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董柳
青岛已经叩响华表盛典的钟声。
在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之际,“共筑电影梦,激扬时代情——第二十届中国电影华表奖颁奖活动”于4月27日在青岛市举行。

作为承办地的核心主城区——市北区,凭借深厚的文化积淀、蓬勃的新媒体产业和前瞻性的政策布局,势必将为这场国家级影视盛典带来属于自己的故事。
从百年老城的历史肌理到数字时代的视听浪潮,市北区以“电影+”为支点,撬动了一场贯通历史、产业与未来的城区升级实验。
布局文化产业
捕捉每一个“锚点”
2022年2月,在市北区第三次党代会上,市北区基于自身产业基础和优势,“2+6”特色产业体系正式亮相,文化创意是其中的重点板块。
时间走到今天,借华表奖之约看向青岛,漫步市北,文化氛围浓厚从来不仅是一句单纯的口号,更融入这里的每一栋建筑、每一场人文活动中。
纵观市北地图,针对文化产业建设,这里有了数不清的锚点。
生活气息浓厚的“有余里”留住了《抓娃娃》剧组的目光。成为马成钢家族的旧宅院,马继业生活的场景,也成为许多观众的记忆锚点。在影片中,不少镜头记录下老青岛的生活缩影:电影里的“三味书屋”和“友谊商店”,就是典型的代表。

有余里位于长山路历史文化街区。可以发现,在大鲍岛之外,市北区的诸多历史街区正陆续登台亮相。据悉,长山路历史文化街区预计到2025年底完成所有单体建筑的修缮。街区周边有胶济铁路、大港港口等资源,待建筑修缮完成后,这里将在原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基础上,以青年社区、时尚创居、配套商业为核心,结合组团特征发展特色产业,成为游客抵达青岛体验当地文化的新选择。
此外,电影《抓娃娃》中复古生活气息的场景、军旅剧《海天雄鹰》富有年代感的办公室场景等,均取景于四方机厂1900园区——这里是青岛工业发展的记录者,更是当下未来青岛工业旅游产业建设的承载者。

据了解,园区改造更新的工业遗存建筑群,集合“特色厂房空间+机车文化沉淀+时代人文肌理”三大要素,围绕打造工业历史叙事街区、城市文化复兴新地标、城市共享生活新领地等多个目标,重新定制厂房空间,交叠创意经济需求,成功焕新了历史工业园区新型经济体,目前已经成为市北区城市更新助力赋能的重要阵地。
让我们把视线聚焦于青岛市市北区杭州路16号的中车四方历史文化馆,四方机厂1900园区内一处特色文化空间。当前,市北区针对整个园区,在保留厂区原有风貌与特色的基础上进行修缮和创意化改造升级,修旧如旧,融合现代科技与工业遗存,中车四方历史文化馆在工业历史建筑中创新文化内容,挖掘中车红色文化,追溯光辉历史,宣教现代文明成果,是老四方机厂改造升级的最新实践成果之一。
近来,深度挖掘并开发“研学+文旅”新业态,不断丰富研学内容,传承铁路文化脉络,研学文旅为中车四方历史文化馆带来了新的产业探索。
当人文要素不断叠加,未来,在“国家工业记忆库”“先进技术体验区”的标签之外,作为工业文旅新地标,中车四方历史文化馆将轨道交通专业展示与城市旅游动线深度融合,形成“科技研学+工业旅游+文创消费”的复合业态,开发高铁主题IP、衍生品及互动体验项目。
从流量到留量
打造微短剧赛道的“市北剧本”
与电影上下游串联,同归属于影视行业,自去年以来,微短剧行业便如雨后春笋一般拔地而起。
3月26日,《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发布,据统计,截至2024年12月,微短剧的用户规模达6.62亿人,半年增长率高达14.8%;使用率为59.7%,较2024年上半年增长7.3个百分点。
2025年初,国家广电总局启动“微短剧+”行动计划,并持续开展“跟着微短剧去旅行”“跟着微短剧学经典”“微短剧里看品牌”等创作计划。
可以说,这一政策预示着微短剧行业爆发式增长的必然趋势,也标志着微短剧这一内容形态真正从娱乐载体升级为产业赋能的载体,深度参与到千行百业运营模式与价值链条的重构之中。
依山傍海,微短剧浪潮正澎湃涌来。
在短剧大规模席卷大众视线之前,新媒体、短视频领域发展是植根于市北区企业的强项。
2024年7月,古麦嘉禾旗下账号名侦探小宇的原创作品《那一年的春节,他们是在战斗中度过的》成功入选国家广电总局优秀网络视听作品,是全省唯一入选的短视频类作品。今年3月,该部作品荣获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推优活动2024年度优秀作品、“2024中国正能量十佳网络精品(网络正能量音视频)”奖项,通过企业的创作实力打开了青岛市微短剧产业竞逐全国的新局面。

