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浙江“经济大省”背后,也是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强省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浙江“经济大省”背后,也是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强省

西湖大学专门设有成果转化办公室。

图虫创意

西湖大学仇旻实验室的门口,专门设置了VR眼镜的展台,展台靠墙的电脑正播放着天线宝宝动画,访客可随时戴上VR眼镜感受画质。

与当前市场上很多VR眼镜相比,仇旻实验室这款VR眼镜镜片由碳化硅制作而成。“这种材料可以使镜片单片重2.7克,厚度仅0.55毫米,比平时戴的太阳镜还要薄。同时,还实现了大视场角的单片全彩显示,消除了传统AR眼镜彩虹纹干扰问题”,实验室博士生杨治蓉告诉界面新闻记者。

除了VR眼镜,仇旻实验室研究成果还有微纳光驱动、超快激光探测与加工以及光器件等,这些研究成果通过仇旻的校外公司做产业化落地。

比如旗下西湖仪器技术有限公司就是应用微纳光电信息核心技术去解决先进制造行业痛点问题,为行业和公司提供精密加工表征仪器设备。

慕德微纳(杭州)科技有限公司则应用先进微纳加工技术提供高端技术服务与器件产品,在AR衍射光波导、超透镜与超表面、光谱器件及生物芯片等领域进行核心技术布局。

西湖大学先进微纳加工与测试平台实验室外,一位博士生全面武装自己后进入实验室。西湖大学统计数据显示,该实验室已有600个企业用户,还与国内头部IT公司合作开发一些工艺节点。

实验室主任李西平对界面新闻记者称,该平台主要是做半导体工艺,从全球来看,平台优势在于工艺齐全,且工业相对稳定。

为了帮助学校老师做科研转化,西湖大学专门设立了成果转化办公室,并以此为核心,协同西湖大学发展有限公司、西湖大学科技园、西湖大学股权投资基金等,多渠道、多形式及多维度强化外部产业与社会资本联动、深化资源整合、助力产业发展。

此外,西湖大学还引入专业化“技术经纪人”团队,建立了综合服务、产业赋能和金融投资三大服务平台,提供成果转化的全流程服务。

西湖大学数据还显示,学校2018年成立以来共培育了47家科技企业,总融资累计达到25亿,总估值接近200亿。其中,生命学院孵化企业占了一半,工学院也孵化了近20家公司,孵化行业主要集中在先进制造、信息技术、节能环保和新能源新材料领域。

不过,与西湖大学成立时间有关,西湖大学科研成果转化不算突出。

从浙江省来看,浙江大学科研成果转化要走的更远,浙大与浙江地市共建研究院进行科研转化,助力地方产业发展。

“浙大在省里基本上都有校地合作机构,由政府拨款,一年一个亿。比如浙大在嘉兴、湖州、衢州等都建立了城市研究院”,浙大湖州研究院相关负责人吴凯维称。

仅在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一个展厅,就展示着从机器人、养殖船到宠物除螨仪等各种各样的科研成果。

展厅的全地形机器人可以跨越电梯、地铁等地形,用于消防、地震。户外扫地机不需要人工控制,机器人自动定位污点,并自动过去清理,该扫地机已经用于商场、高铁站等场所。

电子听诊器做到了心音和肺音的分离,还可以保存数据,研究院跟湖州中心医院建立了数据库,这些数据应用在医疗上,方便老师和学生学习。4月,浙大研究院的听诊器用在了广西湘雅义诊中,帮助该地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筛查。

浙江大学校内高规格的会议以及浙江省博物馆用的智能讲解器也出自研究院,该讲解器会自动定位,在定位点为参观者讲解。

另外,研究院最新研究出宠物除螨仪,这是浙大用微波等离子原理做的产品,现在该产品检测报告已经拿到,将投向市场。

吴凯维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研究院的任务有科技研发、引进高层次人才以及研究成果转化,科研主要围绕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领域。

在湖州,浙大研究院与南太湖新区安达汽配签约了基于能耗监管的智能控制系统研发项目,项目资金达百万。研究院还与德马科技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助力该公司在物流行业的发展。

根据浙大湖州研究院数据,研究院拥有28个院属研究中心(项目团队),并与本地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了22个研究机构、4个人才培养平台、12个大学生实践基地和5个产业孵化平台。

另外,浙江工业大学的科研成果转化成果近几年也呈加速趋势。

维禾生物原本做亚麻籽产品,委托浙工大食品学院刘建华教授拿到了全谷物开发技术,今年4月,维禾生物已经拿到了全谷物生产许可证。根据浙江工业大学莫干山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于嵩岩,这条产线一旦投入之后,公司产值一年内翻番。

馥房香氛原本做传统香氛,价格基本在百元之内。研究院王思佳博士助力企业用生物医药技术开发了助睡眠新产品,提取中药成分融入香精,现在,馥房香氛一套产品售价高达千元以上。

浙江工业大学莫干山研究院成立三年多时间,引入全职高层次人才省级以上人才已经有82位。

科研成果转化作为研究院核心工作,目前该研究院已经拿到了七个省以上的科研平台,包括国家生物医药中试基地、浙江省海外孵化创新中心、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等,浙工大从企业拿到的合同金额达6000多万,服务本地企业40%左右。

