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直通IPO 韩文静
AI制药龙头,正在加速冲击IPO。
5月8日,英矽智能(InSilico Medicine Cayman TopCo)更新招股书,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请,摩根士丹利、中金公司、广发证券(香港)为联席保荐人。
这已经是英矽智能第三次叩响 IPO 的大门——此前,英矽智能曾于2023年6月、2024年3月向港交所主板递表。
定位于全球领先的AI驱动生物科技公司,英矽智能的核心业务涵盖药物发现及管线开发、软件解决方案,及与非制药领域相关的其他发现。
细数下来,英矽智能进行了8轮融资,启明创投、礼来亚洲基金、淡马锡、BV百度风投、奥博资本等一众知名投资机构身影浮现。这家被资本热捧 AI驱动生物科技公司,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与潜力,又面临哪些挑战?
累计融资8轮,启明淡马锡都来投了
2014年,英矽智能由创办人Alex Zhavoronkov博士成立,并通过在美国特拉华州成立的公司Insilico Inc.开始运营。
公开信息显示,Alex 是AI生成领域的专家,其分别于2001年5月及6月获得加拿大皇后大学商业及科学双学士学位,于2007年5月获得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生物技术硕士学位,并于2008年10月获得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物理及数学博士学位。多学科的学术背景,为他在AI与生物医药交叉领域的探索埋下了种子。
发展至今,英矽智能的业务模式包括药物发现及管线开发、软件解决方案及其他与非医药领域相关的发现业务。公司已投入大量资金,建立我们基于生成式AI的药物发现及开发平台,并针对肿瘤学、免疫学、纤维化及其他治疗领域中尚未满足需求的领域建立了丰富的产品管线。
作为资本的宠儿,英矽智能背后站着启明创投、礼来亚洲基金、药明康德、创新工场、百度风投、淡马锡、华平投资、红杉中国、CPE源峰、高瓴、复星医药等一众知名机构投资。
今年年初,英矽智能完成了一场引人瞩目的融资——由亚洲最大的独立资产管理公司之一惠理集团旗下的私募股权基金、浦东创投和浦发集团、锡创投和宜兴国控联合领投的1.1亿美元 E 轮融资。
该轮融资后,英矽智能的估值达到13.305亿美元。回溯2018年A轮融资时,其估值仅为 5440万美元,如今暴涨24.45倍,堪称资本增值的传奇案例。
在资本的助力下,英矽智能发展迅速。最新数据显示,英矽智能持有644项专利及专利申请,通过自主开发的生成式AI平台 Pharma.AI 产生了逾20项临床或IND阶段资产,其中10项获得临床试验批件,3项已对外授权于国际制药与医疗保健公司,交易总金额超过20亿美元。
从财务数据来看,英矽智能的表现同样可圈可点。2022年、2023年、2024年截至12月31日止年度,公司收入分别约为3014.7万美元、5118万美元、8583.4万美元;同期,毛利率分别为 63.4%、75.4%、90.4%,盈利能力逐步增强。
具体来看,药物发现及管线药物开发贡献了超九成的营收,2022年、2023年、2024年截至12月31日止年度,该业务占公司总收入的比例为95%、93.4%以及92.9%。
招股书显示,IPO前,创始人Alex Zhavoronkov博士持股9.21%;WPC-SEA II Cayman GP LLC 通过 Mesolite Gem Investments Ltd持股10.03%;淡马锡通过Palace Investments Pte, Ltd.持股5.42%;启明创投通过Qiming Venture Partners VI, L.P持股5.00%。
此次上市,英矽智能拟将募资金额用于:为关键临床阶段管线候选药物的进一步临床研发提供资金;开发新的生成式AI模型及相关的验证研究工作;进一步开发及扩展自动化实验室;为早期药物发现及开发的研发提供资金;用作营运资金及其他一般企业用途。
AI驱动药物研发,缩短流程至18个月
英矽智能的核心竞争力,很大程度上来自其 Pharma.AI 平台。这一平台堪称全球领先的生成式AI 驱动的药物发现及开发“神器”,能提供端到端服务,涵盖从新靶点识别到小分子生成及临床结果预测的整个过程。
在传统药物研发领域,从靶点发现到首次人体临床试验,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平均需要4.5年时间。漫长的研发周期,意味着高昂的成本和巨大的不确定性,而英矽智能凭借 Pharma.AI平台实现了 “弯道超车”。以新型TNIK靶点发现为例,英矽智能从该靶点发现到首次人体临床试验的推进,仅仅耗时18个月,大幅缩短了药物发现流程,效率提升数倍。
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英矽智能已透过自主开发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平台Pharma.AI产生逾20项临床或IND申报阶段的资产,其中三项资产已授权予国际制药及医疗保健公司,合约总价值超过20亿美元。
不过,英矽智能也面临着现实的挑战。目前,英矽智能的候选药物尚未实现商业化,其业务的“造血”能力还不够。
于业绩记录期,英矽智能的管线药物开发业务产生的收入主要包括来自三款候选药物的对外授权。公司有权就该等管线药物开发业务收取授权费,形式包括首付款、里程碑付款及特许权使用费等。
此外,尽管英矽智能通过多轮融资获得大量资金 “补血”,但亏损压力依旧存在。2022 年、2023 年、2024 年,公司的年内亏损分别为 2.22 亿美元、2.12 亿美元、1709.6 万美元。虽然亏损呈现收窄趋势,但要实现盈利,英矽智能还需在成本控制、商业化推进等方面下更大功夫,打破资本依赖与盈利困局。
英矽智能上市是其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节点,既有资本支持、技术成果等优势,也面临技术迭代、研发风险、商业化挑战和财务压力等诸多风险。未来,它能否在资本市场和生物医药市场成功突围,值得持续关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