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芊
你现在的体重,符合健康标准吗?5月11日是世界防治肥胖日。此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倡导全民进行“体重管理”这一话题冲上热搜”,国家亲自“下场”动员国民减肥,并宣布实施“体重管理年”3年行动,引发众多网友关注,这标志着个人体重问题首次被纳入国家慢性病防治的核心议程。
个人健康为何会上升到国家的宏观治理?这背后实则是一本经济账。数据显示,我国超重肥胖人群占比超50%,而“三高”人群则高达3亿,由此引发的慢性病直接导致巨额的医疗费用支出。据测算,如果若肥胖率降至12%,每年可减少医保支出超600亿元。
从宏观角度看,一个健康的劳动力群体,对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至关重要,减少医疗支出也意味着更多资源可用于教育、科技、基础设施等其他关键领域,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从微观层面来说,个人的体重管理不仅是对自身健康负责,更是一笔可量化的财富。

黑龙江“体重管理年”政策引领与体系构建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报》近日公布我国3至6岁学龄前儿童的体脂状况调查结果:研究团队调查了31个省份的40222名儿童发现,我国学龄前儿童平均体脂率为20.7%。不同地区学龄前儿童体脂率存在明显差异。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省、辽宁省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儿童体脂水平较高。黑龙江省卫生健康委联合16个部门,制定出台了《黑龙江省“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方案从提高全民体重管理意识、提升体重管理效能、提高体重精准管理水平、加强体重监测与效果评估、加强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5个方面,细化了15项具体举措。方案实施以来,社会各领域积极响应,成效逐步显现,相关措施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黑龙江通过多维度策略构建全民体重管理体系:一是统筹部门资源优化健康环境,建设健康主题公园、食堂等,聚焦青少年肥胖问题,开展“一减两增,一调两测”(即减少进食量、增加身体活动、增强减肥信心,调整饮食结构、测量体重、测量腰围)的校园健康计划;深化社区“三知一管”(知标准、知变化、知方法、科学管理)指导。二是创新健康宣教形式,通过“体重管理年”活动和短视频传播激发参与热情,开展“五进”科普活动并推广“一秤一尺一日历”自我管理工具。三是强化医疗支撑体系,增设专科门诊及多学科团队,应用中医技术辅助减重,推动医企合作研发动态监测技术,构建起涵盖环境优化、健康宣教、专业服务的立体化体重管理网络。

普通人如何实现“健康+省钱”双赢?
提到减肥餐,许多人会想到食之无味的水煮菜或昂贵的轻食沙拉。而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按照不同季节、地区,给出84种接地气的食谱。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份食谱让减肥人士不用再花大价钱买昂贵的减肥食品,在家用普通食材就能做出营养减肥餐,去菜市场花15元采购家常食材,便能搭配出与超市轻食店售价几十元的营养餐相媲美的餐食,大大降低用餐成本。
健康清淡饮食不仅在生活支出上减少开支,更是在为医疗支出做减法。超重和肥胖是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主要诱因。通过科学减重,可显著降低患病风险,从而减少长期的医疗开支。例如,肥胖患者通过体重管理,可减少胰岛素依赖、降压药等费用。国家推动的“体重管理年”正是通过预防疾病减轻社会医疗负担。
研究表明,每投入1元用于健康管理,可节省8元治疗费用。在政策引领下,黑龙江省医疗机构积极创新诊疗模式。据黑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消息,黑龙江省已有36家医疗机构开设了体重管理、减重、肥胖相关门诊,还有51家医疗机构依托医院营养科、内分泌科等科室,开展了体重管理的相关工作,帮助市民科学减重,减少并预防慢性病。
政府统筹部门资源优化健康环境,建设健康主题公园,营造支持健康生活的多元的物理环境,减少国民商业化运动支出。全民体重管理不仅是对国民健康生活的倡导,更是正在重塑国民的经济生活逻辑。省下的医药费和避免的外卖开支,存下的不仅是健康资本,更是一份能够抵御未来风险、释放生活自由度的长效资产,这或许才是“体重管理年”带给普通人最实在的经济启示,也是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的一份健康“存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