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时评 | “这有局儿”开张:看淄博如何吃透“留量”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时评 | “这有局儿”开张:看淄博如何吃透“留量”

淄博正从“打卡地”向“目的地”蜕变。

文 | 周涛

2025年“五一”假期首日,全国文旅市场迎来新一轮消费热潮。据携程、同程旅行等平台数据显示,国内长线游、县域乡村游、跨境游均呈现爆发式增长,多地热门景区再现“一票难求”盛况。

在这股热潮中,淄博——这座曾以烧烤“现象级出圈”的三线城市,再次交出亮眼答卷,假期首日,八大局便民市场便人山人海,新开业的文商旅综合体“这有局儿”单日接待游客超3.8万人次。从2023年的“赶烤”到2025年的“复烤”,从“网红”到“长红”,淄博的文旅发展轨迹不仅是一场城市品牌的逆袭,更折射出中国文旅产业从流量经济向深度体验转型的时代命题。

淄博的文旅热度延续,首先得益于其对“流量密码”的深刻理解与持续深耕。2023年,淄博因烧烤爆火,单日客流量峰值突破百万,但短暂的狂欢后,舆论曾普遍担忧其“昙花一现”。然而,淄博以行动回应质疑,通过优化服务、延伸产业链、挖掘文化内核,将“烧烤IP”转化为可持续的“城市IP”。

淄博政府出台了《淄博市市级旅游诚信先行赔付金管理办法(试行)》,迅速建立涉旅投诉“2小时响应、1日办结”机制;新增免费停车场、公交专线、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并以结合齐文化推出一系列体验项目,让游客化身“一日烧烤师傅”或参与手工艺制作,将“来淄博吃烧烤”升华为“体验生活”。这种“流量+服务+文化”的组合拳,使淄博的复游率显著提升。2025年清明假期,淄博客流保持高位,重点景区接待量同比显著增长,印证了其从“打卡地”向“目的地”的蜕变。

若说烧烤是淄博文旅的“导流入口”,那么“这有局儿”则是其“留量引擎”的集大成者。这座由八大局文化局旧址改造的文商旅综合体,以“保护与共生·创变与生长”为理念,将市井烟火与千年齐文化深度融合,开创了“垂直叙事+沉浸体验”的新模式。

项目七层空间,层层递进,一楼的“地道美食局”复刻八大局市集烟火气,清梅居、周村烧饼等老字号与网红小吃并存;二楼的“淄博好物局”集结陶瓷、琉璃等非遗文创;、三楼的财神局以琉璃艺术为核心,融合非遗传承与现代设计,打造“可触摸的文化博物馆”;四楼的“博山菜饭局”还原传统鲁菜精髓;六楼打造“炭火上的淄博故事”主题空间;七楼的“这有酒局”则将烧烤与城市夜景结合,打造夜经济高地。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设计中处处可见文化赋能——博山菜餐具参考齐文化文物形制,烧烤炉具灵感源自陶琉博物馆藏品,顶楼的“七宝琉璃树”成为年轻游客拍照打卡的热门地标。这种“在地文化+现代体验”的叙事逻辑,既避免了同类文旅项目的同质化困境,又让游客在消费中自然感知城市的历史厚度。

淄博的“长红”绝非偶然,其背后是淄博对文旅产业链的深度重构。通过串联海岱楼钟书阁、红叶柿岩景区,形成成互补格局;引入牧羊村烧烤等本土品牌,通过协议倡导“不涨价、不缺斤、不拒客”的“三不原则”,延续“诚信淄博”的口碑;更通过举办文化市集、主题展览、非遗工坊体验等活动,将一次性消费转化为持续性参与。

图片来源:文旅淄博微信公众号

之于山东,淄博的尝试揭示了,文旅长红的本质,是城市治理能力与文化生命力的双重考验。

一方面,政府与市场的“共谋”至关重要。从2023年市民自发维护秩序、商家集体拒涨价的“全城共情”,到2025年文旅集团建设70个重点项目,淄博始终以“政通人和”为底色。

“这有局儿”项目从策划到开业仅用8个月,期间政府通过税收减免、招商补贴、快速审批等政策,吸引200余家商户入驻,其中多为非遗传承人与本土老字号。这种“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市民参与”的协同机制,为文旅创新提供了制度保障。

另一方面,文化基因的现代表达是核心竞争力。淄博深谙“网红易逝,文化永存”之理,以齐文化为根基,将蹴鞠、陶瓷、花灯等元素融入文旅场景。2025年“五一”,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馆接待量同比显著增长,省外游客占比进一步提升;《聊斋惊梦》沉浸式演出、周村古商城的“古城欢乐颂”主题活动,均以文化叙事取代浅层娱乐,让游客从“围观者”变为“体验者”。

展望未来,淄博的挑战仍存:如何平衡商业化与原真性?如何避免过度开发损伤文化肌理?但无论如何,这座城市的实践已为中国文旅写下生动注脚——流量终会退潮,唯有深耕文化、创新体验、凝聚共识,才能让“网红”真正蜕变为“长红”。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时评 | “这有局儿”开张:看淄博如何吃透“留量”

