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IT时报记者 钱立富
编辑|钱立富 孙妍
手机号码是稀缺资源,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电信运营商会将已注销或停用的手机号码进行一段时间“冷冻”,然后再重新投入市场,从而盘活通信资源,这就是通常所称的“二次号码”。
但在实际中,“二次号码”给用户带来了困扰,比如接到针对上任机主的催债电话、营销电话等等。更重要的是,手机号码如今是串联个人身份、金融账户、社交关系的“数字身份证”,用户注销手机号时若没有解绑应用账号,可能造成信息泄露。
这是个世界性的问题。为此,美国在四年前上线了号码重新分配数据库,我国则在九年前开始着手解决“二次号码”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跨行业信息交换互通机制,确保号码持有人和账户使用人保持一致。”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此后在电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多方联手之下,我国推出了“一证通查”服务,让用户可查询名下的互联网账号和手机号,而后推出“二次号码焕新”服务,用户可一键解绑历史互联网账号,目前已覆盖超200款主流互联网应用。
骚扰、泄密带来的困扰
“我在2024年申请了一张手机SIM卡,自激活以来,不断接到催款电话和短信,原因在于该号码的前一用户曾申请过小额网络贷款。”来自安徽省某地的用户阿华向《IT时报》记者透露。这一情况在一段时间内给他造成了相当大的困扰,以至于他不得不将手机设置为静音模式。
另一位用户张先生也有类似的遭遇,前任号卡使用人有欠款未支付,导致他开通号卡之后连续接到催款短信骚扰。
在号卡新使用人遭遇困扰的同时,前任号卡使用人则存在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此前有报道称,广州某女子注销手机号时未解绑网盘等关联App,新号主登录网盘后发现了该用户的照片、通讯录等,致使个人信息泄露。
数字时代,手机号码不仅仅用于通信,更是成为数字身份认证的核心方式和个人隐私的核心载体。相关数据显示,单个手机号平均关联17.3个互联网账户,而通过反向检索可以获取用户的电商记录、社交图谱、位置轨迹等多维度数据。
用户在停止使用自己的手机号码时,若忽视相关联的互联网账号解绑,那么,一旦手机号经过“冷冻期”后重新投入使用,自己的互联网账户就有可能被他人登录。
随着移动通信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二次号码”问题日益凸显。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国每年约有3500万个移动号码被注销,可以用于“二次号码”。而在我国,“二次号码”的数量更为庞大。在2021年的一次会议上,信通院相关人士透露,我国移动用户月均离网率在2%~3%左右,当时我国移动电话用户总量为16亿,每个月离网用户在3000万到5000万之间。而这3000万到5000万户离网用户的手机号码,除了携号转网之外,都可能成为“二次号码”。如今,我国的移动电话用户已有18亿。
数年前,某互联网企业公布了一项抽查结果,在100万某运营商手机号注册的用户群体中,23%的账号所绑定的手机号都为“二次号码”。
共解“二次号码”难题
虽然不少用户为“二次号码”困扰,但必须说明的是,作为提升通信资源利用效率的必要手段,“二次号码”本身合法合规,且是国际通行方法。
比如在美国,用户主动注销手机号或者欠费行为发生后,号码会进入保留期,不同运营商做法不一,通常将保留期设为90天。英国的号码保留期为30天~90天,法国为60天,西班牙为90天,意大利为180天。
我国也是如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国家对电信资源统一规划、集中管理、合理分配,实行有偿使用制度。电信网码号,正是用于实现电信功能且有限的资源。《电信服务规范》则规定,移动电话号码冻结时限(该号码注销后至重新启用所需要的时间)最短为90日。
在采取“二次号码”做法的同时,为了解决给用户带来的困扰,各国都在寻找破解之道。
2021年,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推动打造的号码重新分配数据库正式上线。电信运营商需要将“二次号码”提交至数据库,使用者(主要是企业用户)可在支付相应费用后进行查询,查看对应的号码是否为“二次号码”,从而避免对用户造成骚扰和自身遭受处罚。
我国其实也很早就关注到“二次号码”带来的社会影响,并为此积极行动。
“二次号码不仅是给用户,也给电信运营商和互联网企业带来不利影响。运营商无法单方面处理用户投诉,造成二次号码市场接受度低。互联网企业面临用户隐私泄露、账户安全等风险。”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早在2016年,相关部门就组织开展用户电话号码注销服务管理机制和技术手段研究,并走访电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从法规、机制等方面研究跨行业解决二次号码问题。
“‘二次号码’问题的根源,在于号码变更信息不互通、各类应用仅注重事前实名,而且用户对于号码的保护意识较为淡薄。比如,电信运营商不掌握号码绑定应用的情况,而互联网企业又较难及时获悉用户号码、身份变更的情况。”这位人士说道。
从“一证通查”到“焕新服务”
解决“二次号码”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电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等多方联手,建立跨行业信息交换互通机制。
“在2020年之前,相关单位就深入走访了电信运营商,还有小米、腾讯、阿里等互联网企业,对二次号码问题及影响进行调研,另外还组织通信、互联网、法律等行业专家多次开展专题讨论。”上述人士说道。
在各方推动之下,2021年9月,“一证通查”便民服务上线,用户凭借居民身份证便可查询个人名下登记电话卡数量、互联网账号等。2024年12月1日起,“一证通查”查询名下互联网账号服务新增接入今日头条、携程旅行、拼多多等9款互联网App,用户本人名下手机号码关联互联网账号的可查范围扩增至25款。
为了更方便用户解绑手机号所捆绑的互联网账号,工信部指导电信运营商和互联网企业联合提供“二次号码焕新”服务,可一键解绑历史互联网账号,目前已覆盖超 200 款主流互联网应用。
用户使用很方便,《IT时报》记者登录了中国电信App,搜索进入“二次号码焕新”服务办理页面,看到自己的手机号捆绑了100多项互联网应用。随后,记者申请对部分应用进行手机号解绑,输入个人身份信息并填写验证码,并提交订单。页面信息显示,处理流程将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
业内人士认为,“二次号码焕新”还需进一步完善。首先,虽然“二次号码焕新”已覆盖超 200 款主流互联网应用,但仍有不少应用不在其中。其次, “二次号码焕新”虽解决了互联网账号捆绑问题,但没有解决新用户收到催收电话等问题。
电信业独立分析师付亮认为,完整的“二次号码焕新”服务应包括主流App解绑、主流号码标记平台销号、退出反诈协作平台黑名单等动作,而且应该在二次放号前完成。
排版/ 季嘉颖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