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灯塔望海
五月的青岛,在文旅浪潮中熠熠生辉。
老舍笔下“春深似海”的青岛,如今正展现出强劲的市场活力、旺盛的消费潜力和持续的发展动力。
从荣登携程“全国入境游十大热门目的地城市”,到跻身途牛“酒店预订热门城市TOP10”等多项榜单,这个“五一”假期,青岛文旅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酒店订单量同比增长25%,入境游订单量同比增长91%。
但数据之外,更值得思考的是,一座城市如何在文旅热潮中,将短暂的“流量经济”转化为可持续的增长动能,实现从“网红”到“长红”的转变。
站在“旅游品质提升三年攻坚行动”的关键节点,青岛的文旅发展彰显出战略前瞻性。其以海洋资源为底色,以文化内涵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构建起全时段、全场景、全链条的文旅生态,推动文旅发展超越传统“景点打卡”模式,转向全域资源的系统激活。
对海洋资源的深度挖掘与创新演绎,是青岛文旅破局的关键一步。
作为北方滨海旅游的标杆城市,青岛没有止步于传统的滨海观光,而是以海洋为底色,以沉浸式体验重构海洋旅游吸引力。奥帆中心的帆船巡游、浮山湾的无人机烟火秀、金沙滩的音乐节,从日间惊险刺激的快艇特技表演,到夜间浪漫梦幻的灯光航线,传统滨海旅游实现了向沉浸式体验的跨越式升级。单日最高接待量突破5.68万人次的数据背后,不仅体现游客消费能力的提升,更凸显出青岛文旅产品结构优化的显著成效。
影视文化的深度赋能,则为青岛文旅破圈注入了关键动力。
第二十届华表奖颁奖活动落地星光岛后,“追星式旅游”热潮迅速席卷青岛,星光岛、东方影都等影视地标成为热门打卡地。杨家山里乡村振兴片区因《温暖的味道》取景,单日接待量超11万人次。青岛啤酒博物馆的“花游博物馆”活动同样亮眼,以工业遗产为基底,融合影视元素与科技手段,打造“时光画框”等创意打卡点并提供免费拍摄服务,抖音话题播放量超700万,推动传统文化场馆从“景点打卡”向深度文化体验转变。
城市更新战略下,历史街区的活化利用成为青岛文旅的又一亮点。
“五一”假期,211.73万人次涌入青岛老城,共赴“春日盛会”。大鲍岛、银鱼巷等百年里院通过业态重构,将咖啡香气、创意设计与非遗艺术巧妙融合,让老建筑重获生机。太兴里的四脚兽市集、水龙池子的非遗艺术节,既传承城市历史文脉,又创造独特生活美学,实现文化传承与产业升级的双赢。
面对井喷式增长的客流量,青岛展现出的治理智慧同样值得称道。
交通部门通过地铁、公交与景区预约系统联动,构建起动态调节的文旅生态系统;市场监管部门创新推出消费投诉云端处理机制,大幅提升纠纷化解响应速度;重点区域的叫号系统、多语种导览等细节服务,保障了旅游体验的从容有序。这种从“应急响应”到“系统治理 的思维转变,确保了市场秩序与服务质量的双重稳定,展现出城市治理的现代化水平。
黄海潮声依旧,但今日青岛已开启新的叙事。文旅热潮冲刷出的不仅是消费数据的高峰,更是城市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
当历史文脉转化为创新动能,当生态资源升华为文明理念,当空间更新孕育出生活美学,这座山海之城正以文旅为支点,撬动经济转型、文化复兴、社会治理、生态文明的系统性升级。
浪潮奔涌间,青岛给出的显然不仅仅是一份长假经济答卷。
来源:灯塔望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