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第一批参加“科考”旅行的中产,已经返贫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第一批参加“科考”旅行的中产,已经返贫了

科考团的定价有多高,这个行业的水就有多深。

图片来源:界面图库

文 | 凤凰WEEKLY财经 馍王

编辑 | 章鱼

五一前就请年假出国旅游的小k,昨天凌晨回京了。

今天一早,她就在群里高调宣布:复工后她将不再参与同事间的拼单活动,咖啡不点、奶茶不喝、任何超过5块钱的自费娱乐活动她都无缘参加。

这让天天一起点咖啡的同事们十分担心,暗自揣测她误入了“跨国骗局”,所以只能消费降级。但小k的回答却出乎所有人意料,她说:

“我参加了「科考旅行团」,花光了两年的积蓄。”

01 天价科考团 加入「破产三件套」?

在小k参加科考旅行团之前,我们对破产三件套的想象还只局限于月子中心、国际学校和高端养老。

直到刚刚花光积蓄的小k,给我们发来科考团的报价,我们才知道什么叫贫穷限制了想象力。

厄瓜多尔的加拉帕格斯群岛生态考察团,报价11万/人,3秒售罄。

社交媒体哀鸿遍野,但嚎的不是标价太贵,而是:“我怎么又没抢到!”

南极深度游的科考团开团,单人价格逼近11万。

口袋鼓鼓的网友点进报名按钮之后,喜提一场空。

图源:小红书用户@醉吟

除了一个神秘的“阳台房B”之外,该团已经全被订光。

这个“阳台房B”甚至成了一个易守难攻的战略要地,需要客户在手机上排队取号,而且过时不候。

图源:小红书用户@一颗牛又丸

科考团一票难求,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不管是4万一人的肯尼亚,还是6万一人的新西兰,官网上的购买按钮永远是灰色的。

在你看到价格,低头把掉在地上的下巴捡起来的时候,别人已经出手抢空了所有名额。

要不是看社交媒体真有人在新西兰参加科考团,订不到票的网友真的以为那个“预订”按钮本来就是灰色的。

十几万售价和上架秒空的设定一出,惊呆了全网的围观群众。

向来爱旅行的编辑部同事们也十分纳闷:“咱们也算踏足过全球各地,还没有哪次旅行这么烧钱?”

20多人的旅行团,加上“科考”两个字,为啥就能多卖这么多钱?

和小K探讨了半天,我们好像抓到了科考团值钱的秘诀:

机票有价,知识无价。

同事凯斯之前也曾自由行去过非洲,但因为导游不专业,他们和草原上的动物们完美“错峰出行”。

一趟大草原走下来,只远远看到过一些猛兽的身影。

图源:小红书用户@游远方

但互联网上流传出的科考旅行团导游路线,却让凯斯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非洲。

报名科考团的网友不仅把动物种类看全了,动物的数量还多到像连续误触了ctrl+c。

 

图源:小红书用户@iyfkk

还有人报了火山科考团的旅行,出发前展开全网高强度搜索并陷入焦虑:

听说火山不爆发的时候就是灰秃秃一片,要是拍不出好照片怎么办?

到了地方之后,该网友发现这里确实是光秃秃一片,但架不住:

科考团可以空降到火山里面去。

图源:-yukyingxxxx

别人在火山脚下拍照留念,科考团在火山里面比了个耶。毫无疑问,这一波科考团赢麻了。

把目光从海外拉回国内科考团,更低的价格科考装备却可以再次升级。

普通旅行团人人都是冲锋衣加登山包,领队最多给每人发一件荧光团服。再看看专业科考团:

去趟贵州溶洞,人裹得像消防员,安全系数拉满。翻山进洞的时候,所有人用一根绳子拴在一起,想掉队都难。

图源:小红书用户@小柯Kkk

进洞穴之后,更是离谱。

科考团高空降索,手搓钟乳石就算了,居然还在进洞的时候拿出一台声呐测试仪,用来探测和显示分布在科考团周围的鱼群。

网友们去天坑里拍照:

摔了一屁股灰,全程两眼一抹黑,跟进了蝙蝠侠的城堡似的。

图源:小红书用户@马老师不姓马

再看看科考旅行团随队摄影师拍的天坑,让人真心想问一句:

妈妈,我是在什么天堂里吗?

