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周涛
随着山东14家城商行2024年财报悉数披露,这一区域性银行群体的发展脉络逐渐清晰。在宏观经济承压、利率市场化改革深化的大背景下,山东城商行以总资产4.06万亿元、存贷款总额分别突破3万亿和2万亿的成绩,交出了一份规模与效益并重的答卷。
但亮眼数据背后,分化与挑战同样显现——头部机构竞争格局微妙变化,腰部银行增速分化,尾部机构则在资产质量与资本补充间寻求平衡。

头部贴身竞速
2024年,山东城商行总资产规模同比增长12.79%,达到4.06万亿元,增量超4600亿元。这一增速不仅跑赢全国城商行平均水平,更在存贷款市场对省内农商行实现规模反超。
从结构看,青岛银行与齐鲁银行的“双雄争霸”、威海银行与日照银行的梯队跃迁,以及济宁银行、东营银行等区域黑马的崛起,共同勾勒出山东城商行的发展图谱。
具体来看,青岛银行以6899.63亿元总资产蝉联榜首,同比增长13.48%;齐鲁银行则以6895.39亿元紧随其后,增速达14.01%。二者差距从2023年的31.69亿元收窄至4.24亿元,创下历史最小差值。
这一差距收窄是山东城商行头部机构战略分化的缩影——青岛银行依托“大财富管理”战略实现对公业务突破,齐鲁银行则通过县域网点下沉实现普惠金融增量。截至2024年末,两家银行存贷款规模均突破4300亿元,在省内形成“双寡头”竞争格局,其资产规模合计占全省城商行总量的33.8%,成为山东区域金融市场的主导力量。
第二梯队的竞争同样激烈,威海银行以4414.64亿元总资产稳居省内第三,成为2024年山东省内首家突破4000亿的城商行。该行依托省内“全覆盖”网点布局,异地业务规模持续扩大,其中青岛、济南分行在公司贷款领域形成差异化优势,两地分行贷款增量占比居全行前列。
日照银行、潍坊银行则分别以3698.03亿元和3067.20亿元跻身3000亿梯队,其中潍坊银行凭借10亿元绿色金融债券发行及“碳权贷”“绿色产业贷”等产品创新,绿色信贷规模持续扩张,并荣获“2024年度GF60绿色金融案例——最佳实践案例”。
在2000亿规模区间,济宁银行和东营银行分别以16.79%、16.35%的增速领跑。济宁银行通过“一县一策”的县域经济深耕策略,助力制造业发展,截至2024年9月末,其制造业贷款余额达76.2亿元,同比增长30.35%,占贷款总额的7.3%,成为省内制造业贷款占比领先的城商行之一;东营银行则依托石化产业链金融,为胜利油田供应链企业提供定制化融资方案,截至2024年9月末,供应链金融余额达51.04亿元,同比增长32.6%。

营收净利分化
2024年,山东城商行实现营收789.5亿元、净利润191.8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69%和10.42%。但稳健的增长背后,分化趋势日益加剧,头部机构贡献近五成利润,腰部银行增速参差,尾部机构则面临营收瓶颈与资产质量的双重考验。
齐鲁银行以超49亿元的净利润实现“八连冠”,其零售业务收入达30.62亿元,财富管理规模突破800亿元。青岛银行则以44.05亿元净利润紧随其后,19.97%的增速领跑头部阵营——其国际结算业务量同比增长31.31%,跨境人民币结算量突破400亿元,成为关键增长极。
日照银行、潍坊银行2024年净利润分别达16.17亿元和11.79亿元,同比增长7%和11.6%。日照银行通过港口物流金融创新,为日照港上下游企业提供“仓单质押+区块链”融资服务,供应链金融覆盖十余个行业;潍坊银行则发力科技金融,科技企业贷款余额逾110亿元,服务科技企业900余家。齐商银行净利润7.57亿元,同比增长10.5%,但其依赖传统基建领域的信贷结构仍面临息差收窄压力。
枣庄银行虽然以9.98亿元营收位居末位,但17.27%的增速显示出“小而美”潜力——截至2024年9月末,其绿色贷款余额27亿元,占总贷款约8.6%,依托枣庄市“中国新能源电池名城”战略,枣庄银行积极参与锂电产业链金融服务,支持当地锂电产业链发展。相比之下,德州银行净利润同比骤降51.19%至1.23亿元,尽管资产总额增至842.51亿元,但盈利结构失衡问题凸显。
从山东14家城商行2024年年报中可清晰观察到两大战略主线:深度融入区域发展战略与数字化、标准化转型趋势显著。头部机构正以差异化定位抢占细分市场,数字化转型则帮助中小银行破解获客与风控瓶颈。目前,威海银行已上线“智慧风控平台”,实现贷前、贷中、贷后全周期风险监控;齐鲁银行则通过“泉心助贷”平台,将小微贷款平均审批时间压缩至48小时。
山东城商行的2024年成绩单,展现了区域金融改革的活力。在服务实体经济与防控金融风险的平衡木上,山东城商行们能否走出一条差异化发展路径,仍需时间检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