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周涛
从海尔智家的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跻身千亿品牌行列,到潍柴动力柴油机热效率多次刷新世界纪录;从烟台苹果、章丘铁锅等老字号焕发新生,到山东临工工程机械产品远销全球130个国家和地区,山东品牌正在崛起。
在第九个“中国品牌日”到来之际,山东正以“好品山东”为引领,奏响品牌强省的冲锋号。无论是黄河三角洲的生态农业、胶东半岛的高端制造,还是泰山脚下的文化传承、到黄海之滨的开放创新,山东以品牌建设为支点,撬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全局,生动诠释着“品牌即竞争力”的深刻内涵。
一场关乎全局的“强省突围”
全球经济格局正处于深度调整阶段,国际贸易体系的剧烈动荡正在成为山东经济发展的掣肘。作为全国唯一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的省份,山东2024年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已接近12万亿元,但长期形成的“大象经济”模式也面临转型升级压力。在此背景下,山东将品牌建设上升为战略工程,这既是应对产业变革的主动选择,更是建设现代化强省的必然路径。
于山东而言,品牌建设既是突破“微笑曲线”底端锁定、提升产业附加值的突破口,也是整合创新资源、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更是塑造区域竞争优势、参与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关键举措。
公开数据显示,2024第三批“好品山东”品牌企业主导或参与制修订的国际标准13项、国家标准247项、行业标准163项,突破423项。从潍柴动力四次刷新柴油机热效率世界纪录,到山东天岳碳化硅衬底技术打破国外垄断,再到海信电视全球出货量稳居第二,山东品牌以“硬核实力”证明:唯有掌握标准话语权、占据技术制高点,才能在产业链价值链中“向上突围”。
这场突围,亦是山东对“新旧动能转换”命题的回应。传统产业占比超七成的山东,若仅靠规模扩张,难破资源环境约束;唯有以品牌为牵引,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方能实现从“数量追赶”到“质量领跑”的跨越。
品牌建设非一日之功,山东深谙此道。近年来,山东构建起“政策引导+市场驱动”“传统焕新+科技赋能”的立体化扶持体系,为品牌成长厚植沃土。
在顶层设计上,山东打出“组合拳”。通过出台《山东省质量强省建设纲要》,山东明确品牌国际化路径,而《关于共建共享“好品山东”推动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的出台则细化培育机制,“省长质量奖”对获奖企业最高奖励500万元,形成“财政激励+标准引领+动态管理”的政策闭环。
作为山东经济的“强龙头”,青岛一如既往重视品牌的力量。青岛市出台的《品牌建设促进条例》具有标志性意义,这部全国首部以地方立法形式规范品牌建设的法规,明确将品牌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建立品牌增信融资制度,并通过“青岛优品”区域品牌机制对重点企业提供金融支持。
市场的力量同样澎湃。在淄博,工陶新材料将传统陶瓷技术转化为航天耐高温部件;在临沂,蒙阴蜜桃通过电商营销品牌价值提升30%,带动10万农户增收;在青岛,玉凤祥草编包通过国际认证远销欧美,出口额三年增长超200%。这些案例揭示一个规律:当政策红利与企业家精神相遇,当工匠精神与数字技术融合,“山东制造”便迸发出“山东创造”的澎湃活力。

从田间到车间的品牌锻造术
品牌战略的深层价值,在于其对产业生态的重构。山东以品牌为纽带,推动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新兴产业“新树扎深根”,形成“产业—品牌—产业”的良性循环。
在农业领域,山东构建起“省级公用品牌+区域公用品牌+企业产品品牌”的立体矩阵。“产自临沂”“泰好品”等区域公共品牌,让“土特产”变身“国际范”。章丘大葱实施“双标认证”,极大提高产品溢价;烟台苹果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全产业链追溯,出口额连续14年居全国首位;金乡大蒜出口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加工出口份额占全国70%;蒙山龙雾茶业以“茶文旅融合”拓展业态,品牌价值持续提升。这些“地理标志”品牌的崛起,不仅是乡村振兴的“金钥匙”,更重塑了农业价值链,从“论斤卖”到“论克卖”,从“田间地头”到“全球餐桌”,品牌溢价让农民增收有了可持续路径。
制造业领域则走出一条“标准引领+创新驱动”的突围之路,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主导制定6项国际标准,服务企业超88万家,孕育出15个行业级解决方案。这种“以品牌聚产业、以产业育品牌”的生态,正是山东从“制造大省”迈向“智造强省”的底气。
山东品牌的“全球叙事”
品牌国际化,是检验区域经济竞争力的试金石。山东深谙“酒香也怕巷子深”,以“全球视野+本土深耕”双轨并行,推动“好品山东”走向世界。
通过建立“1+5+N”全球研发体系,山东临工在巴西、印度等地设立海外制造基地,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出口货值超6亿元。更值得关注的是品牌价值的本土化融合:在南非,临工推出适应矿区作业的“金刚”系列,配备当地语言操作系统;在东南亚,则通过“服务+配件”前置仓模式,将响应时间缩短至2小时。这种“全球研发+本地运营”策略,使其海外收入占比提升至42%。
这种出海,绝非简单“产品输出”,而是“技术+品牌+文化”的系统突围。山东品牌正在重新定义“中国制造”——不再是廉价代名词,而是品质与创新的代名词。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山东品牌强省建设正从单兵突进转向体系作战,从规模扩张迈向价值提升,从市场深耕走向文化输出。
当青岛啤酒博物馆成为外国游客必访的“中国品牌体验馆”,当海尔智家品牌在欧洲市场风靡,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经济数据的跃升,更是一个海岱大地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品牌自信。这种自信,源自对质量永恒的坚守,对创新不懈的追求,对文化深度的开掘。在国家品牌日的光辉下,“好品山东”必将驶向更辽阔的海洋,在世界经济版图上镌刻下更璀璨的海岱印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