图源:小红书用户@小王子啊-17

只能说摄影是一个人比人气死人的行业,旅行团也是。

雾大看不到天池水,云多望不见天山顶......计划旅行需要运气,地接跑不跑路要看运气。旅行中,“运气”其实是一种总被人们低估的东西。

细看市面上高端的科考旅行团,其实都有个共同点:尽量让把运气对旅行的影响,缩减到最少。

不少网友跟着科考团走完整趟行程,都惊讶地发现:

团里最硬的硬件,居然是随团专家。

这些人或是高校或者保护区的资深专家,或是大型自然杂志/自然期刊的老练编辑,理论知识充沛,实战经验丰富。一个常见的细节是:

科考团出发之前,专家会在动员会翻出PPT交代注意事项。

到了地方之后,专家拿起高精尖仪器熟练一折递给团员:好了拿去玩去吧。

坐惯了办公室的团员们,在科考过程中很难不被专家们的实力折服。

科考团去森林观鸟,但运气不好,鸟都不出来。怎么办?没事,专家会把鸟们叫出来。

而且专家不是把林子所有鸟全叫出来,而是可以精准呼唤大家想看的珍禽。

参加完科考团的旅友们回到工位之后,纷纷表示“后劲太大”:

面对乳白色的办公桌和成堆的文书工作,有种深度返祖后再也进化不回来了的无力感。

原本还在对小k身边嘘寒问暖的同事们,得知她刚参加完肯尼亚2期团回来后,全部陷入了沉默:

原来,只懂在工位喝咖啡的小丑竟是我自己。

02 科考团的水,到底有多深?

科考团的定价有多高,这个行业的水就有多深。

南极、雨林、热带海域或者非洲冰岛这种人迹罕至的地点,是科考旅行的热门目的地。

也因为人迹罕至,“认知差”和“溢价”总是同时存在。

在看了大多数“科考旅行团”的行程后,一些经验丰富、已经习惯自己料理行程的“荒野老炮”表示:

自己敲定旅行流程,要比参加“科考旅行团”便宜两到三倍。

有旅行博主自定14天非洲行程,团队又看动物、又看人文景观,全程入住五星级酒店,甚至还在当地租了车和导游,全套算下来:

团队总成本,几乎等于主流科考团的一人价。

图源:小阳耶

熟悉当地旅行团的旅游博主,更是在每个项目都玩过的前提下,把9天8晚的价格打到了人均一万。

更有一些浑身是胆的旅游小白,想着跟科考团旅游一次的钱,够自己去两三次,本着经验不够、次数来凑的态度,把生态游去成了生态郊游:

只用1000块完成亚马逊探险三日游(编辑友情提示:贸然进入雨林有风险,游玩需谨慎)。

图源:阿鑫(拉美版)

科考团的高额票价和旅途实际花销的巨大差价,让打着科考名号的旅行团嗅到了商机。

各种价位的科考团在社交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爆火2年后,科考团负评如潮。

打着“科考”和“生态营”等幌子的骗局,在阴暗处静候着那些四处寻找“平替”的旅友。

出发前说好的越野车,到了肯尼亚就变成了大巴;

行程里介绍的长颈鹿公园,十分钟喂鹿时间里见到的鹿还没公路偶遇的多。

图源:小红书用户@小红薯5D4EB4C2

说好住宿安排四星级酒店,结果下榻处是个小茅屋,门帘上画着4颗星星。

详情页介绍入住生态酒店,一开门就能看动物世界,结果每天看到的第一个生物就是来叫团友起床的导游。

其实酒店根本不在保护区里,而是需要坐两个小时车进入国家公园。

素有中国鸡娃王者之称的海淀家长,更是直接把3万扔到南极打水漂。

孩子在船上吐到昏天黑地,整趟旅行的目的居然是去南极捡拾人工污染的垃圾。

而且因为南极实在人迹罕至,孩子全程只捡到3个塑料瓶。

网友吐槽避雷南极科考的文案层出不穷

出门在外,要踩的坑比要吃的饭还多。

刚开始,旅客还想反抗一下,拼命跟地接和旅行团抠细节。

但后来,他乡的陌生感已经把人的精力都消磨殆尽,已经花过团费的旅客只想赶紧把“赎金”交够,保证自己人能安全回家就谢天谢地。

经历无良过科考团的毒打后,对于进入荒野的人们来说:

