投资人来说,这笔生意堪称划算。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10天融资3亿,共享充电宝会是下一个风口吗?

不同于打车,充电在大多数场景下被默认为免费行为,能否添加、改变用户的习惯,也是非常困难的一点。换句话说,充电宝是刚需,但共享充电宝却未必是。

又一个项目进入了狂飙时期。

前几日,来电科技在Pre-A轮融资中获得了2000万美元,投资方来自海纳创投基金、红点投资和九合魔宝。在此之前,小电科技在今年3月和4月连续收获天使轮和Pre-A轮融资,王刚、腾讯、金沙江创投、招银国际、盈动资本等知名投资人、企业赫然在列。

根据不完全统计,在短短10天的时间里,共享充电宝已融资近3亿元,投资方涉及二十多家机构。

没有任何征兆,共享充电宝火了。

作为线下场景使用的充电宝,其商业模式大抵相似:通过缴纳押金进行分时租赁,从中收取费用。这种并不新鲜的盈利方式在插上了“共享”的翅膀后,立刻翱翔起来。但它飞得太高太快,以至于大多数人根本望不到其真身,因而引来无数争议。

门槛较低的技术壁垒

近日,“来电状告街电盗取技术入行”成为了创投圈的热点话题。但作为“百宝大战”的前哨战,却并没有被大众所认可。更有媒体表示:“再有技术含量的充电宝也并非不能复制,来电用充电柜,别人可以换成桌面式、吸附式,不过是把充电宝放在了不同的包装盒里。”

充电宝第一次出现在大众视野,是在2001年的CES展览上,由一名留学生发明。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它的制造技术已经达到了路人皆知的地步。从技术角度考虑,随着石墨烯电池的商用以及无线充电技术的日趋成熟,充电宝的价值势必在未来有所下降。依托于可替代性较强的产品,共享充电宝的发展之路自然不被人所看好。

需求不明显的伪刚需

充电宝的使用场景在移动和应急中产生。它的使用频率和场景远胜于单车和打车。但由于移动充电宝发展已然非常成熟,很多人习惯于随身携带充电宝出门,并没有租赁的需求。其次,共享充电宝大多放置于咖啡馆、商场等场地,而这些地方相当一部分店铺自己就有充电设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用户的充电需求,不需要额外借助第三方。

不同于打车,充电在大多数场景下被默认为免费行为,能否添加、改变用户的习惯,也是非常困难的一点。换句话说,充电宝是刚需,但共享充电宝却未必是。

然而,为何在大众普遍不看好的情况下,资本还要疯狂投资?

消费“共享经济”风口

在《“滴滴一下,马上涨价”,是资本的需求还是平台的无奈》里提到,“在资本力量的帮助下,以令人瞠目结舌的扩张速度、摧枯拉朽之势打破了原有的行业格局,以难以置信的补贴改变了用户的生活习惯,最后再从中汲取利益。这样的操作模式不会是互联网市场的第一次,也一定眺望不到最后一次。”

“共享+”的字眼在当下的资本寒冬期最炽热的字眼,好像任何行业前加上这两个字就被平添了魔力了。在共享单车的噱头日渐冷却的时候,高频刚需的充电宝就变成了投资人收获回报的突破口。在争议、炒作之下,共享充电宝果然成功吸引到了大众的目光。

成本回收非常快

共享充电宝的制作成本和运营成本要低于共享单车。曾有人计算过充电宝的收益情况:以每个充电宝每天使用4小时,每个网点有20个充电宝考虑,算上第一个小时免费,那么每个充电宝一天流水3元,整个机柜一天的流水就有60元,一个机柜加上每个充电宝成本为70元,抛除其它因素,一个网点的成本是4000元,4000/60=66.7天。加上其它的运营、维修成本等,大概半年就能回本。此外,大部分充电宝的租金要100元,就算有所损坏,扣下100元押金,企业也能够搭建足够的资金池。对于投资人来说,这笔生意堪称划算。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