微短剧,看市北:透过一个个优质企业创作的剧本将人生百态故事生动演绎,这背后的市北故事亦令人动容。
“市北区有啤酒、机车、港口、里院等多个百年文化IP,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拍摄场景,为微短剧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微短剧企业可以充分展现青岛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魅力,在联动文旅资源、扩大文旅消费、讲好青岛故事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让更多国内外朋友通过微短剧了解青岛、走进青岛、热爱青岛。”市北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针对近年来发展风生水起的新媒体产业,市北区将提升新媒体产业集聚度,推进影视制作、微电影、短视频、网络直播等行业发展,将更多“市北出品”推向市场。
数据显示,以卓越中国(青岛)新媒体产业园、二十二世纪广电产业园、青岛国际航运中心、浪潮青岛大数据产业园等楼宇为承载,市北区已集聚文创、MCN、广告传媒等各类文化传媒企业3000余家。此外,植根市北区,企业已经累计创作微短剧作品620余部,全网播放量超过220亿次,多部作品获市级以上微短剧相关奖项。
值得注意的是,市北区的突围,始于对产业痛点的精准破解。针对行业普遍面临的拍摄场景搭建及租赁成本高、专业人才短缺、上线审核周期长等问题,市北区率先挂牌青岛网络微短剧基地,同步设立青岛网络视听综合服务中心,制定出台《市北区扶持网络微短剧政策条款》,推出青岛国际邮轮港区外部街区、大鲍岛文化休闲街区等首批12处免费开放拍摄场景,向企业提供审核辅导、登记确权、信贷融资等全链条支持服务,政策和服务矩阵覆盖产业链全环节。
随着青岛网络微短剧产业发展大会、网络微短剧企业人才嘉年华、新媒体之夜等系列活动的举办,结合《市北区扶持网络微短剧政策条款》等相关政策,可以看到,更多“小而美”的微短剧作品从市北走向全国,更多“新而活”的创意在市北生根发芽,更多“精而专”的人才在市北这片热土上找到舞台、实现价值。
“以节促产”
静候百年老城华丽蝶变
作为承载百年文化基因和历史底蕴的青岛老城,市北区既是近代工业文明的摇篮、百年商贸发祥地,又是革命火种萌芽地、红色文化兴起的发源地,为影视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
整体来看,作为青岛近代工业文明的发源地,市北区拥有大鲍岛文化休闲街区、德国风情街、青岛国际邮轮港区等12处免费开放的影视取景地,这些承载着城市记忆的空间,正通过镜头语言被重新激活。
毫无疑问,华表盛典花落青岛,这座城市的电影基因势必将被持续激活。
华表奖的落地,为市北区提供了更宏大的叙事舞台。这场国家级盛典不仅带来明星与流量,势必将催化城区从“微短剧高地”向“全产业链枢纽”的跃迁。
值得一提的是,将促销费与文娱活动积极融合,近年来,市北针对观影福利进行了多次消费券放发活动。
再来,试想,当剧组在德国风情街搭建虚拟场景时,周边商户同步推出主题餐饮、服饰租赁服务,形成“拍摄—消费——传播”的闭环生态。历史与当代的对话,在市北区凝结为可感知的文化生产力。
此外,相信随着华表奖吸引的资本、技术、人才持续注入,借“以节促产”模式,助推短期流量转化为长期产业动能,在越来越多影视、新媒体资源倾斜市北区的背景之下,城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将翻开新的篇章。
当华表奖的舞台照亮胶州湾的夜空,把握产业的不断升级,市北区正在光影与现实的交织中,寻找可持续发展的答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