亏本,就成了旅行中最不值一提的痛苦。

03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旷野 每种旷野都有自己的标价

“科考旅行团”,特指一种由生物或者地质专家带队的,以探索自然和原生动物植物为主要活动的旅游团。

这些年流行过的“生态营”或者“生态式研学”,严格来说都属于这个范畴之内。参加这种旅行团的消费者,通常不是那种喜欢“休闲度假”或者“精致奢华”的“高质量青年”。

而是喜欢进入最“本质的荒野”,直接触摸大自然的原生环境的“野人”。

但众所周知,没有价签的东西最是昂贵。

汤臣一品再奢华,你也能在各大看房的App上,找到那个天文数字房价。旷野就摆在那里,没人能给它明码标价,只知道:

人们离旷野越近,它的门槛就越高。

面向旷野的装备,也有一整条尊卑严谨的鄙视链。好像一切对荒野的探索,都离不开钱。

为了感受旷野,有人京郊登山,有人小兴安岭徒步,还有人坐飞机去“江浙沪后花园”,同样也有人用两年时间,把4万每人的非洲动物迁徙团,卖出6万份。

但其实,旷野之所以是旷野,是因为它对所有人开放。

每年中国的各种学术机构或者自然研究单位,都会放出很多面向公众的科普项目,甚至“考察营”。尽管大多数名额都面向有相关学术背景和经验的人们,但是也会招募很多小白“志愿者”免费跟团。

有些志愿者工作比较辛苦,所以有一定的薪资补偿。

很多倾心科考旅行但经费有限的朋友,把这些真科研当做进入荒野旅行的第一站。

苦是真吃了,罪也是真受了。

但摸爬滚打回来的他们,也是真的变强了。

图源:小红书用户@小陆很蓝

生活的滚滚压力中,我们对旷野的渴望和开销一起递增着。

但抛下日常生活中纷扰的一切,感受自己和自然的权利,不会被金钱限制住。

近距离看过两头巨大狮子血肉横飞的肉搏战之后的小k,回头看隔壁总爱叽叽歪歪的同事时,突然感觉他骂人像是在撒娇。

自然教会我们的就是,什么事都是会发生的。

但无论发生什么,我都会熬过来。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第一批参加“科考”旅行的中产,已经返贫了

科考团的定价有多高,这个行业的水就有多深。

图片来源:界面图库

文 | 凤凰WEEKLY财经 馍王

编辑 | 章鱼

五一前就请年假出国旅游的小k,昨天凌晨回京了。

今天一早,她就在群里高调宣布:复工后她将不再参与同事间的拼单活动,咖啡不点、奶茶不喝、任何超过5块钱的自费娱乐活动她都无缘参加。

这让天天一起点咖啡的同事们十分担心,暗自揣测她误入了“跨国骗局”,所以只能消费降级。但小k的回答却出乎所有人意料,她说:

“我参加了「科考旅行团」,花光了两年的积蓄。”

01 天价科考团 加入「破产三件套」?

在小k参加科考旅行团之前,我们对破产三件套的想象还只局限于月子中心、国际学校和高端养老。

直到刚刚花光积蓄的小k,给我们发来科考团的报价,我们才知道什么叫贫穷限制了想象力。

厄瓜多尔的加拉帕格斯群岛生态考察团,报价11万/人,3秒售罄。

社交媒体哀鸿遍野,但嚎的不是标价太贵,而是:“我怎么又没抢到!”

南极深度游的科考团开团,单人价格逼近11万。

口袋鼓鼓的网友点进报名按钮之后,喜提一场空。

图源:小红书用户@醉吟

除了一个神秘的“阳台房B”之外,该团已经全被订光。

这个“阳台房B”甚至成了一个易守难攻的战略要地,需要客户在手机上排队取号,而且过时不候。

图源:小红书用户@一颗牛又丸

科考团一票难求,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不管是4万一人的肯尼亚,还是6万一人的新西兰,官网上的购买按钮永远是灰色的。

在你看到价格,低头把掉在地上的下巴捡起来的时候,别人已经出手抢空了所有名额。

要不是看社交媒体真有人在新西兰参加科考团,订不到票的网友真的以为那个“预订”按钮本来就是灰色的。

十几万售价和上架秒空的设定一出,惊呆了全网的围观群众。

向来爱旅行的编辑部同事们也十分纳闷:“咱们也算踏足过全球各地,还没有哪次旅行这么烧钱?”

