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西南第一长高速公路隧道贯通,乐西高速马昭段今年底建成通车!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西南第一长高速公路隧道贯通,乐西高速马昭段今年底建成通车!

大凉山1号隧道作为乐西高速公路关键控制性工程,是我国西南地区截至目前贯通的最长高速公路隧道。

4月30日上午11时许,由蜀道集团川高公司投资、四川公路院设计、咨询监理公司负责监理,中国中铁北京局一公司和中铁十八局集团共同承建的全长15.3公里的乐西高速大凉山1号隧道顺利实现双幅贯通,标志着乐西高速马昭段全线36座隧道全部贯通,为乐西高速马昭段2025年实现全线建成通车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大凉山1号隧道作为乐西高速公路关键控制性工程,隧道地质构造主要为两背斜加一向斜,是我国西南地区截至目前贯通的最长高速公路隧道,也是国内首条采用TBM平行导洞+主洞钻爆法施工的超特长高速公路隧道,填补了国内同类型高速公路施工的技术空白。

安全筑基,攻坚地质险阻。该隧道进口端8.2千米紧邻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嘛咪泽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敏感,对环水保工作要求极高。且隧道穿越2个断层破碎带、灰岩和向斜富水段等不良地质,最大日涌水量达11万方,相当于44个标准游泳池的蓄水量‌。因此隧道进口端无法设计斜井,最终采用TBM平行导洞先行并辅助主洞,该方案分为三个施工阶段,第一阶段为TBM平行导洞与斜井贯通,第二阶段为平行导洞贯通,第三阶段利用横洞通道辅助主洞施工直至主洞顺利贯通。

大凉山1号隧道洞门景观效果图
平行导洞示意图

精细为要,提速建设进程。隧道利用TBM施工安全快速的特点,实现平行导洞超前掘进排水,同时可提前查明隧道不良地质。平行导洞贯通后为隧道进口端新增4个主洞作业面,将原本7年以上的工期缩短至5年,并提高隧道通风能力;隧道建成通车后,可将平行导洞转变为应急车道,将救援车辆到达事故地点的时间缩短至常规模式下时间的四分之一,排烟距离由5000米缩短至750米,有效降低运营期间安全风险。

科研赋能,助推创新发展。大凉山1号隧道作为国内首个TBM辅助施工的高速公路隧道项目,极具推广价值。“月城凉山号”TBM创造了高速公路项目TBM独头日掘进49.12米,月掘进723.82米的全国纪录(高速公路隧道传统施工同围岩下单日掘进为3米—4米),不仅能为国内高速公路TBM施工提供技术支撑,更能推动TBM在高速公路建设中新一轮的科技创新。目前,建设取得的科研成果已成功申报22项专利和工法,并获得多项创新大奖。

乐西高速马昭段作为首条深入大小凉山腹地和彝族聚居区的高速公路,全长152公里,投资335亿,桥隧比达82%。目前累计完成路基99%,桥涵98%,隧道98%,路面52%,2025年年底全线建成通车后,将结束雷波、昭觉、美姑三县不通高速的历史,成为省内重要的乡村振兴通道和生态旅游通道。届时,昭觉至马边的车程将从现在的5小时缩短到1.5小时左右,开车从昭觉到成都仅需3.5小时,对助力乡村振兴和对外文化交流交融、打通成都平原和攀西地区高速公路双通道,服务于大小凉山和彝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月城凉山号”TBM进洞前
“月城凉山号”TBM平行导洞贯通
乐西高速大凉山1号隧道

【注释】:

  1. 两背斜加一向斜(斯依阿莫倒转背斜、哈都洛背斜、黄果洛向斜):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形如“Λ”或拱桥,‌核心部位岩层较老,向两翼逐渐变新,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层破碎易被侵蚀,最终形成谷地。向斜:岩层向下凹陷,形如“V”或槽谷,‌核心部位岩层较新,向两翼逐渐变老‌。向斜槽部受挤压,岩层致密抗侵蚀,残留形成山岭。

  1. 围岩主要以IV、V级为主:

Ⅳ级:岩石破碎,节理裂隙密集,风化程度严重,抗压强度很低;地下水赋存丰富,可能存在大量溶洞、暗河等不良地质现象。

V级:岩石极破碎,节理裂隙极密集,风化程度极严重,抗压强度极低;地下水赋存极丰富,可能存在大量溶洞、暗河等不良地质现象。

  1. 超前管棚支护:在护盾内部预留超前管棚施作孔,并在主梁上安装了可前后移动的大齿圈、搭载超前管棚钻机,在遇到掌子面前方围岩较差时,可及时布设超前管棚,进行超前注浆、加固。超前管棚钻机还可施作超前排水孔,减少掌子面突水、涌泥风险。
  2. 钢筋排即时防护:提前加工好钢筋排,在围岩破碎、严重掉块时,采用新型钢筋排抵挡岩渣掉落,保障施工安全。
  3. 机械式应急喷混系统:为应对塌方地质和撑靴位置支撑力不足等情况,在主梁前段配备两套应急喷混小车,与管棚钻机共用一套齿圈,随着掘进在护盾后方可及时超前喷射混凝土。
  4. 刀盘实时扩挖:为应对围岩收敛变形,减小TBM卡机风险,对刀盘进行了改造,改造后实现了半径20毫米至100毫米的超挖能力。

来源:推广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西南第一长高速公路隧道贯通,乐西高速马昭段今年底建成通车!

