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辰同学
联想的野心不止于做硬件了。
在2025联想创新科技大会上,杨元庆公布了联想在大模型时代“All in AI”的最新进展,主要包括一个“超级智能体”的概念、面向个人、企业和城市的“超级智能体”矩阵和产品以及四款搭载个人超级智能体的设备等。
其中,联想把提出的“超级智能体”定义为“认知操作系统”,并首次系统阐述了其三大核心功能特征。
在杨元庆看来,智能体将进化为超级智能体。它已经不再只是一个工具,而是提高生活质量和生产力水平的下一个引爆点,是个人和企业亟待解决的需求与问题的总入口,“令出即行”。
还是要卖出更多PC硬件
对普通消费者,包括中小企业来说,“智能体+超级”的组合,念起来绕口,但听上去就很硬核、黑科技。杨元庆借此对外释放一个明确信号,“今天大家还认为联想是一家卖设备的公司,但在未来,智能体业务可能会成为联想的核心。”
换句话说,联想已经很难通过“买买买”的并购方式,卖出更多电脑。“联想的核心”增长引擎必须要更换。杨元庆找到的方向就是“硬件-软件-服务”一体化模式:在PC等终端硬件产品销售触摸到天花板时,软件、服务收入就成了“全村的希望”。
联想希望“混合式AI”为技术底座,在AI终端(IDG,智能设备业务集团,主要是PC)、AI基础设施(ISG,基础设施方案业务集团,主要是服务器)和AI解决方案与服务(SSG,方案服务业务集团)三大业务板块,通过超级智能体来实现硬件到服务的闭环,重塑业务生态。
目前,联想三大业务板块中,IDG和ISG的增长天花板肉眼可见,智能体所在的SSG业务,几乎是联想最具增长潜力的赛道。
具体来说,IDG板块下的PC业务出货量近五年都保持全球市场第一,但市场份额基本上固定,与惠普、戴尔等形成寡头格局(合计占比接近60%),其增长空间早已经与行业周期绑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ISG业务上,在联想“ODM+”的策略下,大部分出货形式都是为云厂商定制生产,而不是AI服务器自主订单。这就会因为云厂商需求的多变和“阴晴不定”,是看天吃饭。ISG业务目前还是亏损状态。
这个模式并不难理解,最佳的参考样板就是苹果。按业务贡献分,苹果最大的营收来源是iPhone、Mac电脑、iPad等硬件销售,但软件服务收入已经成为苹果的第二大业务,并且增速更快。
以2025财年第二财季(截止今年3月底)业绩报告为例,苹果的服务业务收入266亿美元,同比增长12%,毛利率攀升至75.7%,贡献了公司近45%的毛利润。订阅服务(如Apple Music、iCloud)和支付业务的稳定增长,成为抵御硬件周期波动的“护城河”。
苹果模式的核心在于生态。库克需要卖出更多的iPhone、Mac电脑等硬件,获得足量的新用户,再通过软件增值服务获得商业收益。这也是为何iPhone等硬件卖不动,库克不得不采取多种措施拉新。比如今年618电商大促前夕,苹果罕见以官方口径通知渠道商降价,就是为了iPhone销量。
此外,在第二财季财报电话会议上,库克表示Mac、iPad和Apple Watch在中国市场的表现不错,拉新效果非常好,吸引了大批新用户。
生态的比拼,这恰是联想的短板。作为PC硬件王者,联想在“硬件-软件-服务”一体化方面还有很多的课要补。
比如联想还提出“跨设备个人知识库”概念,用户不需要只绑定在一个设备上,只要维持在一个生态内,AI助手就能持续根据知识库内容为用户服务。杨元庆将其称之为”智能跟人走,而不是跟设备走”。
但用户怎么留在这个生态内?如何填充知识库?以及如何保存个人隐私数据?智能设备之间如何协同? 相比百度、腾讯、阿里等互联网大厂以及华为、小米等科技公司,联想都不存在明显的优势地位。华为已经围绕鸿蒙系统在推荐“1+8+N”全场景战略,小米也在汽车业务初战告捷后,将战略方向确定为“人车家”生态。
PC可能还是智能体最佳的载体。但随着AI Devices(AI设备)朝着“强推理+端侧化”的方向发展,智能体的载体已经不局限于PC了。手机、智能眼镜、耳机、手环等,都有可能成为用户获得服务的入口,以及维持生态运转的重要“构件”。
对于联想来说,当前的破局方式就是,一方面不断在AI、智能体方向跟风、鼓吹、造概念,获得行业和消费者关注;另外一方面,借此包装新产品、增加卖点,进而带动PC、平板电脑、手机等硬件的销售,客观上获得超级智能体等软件服务的入口,转化成软件服务收入。
为此,联想已经布局了8年。从时间线上看,联想在2017年的创新科技大会上,首次提出“All in AI”战略,重点涵盖“设备+云”和“基础设施+云”两大核心领域。此后一年,联想提出“智能PC”概念,并推出全球首款智能PC,举办智能电脑创新论坛。