20多人的旅行团,加上“科考”两个字,为啥就能多卖这么多钱?

和小K探讨了半天,我们好像抓到了科考团值钱的秘诀:

机票有价,知识无价。

同事凯斯之前也曾自由行去过非洲,但因为导游不专业,他们和草原上的动物们完美“错峰出行”。

一趟大草原走下来,只远远看到过一些猛兽的身影。

图源:小红书用户@游远方

但互联网上流传出的科考旅行团导游路线,却让凯斯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非洲。

报名科考团的网友不仅把动物种类看全了,动物的数量还多到像连续误触了ctrl+c。

 

图源:小红书用户@iyfkk

还有人报了火山科考团的旅行,出发前展开全网高强度搜索并陷入焦虑:

听说火山不爆发的时候就是灰秃秃一片,要是拍不出好照片怎么办?

到了地方之后,该网友发现这里确实是光秃秃一片,但架不住:

科考团可以空降到火山里面去。

图源:-yukyingxxxx

别人在火山脚下拍照留念,科考团在火山里面比了个耶。毫无疑问,这一波科考团赢麻了。

把目光从海外拉回国内科考团,更低的价格科考装备却可以再次升级。

普通旅行团人人都是冲锋衣加登山包,领队最多给每人发一件荧光团服。再看看专业科考团:

去趟贵州溶洞,人裹得像消防员,安全系数拉满。翻山进洞的时候,所有人用一根绳子拴在一起,想掉队都难。

图源:小红书用户@小柯Kkk

进洞穴之后,更是离谱。

科考团高空降索,手搓钟乳石就算了,居然还在进洞的时候拿出一台声呐测试仪,用来探测和显示分布在科考团周围的鱼群。

网友们去天坑里拍照:

摔了一屁股灰,全程两眼一抹黑,跟进了蝙蝠侠的城堡似的。

图源:小红书用户@马老师不姓马

再看看科考旅行团随队摄影师拍的天坑,让人真心想问一句:

妈妈,我是在什么天堂里吗?

图源:小红书用户@小王子啊-17

只能说摄影是一个人比人气死人的行业,旅行团也是。

雾大看不到天池水,云多望不见天山顶......计划旅行需要运气,地接跑不跑路要看运气。旅行中,“运气”其实是一种总被人们低估的东西。

细看市面上高端的科考旅行团,其实都有个共同点:尽量让把运气对旅行的影响,缩减到最少。

不少网友跟着科考团走完整趟行程,都惊讶地发现:

团里最硬的硬件,居然是随团专家。

这些人或是高校或者保护区的资深专家,或是大型自然杂志/自然期刊的老练编辑,理论知识充沛,实战经验丰富。一个常见的细节是:

科考团出发之前,专家会在动员会翻出PPT交代注意事项。

到了地方之后,专家拿起高精尖仪器熟练一折递给团员:好了拿去玩去吧。

坐惯了办公室的团员们,在科考过程中很难不被专家们的实力折服。

科考团去森林观鸟,但运气不好,鸟都不出来。怎么办?没事,专家会把鸟们叫出来。

而且专家不是把林子所有鸟全叫出来,而是可以精准呼唤大家想看的珍禽。

参加完科考团的旅友们回到工位之后,纷纷表示“后劲太大”:

面对乳白色的办公桌和成堆的文书工作,有种深度返祖后再也进化不回来了的无力感。

原本还在对小k身边嘘寒问暖的同事们,得知她刚参加完肯尼亚2期团回来后,全部陷入了沉默:

原来,只懂在工位喝咖啡的小丑竟是我自己。

02 科考团的水,到底有多深?