大凉山1号隧道作为乐西高速公路关键控制性工程,是我国西南地区截至目前贯通的最长高速公路隧道。

4月30日上午11时许,由蜀道集团川高公司投资、四川公路院设计、咨询监理公司负责监理,中国中铁北京局一公司和中铁十八局集团共同承建的全长15.3公里的乐西高速大凉山1号隧道顺利实现双幅贯通,标志着乐西高速马昭段全线36座隧道全部贯通,为乐西高速马昭段2025年实现全线建成通车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大凉山1号隧道作为乐西高速公路关键控制性工程,隧道地质构造主要为两背斜加一向斜,是我国西南地区截至目前贯通的最长高速公路隧道,也是国内首条采用TBM平行导洞+主洞钻爆法施工的超特长高速公路隧道,填补了国内同类型高速公路施工的技术空白。

安全筑基,攻坚地质险阻。该隧道进口端8.2千米紧邻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嘛咪泽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敏感,对环水保工作要求极高。且隧道穿越2个断层破碎带、灰岩和向斜富水段等不良地质,最大日涌水量达11万方,相当于44个标准游泳池的蓄水量‌。因此隧道进口端无法设计斜井,最终采用TBM平行导洞先行并辅助主洞,该方案分为三个施工阶段,第一阶段为TBM平行导洞与斜井贯通,第二阶段为平行导洞贯通,第三阶段利用横洞通道辅助主洞施工直至主洞顺利贯通。

大凉山1号隧道洞门景观效果图
平行导洞示意图

精细为要,提速建设进程。隧道利用TBM施工安全快速的特点,实现平行导洞超前掘进排水,同时可提前查明隧道不良地质。平行导洞贯通后为隧道进口端新增4个主洞作业面,将原本7年以上的工期缩短至5年,并提高隧道通风能力;隧道建成通车后,可将平行导洞转变为应急车道,将救援车辆到达事故地点的时间缩短至常规模式下时间的四分之一,排烟距离由5000米缩短至750米,有效降低运营期间安全风险。

科研赋能,助推创新发展。大凉山1号隧道作为国内首个TBM辅助施工的高速公路隧道项目,极具推广价值。“月城凉山号”TBM创造了高速公路项目TBM独头日掘进49.12米,月掘进723.82米的全国纪录(高速公路隧道传统施工同围岩下单日掘进为3米—4米),不仅能为国内高速公路TBM施工提供技术支撑,更能推动TBM在高速公路建设中新一轮的科技创新。目前,建设取得的科研成果已成功申报22项专利和工法,并获得多项创新大奖。

乐西高速马昭段作为首条深入大小凉山腹地和彝族聚居区的高速公路,全长152公里,投资335亿,桥隧比达82%。目前累计完成路基99%,桥涵98%,隧道98%,路面52%,2025年年底全线建成通车后,将结束雷波、昭觉、美姑三县不通高速的历史,成为省内重要的乡村振兴通道和生态旅游通道。届时,昭觉至马边的车程将从现在的5小时缩短到1.5小时左右,开车从昭觉到成都仅需3.5小时,对助力乡村振兴和对外文化交流交融、打通成都平原和攀西地区高速公路双通道,服务于大小凉山和彝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月城凉山号”TBM进洞前
“月城凉山号”TBM平行导洞贯通
乐西高速大凉山1号隧道

【注释】:

  1. 两背斜加一向斜(斯依阿莫倒转背斜、哈都洛背斜、黄果洛向斜):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形如“Λ”或拱桥,‌核心部位岩层较老,向两翼逐渐变新,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层破碎易被侵蚀,最终形成谷地。向斜:岩层向下凹陷,形如“V”或槽谷,‌核心部位岩层较新,向两翼逐渐变老‌。向斜槽部受挤压,岩层致密抗侵蚀,残留形成山岭。

  1. 围岩主要以IV、V级为主:

Ⅳ级:岩石破碎,节理裂隙密集,风化程度严重,抗压强度很低;地下水赋存丰富,可能存在大量溶洞、暗河等不良地质现象。

V级:岩石极破碎,节理裂隙极密集,风化程度极严重,抗压强度极低;地下水赋存极丰富,可能存在大量溶洞、暗河等不良地质现象。

  1. 超前管棚支护:在护盾内部预留超前管棚施作孔,并在主梁上安装了可前后移动的大齿圈、搭载超前管棚钻机,在遇到掌子面前方围岩较差时,可及时布设超前管棚,进行超前注浆、加固。超前管棚钻机还可施作超前排水孔,减少掌子面突水、涌泥风险。
  2. 钢筋排即时防护:提前加工好钢筋排,在围岩破碎、严重掉块时,采用新型钢筋排抵挡岩渣掉落,保障施工安全。
  3. 机械式应急喷混系统:为应对塌方地质和撑靴位置支撑力不足等情况,在主梁前段配备两套应急喷混小车,与管棚钻机共用一套齿圈,随着掘进在护盾后方可及时超前喷射混凝土。
  4. 刀盘实时扩挖:为应对围岩收敛变形,减小TBM卡机风险,对刀盘进行了改造,改造后实现了半径20毫米至100毫米的超挖能力。

来源:推广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