2023年,联想沿着AI的主航道又确定混合式人工智能技术路径。在当年的创新科技大会上,联想首次展示 AI PC,提出“个人AI双胞胎”概念,强调本地化算力与隐私保护。随后直接使出机海战术,一口气推出10余款AIPC。
单从数量上看,如果加上本届大会上推出的四款AIPC,联想可能是当前PC制造商里AIPC产品最为丰富的一家。
2025年是联想历史上关键的节点年份,既是联想集团全球化20周年,也是联想第五个10年的开始。杨元庆在今年的誓师大会中曾表示,以“混合式AI的新十年”作为分水岭,公司正在启动第五次创业,联想将围绕AI重塑战略、能力、产品、品牌和文化。
联想的问题还是老问题
不得不说,联想在造概念和战术上的执行力还是相当出色的,没有让“All in AI”或者说“AI for All”停留在口号、纸面上。
杨元庆的悖论在于,如果联想的超级智能体果真能给消费者和企业,带来工作和效率上的极大提升。那么硬件和混合式AI也只是围绕智能体展开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而已。
联想的问题还是老问题:没有核心技术,只是在造壳子。我曾分析过,联想AIPC产品上的体现便是:产品硬件上猛堆料,概念上包装混合式人工智能优势集。前者如联想在MWC2025上推出两款概念性AIPC,后者为支撑AIPC概念并且满足部分场景的用户需求,天禧个人智能体系统(天禧AS)中的小天个人智能体全面接入DeepSeek-R1联网满血版大模型。
这种缝合导致的一个后果就是,联想的AI服务更像是智能手机的语音助手:只能解决自己有没有的问题,但很难打造独有的产品优势。
联想也就很难搭建起一个类似华为、小米的完整软硬件一体生态,内外割裂,只是在调用不同的大模型或者API接口,自成体系的深度协同,也是需要克服更多难题。
联想AIPC的智能体系依然是“拿来主义”,自用尚可,但对开发者或者合作伙伴创造力的吸引,则效果有限,更别说构建自身应对Manus等开源产品挑战的护城河。
值得注意的是,联想端侧大模型“联想小天”的发布,是在推出首款AIPC数个月之后,是典型的“先上车、后补票”。
联想也有过发布“智能终端AIOS(操作系统)”的打算。但这不会是一个全新的Windows系统,只会是类似魔改安卓系统的“套壳”,在原生系统的基础上做定制开发,融入自己的AI服务。类似苹果智能,其AI服务需要在本土寻求合作方才能落地。
杨元庆、刘军在此次大会上关于超级智能体的演示,其在感知与交互、认知与决策、自主与演进等方面的表现,并未脱离现有大模型、普通智能体的功能范畴,表现出差异性。
比如天禧能理解复杂意图。用户输入“下周三下午要见客户,帮我准备资料”时,它会自动关联日程表、客户背景信息、历史沟通记录,甚至考虑交通状况,提前提醒你出发时间,并整理好需要的PPT和合同模板。
这在统信UOS的AI功能、百度文心一言,包括最新发布的鸿蒙电脑操作系统里都有更丝滑的表现。
不少行业人士也注意到,联想重推的AI能力、智能体也多是联合微软、英特尔等合作伙伴推出。它们有相关技术、功能更新,联想直接拿过来二次集成。
柳传志曾被问过,联想是做大还是做强。他的回答是,还是做大吧。这实际也是在回答众所周知的“贸工技”和“技工贸”的路线问题。就联想的体量看,规模并不小,但这也是外界能看到的虚胖,它的问题还是无解。
当然,联想也并不是没有利好。一方面,联想集团的商业模式,虽说是面临着“全面战争”,在多条战线与互联网公司、科技公司存在竞争,但都不会涉及到大模型厂商、芯片公司以及系统软件服务商的核心利益。
所以,联想的朋友圈很广,比如联想举办的一些发布会,英伟达、英特尔等公司的大佬纷纷到场展台。对PC厂商和手机厂商来说,扬长避短,不追求AI能力最强,而是把AI与系统/设备的融合做到最好,尽可能发挥硬件潜力。
另外一方面,DeepSeek开源,并正面开源模式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有很大的市场。这对联想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技术素材”,接入就可以用。比如联想宣传的AI能力,有很多网友关注到,在说明页面的显著位置标明:满血版DeepSeek。自研则不见痕迹。
或许,普通用户可以不那么在意自研,但对于拿来就用的联想来说,手机业务的历史性教训,并没有过去太久。更关键的是,联想AIPC的“灵魂”也不在杨元庆手里。即便他再努力,但对联想能做的可能也不多了。
参考资料:
光锥智能,《硬件为王的联想,能做好智能体吗?》
唐辰同学,《Manus的蝴蝶效应,波及到联想AIPC的“灵魂”》
光子星球,《Manus爆火启示录:套壳没有护城河》
界面新闻,《不想只做硬件商的联想,推出超级智能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