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时评 | 一抹樱红三十载,崂山乡村振兴“红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时评 | 一抹樱红三十载,崂山乡村振兴“红了”

在这片依山傍海的土地上,一抹穿越三十年的樱红,不仅点亮了崂山的春天,更照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振兴之路。

文 | 陈明一

当五月的晨曦穿透崂山云雾,青岛人总会企盼“北宅樱桃节”的到来,这已成为岛城坊间约定俗成的年度旅游盛事。

事实上,北宅只是崂山区下辖的一个街道,至今年,“北宅樱桃节”却已走过30年的风雨历程,并成为青岛市十大节会之一。一个乡镇级别的采摘活动逐渐跻身市级重大节会之列,樱桃IP的“长红”自有其道理。

5月8日上午,青岛2025樱桃节暨第三十届北宅樱桃节启幕,三十载春华秋实,一颗颗红果已经淬炼成乡村振兴的璀璨明珠。

从乡村节庆到城市IP

崂山清纯甘甜的水质、温暖湿润的气候、肥沃疏松的土壤,孕育出了高品质的茶、花、果类农产品。崂山区种植樱桃历史悠久,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所出产的樱桃种类繁多、品质优良,色、香、味、形俱佳,尤以北宅街道最为集中。

北宅街道现有樱桃树55万余株,素有“中国樱桃之乡”的美誉。更值得称道的是,北宅人将这份自然恩赐转化为品牌资产,成功获评“青岛优品”认证,让“到北宅吃樱桃”成为刻进城市记忆的文化符号。

回望1996年首届“大崂樱桃会”,北宅人或许未曾想到,这场始于春末夏初时的果品集市,会演变为如今涵盖农文体旅商五大领域的城市级文化IP。

三十年光阴流转,北宅樱桃节完成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从最初果农自发的樱桃销售,到形成覆盖32个村落的产业网络;从单一的采摘体验,到构建起“赏、采、品、游、学”五位一体的沉浸式文旅体系;从地方性节庆活动,到斩获“青岛十大节会”殊荣的城市名片。这种蝶变,恰似樱桃由青涩到红润的成熟过程,凝聚着北宅人对市场规律的深刻洞察与对产业升级的不懈追求。

“樱桃+”构建全域振兴新生态

本届樱桃节推出的“十大板块”活动,实现了以小樱桃,带动大旅游,提振大消费,写出大文章。

“樱桃+乐购”板块通过与万象汇、盒马鲜生的战略合作,让北宅樱桃突破地域限制,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短时新鲜直达;“樱桃+美食”板块打造的四季养生菜系,将“药食同源”智慧转化为可感知的味觉体验;“樱桃+兴农”的直播间,更是以数字技术赋能传统农业。这种全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使樱桃产业附加值大幅提升,真正实现了“一颗红果点染全域”。

在北宅文旅地图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樱桃采摘点位的标注,更是一幅乡村振兴的立体画卷:大崂樱桃谷的沉浸式剧场将自然景观转化为艺术现场,乌衣巷·田园会客厅的咖啡香与书香交织,九水乡著民宿的星空房让都市人枕着山风入眠。

这种“线上种草-线下体验-二次传播-消费转化”的闭环模式,让北宅从单纯的旅游目的地升级为城市微度假首选地。

传统节庆的现代性转化

“樱你而来”读书会在果香中构建起知识共享空间;樱桃文创大赛让农产品升级为时尚单品;电影拍摄基地的签约,预示着北宅将成为讲述乡村振兴故事的天然影棚;当吉他音乐节的旋律在樱桃树下响起,北宅樱桃节完成了从农业节庆到文化盛事的华丽转身。这种转化不是简单的元素叠加,而是对在地文化的深度挖掘与创新表达。

文化赋能带来的是品牌溢价,更是情感共鸣。这种文化软实力的注入,使北宅樱桃节超越了季节性节庆的局限,成为持续全年、辐射全域的文化现象。

站在三十年的历史节点,北宅街道以品牌焕新、文化破圈、传播引爆、全域联动的“四轮驱动”战略,勾勒出乡村振兴的未来图景。

当“樱进万家”活动将北宅樱桃送入千家万户,当村咖产业联合体的咖啡香飘散在青石板路上,这是产业模式的创新,更是发展理念的升华——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经济指标增长,而是要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全面振兴。

北宅樱桃节的实践给出的启示在于乡村振兴需要找到文化根脉与现代需求的契合点,通过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机制,保持好战略定力与持续创新。

从樱桃节的成功经验看,传统产业完全可以依托特色资源实现转型升级,关键在于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将节庆流量转化为发展增量,将文化记忆转化为产业动能。

当六月的山风再次拂过樱园,第三十届北宅樱桃节将落下帷幕,但乡村振兴的脚步永不停歇。在这片依山傍海的土地上,一抹穿越三十年的樱红,不仅点亮了崂山的春天,更照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振兴之路。

 