淄博正从“打卡地”向“目的地”蜕变。

文 | 周涛

2025年“五一”假期首日,全国文旅市场迎来新一轮消费热潮。据携程、同程旅行等平台数据显示,国内长线游、县域乡村游、跨境游均呈现爆发式增长,多地热门景区再现“一票难求”盛况。

在这股热潮中,淄博——这座曾以烧烤“现象级出圈”的三线城市,再次交出亮眼答卷,假期首日,八大局便民市场便人山人海,新开业的文商旅综合体“这有局儿”单日接待游客超3.8万人次。从2023年的“赶烤”到2025年的“复烤”,从“网红”到“长红”,淄博的文旅发展轨迹不仅是一场城市品牌的逆袭,更折射出中国文旅产业从流量经济向深度体验转型的时代命题。

淄博的文旅热度延续,首先得益于其对“流量密码”的深刻理解与持续深耕。2023年,淄博因烧烤爆火,单日客流量峰值突破百万,但短暂的狂欢后,舆论曾普遍担忧其“昙花一现”。然而,淄博以行动回应质疑,通过优化服务、延伸产业链、挖掘文化内核,将“烧烤IP”转化为可持续的“城市IP”。

淄博政府出台了《淄博市市级旅游诚信先行赔付金管理办法(试行)》,迅速建立涉旅投诉“2小时响应、1日办结”机制;新增免费停车场、公交专线、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并以结合齐文化推出一系列体验项目,让游客化身“一日烧烤师傅”或参与手工艺制作,将“来淄博吃烧烤”升华为“体验生活”。这种“流量+服务+文化”的组合拳,使淄博的复游率显著提升。2025年清明假期,淄博客流保持高位,重点景区接待量同比显著增长,印证了其从“打卡地”向“目的地”的蜕变。

若说烧烤是淄博文旅的“导流入口”,那么“这有局儿”则是其“留量引擎”的集大成者。这座由八大局文化局旧址改造的文商旅综合体,以“保护与共生·创变与生长”为理念,将市井烟火与千年齐文化深度融合,开创了“垂直叙事+沉浸体验”的新模式。

项目七层空间,层层递进,一楼的“地道美食局”复刻八大局市集烟火气,清梅居、周村烧饼等老字号与网红小吃并存;二楼的“淄博好物局”集结陶瓷、琉璃等非遗文创;、三楼的财神局以琉璃艺术为核心,融合非遗传承与现代设计,打造“可触摸的文化博物馆”;四楼的“博山菜饭局”还原传统鲁菜精髓;六楼打造“炭火上的淄博故事”主题空间;七楼的“这有酒局”则将烧烤与城市夜景结合,打造夜经济高地。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设计中处处可见文化赋能——博山菜餐具参考齐文化文物形制,烧烤炉具灵感源自陶琉博物馆藏品,顶楼的“七宝琉璃树”成为年轻游客拍照打卡的热门地标。这种“在地文化+现代体验”的叙事逻辑,既避免了同类文旅项目的同质化困境,又让游客在消费中自然感知城市的历史厚度。

淄博的“长红”绝非偶然,其背后是淄博对文旅产业链的深度重构。通过串联海岱楼钟书阁、红叶柿岩景区,形成成互补格局;引入牧羊村烧烤等本土品牌,通过协议倡导“不涨价、不缺斤、不拒客”的“三不原则”,延续“诚信淄博”的口碑;更通过举办文化市集、主题展览、非遗工坊体验等活动,将一次性消费转化为持续性参与。

图片来源:文旅淄博微信公众号

之于山东,淄博的尝试揭示了,文旅长红的本质,是城市治理能力与文化生命力的双重考验。

一方面,政府与市场的“共谋”至关重要。从2023年市民自发维护秩序、商家集体拒涨价的“全城共情”,到2025年文旅集团建设70个重点项目,淄博始终以“政通人和”为底色。

“这有局儿”项目从策划到开业仅用8个月,期间政府通过税收减免、招商补贴、快速审批等政策,吸引200余家商户入驻,其中多为非遗传承人与本土老字号。这种“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市民参与”的协同机制,为文旅创新提供了制度保障。

另一方面,文化基因的现代表达是核心竞争力。淄博深谙“网红易逝,文化永存”之理,以齐文化为根基,将蹴鞠、陶瓷、花灯等元素融入文旅场景。2025年“五一”,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馆接待量同比显著增长,省外游客占比进一步提升;《聊斋惊梦》沉浸式演出、周村古商城的“古城欢乐颂”主题活动,均以文化叙事取代浅层娱乐,让游客从“围观者”变为“体验者”。

展望未来,淄博的挑战仍存:如何平衡商业化与原真性?如何避免过度开发损伤文化肌理?但无论如何,这座城市的实践已为中国文旅写下生动注脚——流量终会退潮,唯有深耕文化、创新体验、凝聚共识,才能让“网红”真正蜕变为“长红”。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