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青岛大学:顶层布局医工交叉体系建设,三位一体推进拔尖人才培养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青岛大学:顶层布局医工交叉体系建设,三位一体推进拔尖人才培养

组织保障、集群发展、全域协同

聚焦当前高校“研究生教育与拔尖人才培养学科属性强、交叉壁垒多”的结构性问题与“ 医工交叉拔尖人才培养资源不完善、成效不突出”的实践性问题,青岛大学充分发挥医工文理兼备的综合性大学办学优势,系统实施“组织保障、集群发展、全域协同”的医工交叉体系建设,重点推进“项目驱动、团队支撑、平台赋能”三位一体的拔尖人才培养,探索形成“顶层布局、三位一体”的医工交叉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图片来源:摄图网

顶层布局“组织保障、集群发展、全域协同”医工交叉体系建设

医工交叉是医学与现代化工程技术的交叉融合。培养具备医学与工程学科知识,同时具备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拔尖人才,推动医学复杂问题的解决、医疗技术的突破和产业升级,是综合性大学的历史使命。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强化医工、医理深度交叉融合。2023年,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指出要建设“医学+X”与“X+医学”,布局新兴交叉学科。

青岛大学是山东省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医学与工程学科博士点数量占比超60%。新工科发展迅速,材料科学与工程学两个工程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医学教育百年历程始终传承“医学救国”的红色基因,秉持“仁德尚道”的青医风骨,弘扬“逆行出征”的担当精神,赓续全国首开医学影像学的创新突破。

2006年开展了生物工程等医工交叉学科的建设与理工、纺织等院系的重组; 2015年以来,成立医学部统筹医学学科发展,重组计算机、材料工程等工科学院,医工交叉进入快速发展期,一批重大创新成果陆续涌现;2020年以来,将医学部重组为青岛医学院,出台《“十四五”学科建设规划》《关于推进学科集群建设的实施意见》《多学科联合攻关项目培育计划实施办法》等办法,组建“医学+”“纺织+”“系统+”3个学科集群,强化医工交叉的系统性融合发展;2024年启动建设“青岛大学医学医疗中心”,牵头成立“胶东经济圈医工交叉联盟”,统筹12个学院、16个学科与20个专业、11个附属医院与32家头部企业,构建“全域协同”的医工交叉拔尖人才培养共同体,推动学术创新、人才培养、临床诊疗的全域协同。

重点推进“项目驱动、团队支撑、平台赋能”医工交叉拔尖人才培养

青岛大学聚焦医学领域卡脖子问题,重点建设生物医学工程等5个交叉学科与数字医学等12个医工交叉学科方向,立项4批次医工交叉联合攻关项目,获批2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以学科方向为牵引,以项目攻关为驱动,通过“医学+材料”“医学+信息”等模式打破学科壁垒,“医学+X”复合型研究生培养数量大幅增长,仅2020年以来研究生就在医工方向顶刊顶会发表论文620余篇,其中包括Nature 2篇、Science1篇。

组建由院士、国家杰青等30余位国家级人才领衔,120余位省级人才作为骨干的数字医学与远程医疗、肿瘤精准医疗、骨科智能装备等12个跨学科学术团队与30多个研究生培养联合导师组;培育4个山东省优秀导学团队与41位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团队先后完成国内首套三维可视化肝脏手术规划系统研发、嵌入式一体化国产远程手术机器人系统开发与优化等40余项开创性工作,并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等奖励;截至目前,上述成果已在全国20多个省市的200余家医疗机构推广使用。

瞄准主动健康、脑科学与类脑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导向,指导学生参与课题开展“医学+”创新研究; 强化产教融合育人,与海信医疗联合打造“5G+智慧医疗”示范中心、共建研究生工作站,与海尔生物共建“生物医学材料联合实验室”, 指导学生参与远程手术系统临床测试与优化;深化科教融汇育人,与天津大学等合作研发输尿管镜机器人系统,资助学生赴德国、新加坡参与国际机器人手术培训,与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合作共建“光声成像联合实验室”等;举办医工交叉协同创新高峰论坛、学科交叉融合创新研讨会、学科交叉漫谈专栏等汇集世界前沿、引领医工交叉的系列学术活动;打造覆盖10个国家级与省部级科研平台、22个高水平研究机构、43个三甲医院和医工头部企业的“10+22+N”协同创新中心,形成赋能高水平医工交叉研究生成长的全领域协同平台。

“十三五”以来,在“组织保障、集群发展、全域协同”医工交叉体系建设与“项目驱动、团队支撑、平台赋能”拔尖人才培养过程中,“顶层布局、三位一体”的医工交叉拔尖人才培养模式逐渐完善,人才培养成效也日益凸显。数字智慧医学等5个医工交叉微专业先后创办,药学与人工智能2个医工交叉方向的山东省拔尖人才培养基地也获批建设,而学生团队主持的肺癌早筛(Pi Prophet)、HPV清除凝胶(莓净悦)等项目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获得国家级金奖等最高层次奖励,其成果获红杉资本千万级投资意向。当前,医工交叉已被提升为青岛大学的特色发展方向,成为这所综合性大学的办学特色;后续,青岛大学也将传承“仁德尚道”的青医精神,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培养更多医工交叉拔尖人才。

