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晓岑
在黑龙江省五常市龙凤山国家大气本底站,一座以大气成分为核心的科普基地正拔地而起。作为东北地区首个以大气成分为主题的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科普基地,其启动建设填补了黑龙江区域生态科普的空白,更是以“科研+科普+文旅”的新模式,为黑龙江省绿色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三十余载科研积淀,筑牢科普根基
科研积淀赋能产业升级,科普基地的建设离不开龙凤山站30多年来的积累。龙凤山区域大气本底站是全球大气监测网(WMO/GAW)固定站点(Fixed Station),是东北亚区域为数不多的关键代表站点之一,其观测数据在中国气象局大气本底观测网占据重要位置。自1989年建站以来,龙凤山站一直秉持着对地球大气成分的变化起着实时监测、早期预警的职责,开展了包括温室气体、气溶胶、反应性气体、臭氧柱总量、常规气象要素、大气辐射以及干湿沉降等7大类、100余种要素的观测。
科普基地的建设,也促进了龙凤山站从“数据高地”到“经济引擎”的职能转化。此次科普基地建设虽未披露具体投资金额,但参考同类项目可窥见经济拉动效应:池州中国航天科普教育基地项目建成并稳定运营后,预计年接待游客量100万人次,旅游收入近2亿元,提供直接就业岗位不少于800个;瓮安黔南航天科技研学教育营地引入社会资金300余万元,一年带动2000余人次培训。由此可见,龙凤山科普基地的建设及后续运营,预计将直接带动建筑、设备制造、信息技术等上下游产业,创造数百个就业岗位,为当地发展注入新动能。
激活经济新引擎,带动产业发展
近年来,龙凤山站成为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气象局大气本底野外科学试验基地、南极科考队员业务培训基地。受益于龙凤山站的本底环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均与龙凤山站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联合培养。
此次科普基地立足于自身优势,以“探索大气奥秘,守护地球家园”为主题,规划建设了山下科普展厅、上山道路站史长廊以及山顶观测平台三大功能区域,形成立体化科普空间。
随着科普基地的影响力扩大,以大气科学为核心的文创产品开发、数字科普内容制作等新兴产业也将迎来发展机遇,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条,为当地经济增长提供持续动力。预计基地建成后,将直接带动建筑、设备制造、信息技术等上下游产业,创造数百个就业岗位,助力当地经济发展。
文旅科普深度融合,开拓多元业态
龙凤山国家森林公园本身已是当地生态旅游热点,借助龙凤山站本身的科研实力,此次文旅与科普的深度融合将催生如“气象研学营”“生态科考游”等新产品业态发展,构建“科研+科普+文旅”的新型消费场景。
同时,科普基地的建设也将进一步提升龙凤山站在大气成分观测领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优秀的科研人才前来工作和研究。
站在龙凤山巅,这座科普基地不仅是观测大气的“千里眼”,更将成为黑龙江绿色发展的“助推器”。东北地区首个大气成分国家野外站科普基地的建设,将从旅游经济、产业融合、科技创新、“双碳”目标实现以及生态品牌建设等多个方面为黑龙江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和深远的影响。这座坐落于林海深处的科普基地,或将成为撬动东北老工业基地绿色转型的支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