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张馨仪
光影与钢构交织的青岛海岸线上,第二十届中国电影华表奖花落。这座曾以啤酒和帆船闻名的城市,此刻正站在中国电影产业转型的聚光灯下。
中国电影华表奖作为中国电影三大政府奖之一,历来是行业风向标。2025年,在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的历史性节点,第二十届中国电影华表奖颁奖活动选择在青岛举行。由此,这场国家级文化盛典的“出京”成为许多人眼中中国电影产业版图重构的隐喻,是青岛从“天然影棚”跃升为“影视工厂”标杆的里程碑事件。一座城市如何借力国家级文化IP,完成从“产业集聚”到“品牌溢价”的跨越?

产业基因的重构:从场景供应商到标准制定者
青岛的影视基因可追溯至1899年,德国水兵俱乐部成为中国最早的电影放映场所之一。但真正让青岛跻身国际视野的,是其近十年在电影工业化上的突破。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的东方影都是青岛影视产业发展的龙头项目,目前已拥有40个国际标准摄影棚、32个置景车间以及水下制作中心、影视虚拟化制作平台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东方影都的万米摄影棚是亚洲最大的单体摄影棚,其规模与技术标准已比肩好莱坞顶级制片厂。
2025年3月,由青岛东方影都影视产业有限公司与青岛海好久盈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共建的海好(青岛)实景片场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启用运营,新增警察局、医院、学校等20余个主题场景,进一步填补了东方影都实景拍摄的空白,形成了“高科技影棚+实景基地+天然外景”的全链条服务能力。
这种硬件配置不仅能够满足《流浪地球》系列对科幻场景的特效制作需求,也能支撑《万里归途》中按照1:1比例搭建的拥有70多栋建筑的“非洲小城”等复杂置景。青岛影视基地的硬件迭代速度与技术水平,已成为国内影视工业化发展的标杆。华表奖选择青岛,实质上是对中国电影工业化基础设施分布新格局的认可。
但真正令行业瞩目的,是青岛正基于这种硬核突破悄然完成的身份蜕变:从《流浪地球》时期70%核心特效仍需海外团队支持,到《流浪地球3》的虚拟拍摄全流程自主可控,这座城市的影视产业已从“场景供应商”进化为“标准制定者”。全球第三套穹顶光场扫描系统的落户,让演员面部数字建模效率提升三倍,这种技术代差正在重塑国际影视产业的权力版图。
纵观全球,能够承办顶级电影盛事的城市无不具备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和产业硬实力——戛纳电影节与法国小镇的相互成就就是经典案例。青岛此次获得华表奖承办权,意味着其已从单纯的“影视取景地“向“文化策源地“蜕变,从“地理坐标”升级为“文化符号”。这种转变不仅能够提升城市品牌价值,更能通过“注意力经济”效应吸引全球电影人才和资本集聚。

生态系统的进化:从单点突破到全产业链协同
华表奖带来的明星效应正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增量。2025年4月华表奖期间,西海岸新区核心区域酒店预订率达90%以上,部分高端酒店提前一周售罄,价格较平日上涨2-3倍。星光岛、东方影都等景点游客量同比提升30%,单日游客量突破50万人次。其中,东方影都“片场之旅”研学产品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150%;民国风情街等影视主题打卡地客流量激增,咖啡馆、纪念品店销售额提升200%以上。
但青岛的决策者显然看得更远——当流量狂欢退潮后,真正能沉淀下来的是人才密度和产业厚度。在藏马山影视外景地,青岛电影学院的实习生们正通过参与《异人之下》等剧组的实战,掌握虚拟制片的最新流程;而在北方微短剧基地,每分钟制作成本不足万元的微短剧,已在东南亚市场创造过单部破亿点击的奇迹。这种从人才培养到内容出海的闭环,正在构筑青岛影视产业的新护城河。
营商环境的优化更体现在产业链的精准补位上。青岛创新采用“链长制”招商模式,影视产业链由市领导亲自挂帅,从摄影器材租赁到特效制作,从演员经纪到版权交易,系统梳理出28个关键环节的供需清单。当发现动作捕捉技术存在短板时,立即引进国内顶尖的MORE VFX设立分公司;察觉服装道具行业分散,便促成宝荣宝衣等头部企业建立共享仓库。这种“缺什么补什么”的精准施策,使青岛在短短三年内形成了覆盖影视制作全流程的“一小时配套圈”,大幅提高了剧组的筹备效率。
目前,这里已吸引中影、华谊、爱奇艺等600余家影视企业落户,形成涵盖特效、道具、发行的全链条集群。截止2024年底,基地服务累计剧组超484个,贡献票房近371亿元,斩获“五个一工程”奖、华表奖、金鸡奖等国家级荣誉,形成政策扶持、基地集群、人才培育“三维协同”的完整产业生态。

城市品牌的升维:从文化地标到国际话语权
黄渤在邀请视频中用方言喊出的“哈啤酒、吃蛤蜊”,意外成为城市营销的现象级案例。相关话题下“青岛方言教学“视频播放量单日破千万,网友自发创作的“塑料袋装啤酒”表情包席卷社交平台。当华表奖的聚光灯与市井的啤酒泡沫相遇,电影殿堂的庄严感被解构,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鲜活的城市认同:青岛不再只是风景明信片,而是一个有温度、有方言、有烟火气的“生活片场”。
而更深层的博弈,将在产业维度展开。
上合组织电影节落户青岛,让这座城市成为跨国合拍的“十字路口”——中俄哈三国团队联手打造的《丝路使者》,在这里架起文化的桥梁;《流浪地球3》的工业化拍摄现场,则宣告中国科幻开始用“标准化语言”参与全球对话。这绝非简单的好莱坞代工,而是一场关于行业话语权的暗战:从虚拟拍摄技术到影视金融体系,青岛正在悄悄构建一套自主可控的“中国标准”。当别的城市还在比拼补贴政策时,这里已用“硬科技+软实力”的双螺旋,编织出影视产业的新基因。

夜幕降临,东方影都的虚拟拍摄棚依然灯火通明。全息投影下,数字演员正与真人表演者无缝互动,这套自主研发的实时渲染系统即将应用于中美合拍项目。此刻回望华表奖的舞台,或许更能读懂青岛的“营商剧本”:它不仅要成为中国电影工业的心脏,更渴望成为全球影视文明的十字路口。
当电影这门综合艺术与城市发展深度耦合,那些闪耀的奖杯终将化为城市竞争力的注脚。青岛正在书写的故事,或许能为所有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城市提供新的叙事范式——在注意力经济时代,没有什么比文化影响力更能穿透时空的壁垒,也没有什么比产业生态的活力更能检验营商环境的成色。从百年前中山路的第一束放映灯光,到今日虚拟制片棚的数码洪流,这座“电影之都“的百年蝶变证明:最优的营商环境,永远是让创意自由生长的那片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