来源:推广

最新更新时间:05/10 09:57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时评 | 一抹樱红三十载,崂山乡村振兴“红了”

在这片依山傍海的土地上,一抹穿越三十年的樱红,不仅点亮了崂山的春天,更照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振兴之路。

文 | 陈明一

当五月的晨曦穿透崂山云雾,青岛人总会企盼“北宅樱桃节”的到来,这已成为岛城坊间约定俗成的年度旅游盛事。

事实上,北宅只是崂山区下辖的一个街道,至今年,“北宅樱桃节”却已走过30年的风雨历程,并成为青岛市十大节会之一。一个乡镇级别的采摘活动逐渐跻身市级重大节会之列,樱桃IP的“长红”自有其道理。

5月8日上午,青岛2025樱桃节暨第三十届北宅樱桃节启幕,三十载春华秋实,一颗颗红果已经淬炼成乡村振兴的璀璨明珠。

从乡村节庆到城市IP

崂山清纯甘甜的水质、温暖湿润的气候、肥沃疏松的土壤,孕育出了高品质的茶、花、果类农产品。崂山区种植樱桃历史悠久,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所出产的樱桃种类繁多、品质优良,色、香、味、形俱佳,尤以北宅街道最为集中。

北宅街道现有樱桃树55万余株,素有“中国樱桃之乡”的美誉。更值得称道的是,北宅人将这份自然恩赐转化为品牌资产,成功获评“青岛优品”认证,让“到北宅吃樱桃”成为刻进城市记忆的文化符号。

回望1996年首届“大崂樱桃会”,北宅人或许未曾想到,这场始于春末夏初时的果品集市,会演变为如今涵盖农文体旅商五大领域的城市级文化IP。

三十年光阴流转,北宅樱桃节完成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从最初果农自发的樱桃销售,到形成覆盖32个村落的产业网络;从单一的采摘体验,到构建起“赏、采、品、游、学”五位一体的沉浸式文旅体系;从地方性节庆活动,到斩获“青岛十大节会”殊荣的城市名片。这种蝶变,恰似樱桃由青涩到红润的成熟过程,凝聚着北宅人对市场规律的深刻洞察与对产业升级的不懈追求。

“樱桃+”构建全域振兴新生态

本届樱桃节推出的“十大板块”活动,实现了以小樱桃,带动大旅游,提振大消费,写出大文章。

“樱桃+乐购”板块通过与万象汇、盒马鲜生的战略合作,让北宅樱桃突破地域限制,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短时新鲜直达;“樱桃+美食”板块打造的四季养生菜系,将“药食同源”智慧转化为可感知的味觉体验;“樱桃+兴农”的直播间,更是以数字技术赋能传统农业。这种全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使樱桃产业附加值大幅提升,真正实现了“一颗红果点染全域”。

在北宅文旅地图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樱桃采摘点位的标注,更是一幅乡村振兴的立体画卷:大崂樱桃谷的沉浸式剧场将自然景观转化为艺术现场,乌衣巷·田园会客厅的咖啡香与书香交织,九水乡著民宿的星空房让都市人枕着山风入眠。

这种“线上种草-线下体验-二次传播-消费转化”的闭环模式,让北宅从单纯的旅游目的地升级为城市微度假首选地。

传统节庆的现代性转化

“樱你而来”读书会在果香中构建起知识共享空间;樱桃文创大赛让农产品升级为时尚单品;电影拍摄基地的签约,预示着北宅将成为讲述乡村振兴故事的天然影棚;当吉他音乐节的旋律在樱桃树下响起,北宅樱桃节完成了从农业节庆到文化盛事的华丽转身。这种转化不是简单的元素叠加,而是对在地文化的深度挖掘与创新表达。

文化赋能带来的是品牌溢价,更是情感共鸣。这种文化软实力的注入,使北宅樱桃节超越了季节性节庆的局限,成为持续全年、辐射全域的文化现象。

站在三十年的历史节点,北宅街道以品牌焕新、文化破圈、传播引爆、全域联动的“四轮驱动”战略,勾勒出乡村振兴的未来图景。

当“樱进万家”活动将北宅樱桃送入千家万户,当村咖产业联合体的咖啡香飘散在青石板路上,这是产业模式的创新,更是发展理念的升华——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经济指标增长,而是要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全面振兴。

北宅樱桃节的实践给出的启示在于乡村振兴需要找到文化根脉与现代需求的契合点,通过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机制,保持好战略定力与持续创新。

从樱桃节的成功经验看,传统产业完全可以依托特色资源实现转型升级,关键在于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将节庆流量转化为发展增量,将文化记忆转化为产业动能。

当六月的山风再次拂过樱园,第三十届北宅樱桃节将落下帷幕,但乡村振兴的脚步永不停歇。在这片依山傍海的土地上,一抹穿越三十年的樱红,不仅点亮了崂山的春天,更照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振兴之路。

 

来源:推广

最新更新时间:05/10 09:57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