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悦
近日,K5161次列车从绥化站启程,载着600余名“插秧客”驶向三江平原。这是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连续第26年开行“插秧专列”。黑龙江,作为我国粮食生产的“压舱石”,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中肩负着举足轻重的使命。每年春耕时节,三江平原等地对劳动力的需求极为旺盛,大量“插秧客”需赶赴此地,抢抓农时开展插秧播种工作。

“农机讲堂”增技能,20天能赚上万元
今年,专列首次将“农机讲堂”搬上车,专家教授插秧机维修、无人机操作等技能,帮助农民提升日薪,实现从“体力工”到“技术员”的转型。这种转型带来的“隐形红利”远不止于薪酬数字的提升,当“插秧客”返乡后能独立调试北斗导航插秧机,能在自家地头操作植保无人机,便意味着他们从“跟跑者”变成了“同行者”,甚至可能成为技术的传播者。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黑龙江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9.07%,稳居全国首位。“插秧专列”上的“农机讲堂”就是技术普及的桥梁之一。北斗导航插秧机插秧直线精度能达到3-5厘米,效率提升了三分之一;智慧育秧工厂将育秧周期缩短7-9天,出苗整齐度提升10%。机械化大幅降低生产成本,推动黑龙江粮食产量连续15年稳居全国第一,2024年总产量突破1600亿斤大关,占全国九分之一。
随着农业机械化普及,“插秧客”从“弯腰插秧”转向技术岗位。技能赋能的“隐形红利”凸显。4月下旬至5月中旬,“插秧客”乘坐“插秧专列”前往三江平原务工,短短20天就能赚到万元以上。这种季节性的高收益模式,直接拉动农民家庭年收入增长。

“插秧专列”把闲置劳动力高效输送到最需要的地方,既解决了农场的用工难题,又为农民开辟了增收渠道。更重要的是,随着“务工+技能培训+就业对接”模式在列车上的推广,原本靠体力干活的农民逐渐掌握了智能农机操作、现代农业管理等技能,劳动力的附加值大幅提升,这种“人尽其才”的资源优化配置为农业经济注入了持久活力。

服务创新兴产业,车厢变身“区域品牌展厅”
产业链的“涟漪效应”。“插秧专列”如同一根撬动区域经济的杠杆,其价值远超“运人”本身。农家主题车厢、招聘会和文艺表演的创意设计,本质上是铁路服务向“场景经济”的延伸,悄然将车厢变为流动的“区域品牌展厅”。这种“铁路触媒效应”,让原本割裂的城乡资源在车轮滚动中自发重组,形成微型经济生态圈。
技术流动与土地价值的共生。“插秧专列”构建了一种“知识-劳动力-土地”的闭环交换系统。实际上,当“插秧客”带着技能返乡,他们就成为了现代农业技术的传播者,让黑土地保护、精准种植理念向更偏远乡村渗透。而三江平原通过吸纳这些技术型劳动力,不仅保障了粮食产能,更倒逼农场升级管理模式——从依赖人海战术转向精细化生产。这种双向赋能,让“粮仓”与“人力库”的关系超越简单的雇佣交易,演变为区域间生产要素的有机循环,重构了农业经济的价值分配链条。

26年来,“插秧专列”自身也在不断发展蜕变,服务持续优化升级,然而那颗服务农民、助力春耕的初心从未改变。这趟专列,已然成为黑土地上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它承载着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满载着丰收的希望,在黑土地上,沿着铁轨坚定地驶向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明天,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书写着新时代铁路服务“三农”的精彩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