科考团的定价有多高,这个行业的水就有多深。

南极、雨林、热带海域或者非洲冰岛这种人迹罕至的地点,是科考旅行的热门目的地。

也因为人迹罕至,“认知差”和“溢价”总是同时存在。

在看了大多数“科考旅行团”的行程后,一些经验丰富、已经习惯自己料理行程的“荒野老炮”表示:

自己敲定旅行流程,要比参加“科考旅行团”便宜两到三倍。

有旅行博主自定14天非洲行程,团队又看动物、又看人文景观,全程入住五星级酒店,甚至还在当地租了车和导游,全套算下来:

团队总成本,几乎等于主流科考团的一人价。

图源:小阳耶

熟悉当地旅行团的旅游博主,更是在每个项目都玩过的前提下,把9天8晚的价格打到了人均一万。

更有一些浑身是胆的旅游小白,想着跟科考团旅游一次的钱,够自己去两三次,本着经验不够、次数来凑的态度,把生态游去成了生态郊游:

只用1000块完成亚马逊探险三日游(编辑友情提示:贸然进入雨林有风险,游玩需谨慎)。

图源:阿鑫(拉美版)

科考团的高额票价和旅途实际花销的巨大差价,让打着科考名号的旅行团嗅到了商机。

各种价位的科考团在社交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爆火2年后,科考团负评如潮。

打着“科考”和“生态营”等幌子的骗局,在阴暗处静候着那些四处寻找“平替”的旅友。

出发前说好的越野车,到了肯尼亚就变成了大巴;

行程里介绍的长颈鹿公园,十分钟喂鹿时间里见到的鹿还没公路偶遇的多。

图源:小红书用户@小红薯5D4EB4C2

说好住宿安排四星级酒店,结果下榻处是个小茅屋,门帘上画着4颗星星。

详情页介绍入住生态酒店,一开门就能看动物世界,结果每天看到的第一个生物就是来叫团友起床的导游。

其实酒店根本不在保护区里,而是需要坐两个小时车进入国家公园。

素有中国鸡娃王者之称的海淀家长,更是直接把3万扔到南极打水漂。

孩子在船上吐到昏天黑地,整趟旅行的目的居然是去南极捡拾人工污染的垃圾。

而且因为南极实在人迹罕至,孩子全程只捡到3个塑料瓶。

网友吐槽避雷南极科考的文案层出不穷

出门在外,要踩的坑比要吃的饭还多。

刚开始,旅客还想反抗一下,拼命跟地接和旅行团抠细节。

但后来,他乡的陌生感已经把人的精力都消磨殆尽,已经花过团费的旅客只想赶紧把“赎金”交够,保证自己人能安全回家就谢天谢地。

经历无良过科考团的毒打后,对于进入荒野的人们来说:

亏本,就成了旅行中最不值一提的痛苦。

03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旷野 每种旷野都有自己的标价

“科考旅行团”,特指一种由生物或者地质专家带队的,以探索自然和原生动物植物为主要活动的旅游团。

这些年流行过的“生态营”或者“生态式研学”,严格来说都属于这个范畴之内。参加这种旅行团的消费者,通常不是那种喜欢“休闲度假”或者“精致奢华”的“高质量青年”。

而是喜欢进入最“本质的荒野”,直接触摸大自然的原生环境的“野人”。

但众所周知,没有价签的东西最是昂贵。

汤臣一品再奢华,你也能在各大看房的App上,找到那个天文数字房价。旷野就摆在那里,没人能给它明码标价,只知道:

人们离旷野越近,它的门槛就越高。

面向旷野的装备,也有一整条尊卑严谨的鄙视链。好像一切对荒野的探索,都离不开钱。

为了感受旷野,有人京郊登山,有人小兴安岭徒步,还有人坐飞机去“江浙沪后花园”,同样也有人用两年时间,把4万每人的非洲动物迁徙团,卖出6万份。

但其实,旷野之所以是旷野,是因为它对所有人开放。

每年中国的各种学术机构或者自然研究单位,都会放出很多面向公众的科普项目,甚至“考察营”。尽管大多数名额都面向有相关学术背景和经验的人们,但是也会招募很多小白“志愿者”免费跟团。

有些志愿者工作比较辛苦,所以有一定的薪资补偿。

很多倾心科考旅行但经费有限的朋友,把这些真科研当做进入荒野旅行的第一站。

苦是真吃了,罪也是真受了。

但摸爬滚打回来的他们,也是真的变强了。

图源:小红书用户@小陆很蓝

生活的滚滚压力中,我们对旷野的渴望和开销一起递增着。

但抛下日常生活中纷扰的一切,感受自己和自然的权利,不会被金钱限制住。

近距离看过两头巨大狮子血肉横飞的肉搏战之后的小k,回头看隔壁总爱叽叽歪歪的同事时,突然感觉他骂人像是在撒娇。

自然教会我们的就是,什么事都是会发生的。

但无论发生什么,我都会熬过来。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