来源:推广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青岛大学:顶层布局医工交叉体系建设,三位一体推进拔尖人才培养

组织保障、集群发展、全域协同

聚焦当前高校“研究生教育与拔尖人才培养学科属性强、交叉壁垒多”的结构性问题与“ 医工交叉拔尖人才培养资源不完善、成效不突出”的实践性问题,青岛大学充分发挥医工文理兼备的综合性大学办学优势,系统实施“组织保障、集群发展、全域协同”的医工交叉体系建设,重点推进“项目驱动、团队支撑、平台赋能”三位一体的拔尖人才培养,探索形成“顶层布局、三位一体”的医工交叉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图片来源:摄图网

顶层布局“组织保障、集群发展、全域协同”医工交叉体系建设

医工交叉是医学与现代化工程技术的交叉融合。培养具备医学与工程学科知识,同时具备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拔尖人才,推动医学复杂问题的解决、医疗技术的突破和产业升级,是综合性大学的历史使命。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强化医工、医理深度交叉融合。2023年,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指出要建设“医学+X”与“X+医学”,布局新兴交叉学科。

青岛大学是山东省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医学与工程学科博士点数量占比超60%。新工科发展迅速,材料科学与工程学两个工程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医学教育百年历程始终传承“医学救国”的红色基因,秉持“仁德尚道”的青医风骨,弘扬“逆行出征”的担当精神,赓续全国首开医学影像学的创新突破。

2006年开展了生物工程等医工交叉学科的建设与理工、纺织等院系的重组; 2015年以来,成立医学部统筹医学学科发展,重组计算机、材料工程等工科学院,医工交叉进入快速发展期,一批重大创新成果陆续涌现;2020年以来,将医学部重组为青岛医学院,出台《“十四五”学科建设规划》《关于推进学科集群建设的实施意见》《多学科联合攻关项目培育计划实施办法》等办法,组建“医学+”“纺织+”“系统+”3个学科集群,强化医工交叉的系统性融合发展;2024年启动建设“青岛大学医学医疗中心”,牵头成立“胶东经济圈医工交叉联盟”,统筹12个学院、16个学科与20个专业、11个附属医院与32家头部企业,构建“全域协同”的医工交叉拔尖人才培养共同体,推动学术创新、人才培养、临床诊疗的全域协同。

重点推进“项目驱动、团队支撑、平台赋能”医工交叉拔尖人才培养

青岛大学聚焦医学领域卡脖子问题,重点建设生物医学工程等5个交叉学科与数字医学等12个医工交叉学科方向,立项4批次医工交叉联合攻关项目,获批2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以学科方向为牵引,以项目攻关为驱动,通过“医学+材料”“医学+信息”等模式打破学科壁垒,“医学+X”复合型研究生培养数量大幅增长,仅2020年以来研究生就在医工方向顶刊顶会发表论文620余篇,其中包括Nature 2篇、Science1篇。

组建由院士、国家杰青等30余位国家级人才领衔,120余位省级人才作为骨干的数字医学与远程医疗、肿瘤精准医疗、骨科智能装备等12个跨学科学术团队与30多个研究生培养联合导师组;培育4个山东省优秀导学团队与41位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团队先后完成国内首套三维可视化肝脏手术规划系统研发、嵌入式一体化国产远程手术机器人系统开发与优化等40余项开创性工作,并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等奖励;截至目前,上述成果已在全国20多个省市的200余家医疗机构推广使用。

瞄准主动健康、脑科学与类脑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导向,指导学生参与课题开展“医学+”创新研究; 强化产教融合育人,与海信医疗联合打造“5G+智慧医疗”示范中心、共建研究生工作站,与海尔生物共建“生物医学材料联合实验室”, 指导学生参与远程手术系统临床测试与优化;深化科教融汇育人,与天津大学等合作研发输尿管镜机器人系统,资助学生赴德国、新加坡参与国际机器人手术培训,与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合作共建“光声成像联合实验室”等;举办医工交叉协同创新高峰论坛、学科交叉融合创新研讨会、学科交叉漫谈专栏等汇集世界前沿、引领医工交叉的系列学术活动;打造覆盖10个国家级与省部级科研平台、22个高水平研究机构、43个三甲医院和医工头部企业的“10+22+N”协同创新中心,形成赋能高水平医工交叉研究生成长的全领域协同平台。

“十三五”以来,在“组织保障、集群发展、全域协同”医工交叉体系建设与“项目驱动、团队支撑、平台赋能”拔尖人才培养过程中,“顶层布局、三位一体”的医工交叉拔尖人才培养模式逐渐完善,人才培养成效也日益凸显。数字智慧医学等5个医工交叉微专业先后创办,药学与人工智能2个医工交叉方向的山东省拔尖人才培养基地也获批建设,而学生团队主持的肺癌早筛(Pi Prophet)、HPV清除凝胶(莓净悦)等项目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获得国家级金奖等最高层次奖励,其成果获红杉资本千万级投资意向。当前,医工交叉已被提升为青岛大学的特色发展方向,成为这所综合性大学的办学特色;后续,青岛大学也将传承“仁德尚道”的青医精神,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培养更多医工交叉拔尖人才。

来源:推广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