2024年9月,科技部《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发布,该统计数据显示,《年度报告》所统计的高校院所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和技术开发、咨询、服务6种方式转化科技成果的总合同金额由2019年的1085.9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2054.4亿元。高校院所实施的转化项目数量也较快增长,以6种方式转化科技成果的总合同项数,由2019年的43.3万项增长到2023年的64.0万项。

从转化领域方向看,高校院所以转让、许可和作价投资方式转化的科技成果集中在制造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以及农、林、牧、渔业领域,占到转让、许可和作价入股2023年总合同金额的73.7%。从转化区域看,约60%的科技成果通过转让、许可和作价投资方式实现本地转化,为促进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就浙江来看,浙江大学在科研成果转化上排名领先。

根据《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2023年,浙江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总合同金额排名第五,排在其前面的有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

从转让、许可和技术开发、咨询、服务当年到账金额来看,2023年,浙江大学排名第四,排在其前面的是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

吴凯维对界面新闻记者强调,科研转化排名与研究研成立时间有关,也与区域经济发展基础有关。

《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提到过目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称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评审机制尚未充分体现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的指标权重。科技成果转化人员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不健全,部分高校院所缺乏对从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研人员和专业转化人员的奖励及晋升制度,导致专业人才积极性不高、流动大。同时,技术转移人员大部分不具备知识产权运营、法律财务、企业管理、商业谈判等复合型专业知识和服务能力,无法满足科研人员和企业日益增长的成果转化需求。

已有高等院校有所行动,把KPI作为激励高校师生科研转化的动力之一。

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相关负责人告诉界面新闻记者,研究院现在把拿项目作为老师的考核指标之一,老师们正忙着通过走访制度助力地方企业发展,这也是全国各大高校助力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趋势所在。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浙江“经济大省”背后,也是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强省

西湖大学专门设有成果转化办公室。

图虫创意

西湖大学仇旻实验室的门口,专门设置了VR眼镜的展台,展台靠墙的电脑正播放着天线宝宝动画,访客可随时戴上VR眼镜感受画质。

与当前市场上很多VR眼镜相比,仇旻实验室这款VR眼镜镜片由碳化硅制作而成。“这种材料可以使镜片单片重2.7克,厚度仅0.55毫米,比平时戴的太阳镜还要薄。同时,还实现了大视场角的单片全彩显示,消除了传统AR眼镜彩虹纹干扰问题”,实验室博士生杨治蓉告诉界面新闻记者。

除了VR眼镜,仇旻实验室研究成果还有微纳光驱动、超快激光探测与加工以及光器件等,这些研究成果通过仇旻的校外公司做产业化落地。

比如旗下西湖仪器技术有限公司就是应用微纳光电信息核心技术去解决先进制造行业痛点问题,为行业和公司提供精密加工表征仪器设备。

慕德微纳(杭州)科技有限公司则应用先进微纳加工技术提供高端技术服务与器件产品,在AR衍射光波导、超透镜与超表面、光谱器件及生物芯片等领域进行核心技术布局。

西湖大学先进微纳加工与测试平台实验室外,一位博士生全面武装自己后进入实验室。西湖大学统计数据显示,该实验室已有600个企业用户,还与国内头部IT公司合作开发一些工艺节点。

实验室主任李西平对界面新闻记者称,该平台主要是做半导体工艺,从全球来看,平台优势在于工艺齐全,且工业相对稳定。

为了帮助学校老师做科研转化,西湖大学专门设立了成果转化办公室,并以此为核心,协同西湖大学发展有限公司、西湖大学科技园、西湖大学股权投资基金等,多渠道、多形式及多维度强化外部产业与社会资本联动、深化资源整合、助力产业发展。

此外,西湖大学还引入专业化“技术经纪人”团队,建立了综合服务、产业赋能和金融投资三大服务平台,提供成果转化的全流程服务。

西湖大学数据还显示,学校2018年成立以来共培育了47家科技企业,总融资累计达到25亿,总估值接近200亿。其中,生命学院孵化企业占了一半,工学院也孵化了近20家公司,孵化行业主要集中在先进制造、信息技术、节能环保和新能源新材料领域。

不过,与西湖大学成立时间有关,西湖大学科研成果转化不算突出。

从浙江省来看,浙江大学科研成果转化要走的更远,浙大与浙江地市共建研究院进行科研转化,助力地方产业发展。

“浙大在省里基本上都有校地合作机构,由政府拨款,一年一个亿。比如浙大在嘉兴、湖州、衢州等都建立了城市研究院”,浙大湖州研究院相关负责人吴凯维称。

仅在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一个展厅,就展示着从机器人、养殖船到宠物除螨仪等各种各样的科研成果。

展厅的全地形机器人可以跨越电梯、地铁等地形,用于消防、地震。户外扫地机不需要人工控制,机器人自动定位污点,并自动过去清理,该扫地机已经用于商场、高铁站等场所。

电子听诊器做到了心音和肺音的分离,还可以保存数据,研究院跟湖州中心医院建立了数据库,这些数据应用在医疗上,方便老师和学生学习。4月,浙大研究院的听诊器用在了广西湘雅义诊中,帮助该地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筛查。

浙江大学校内高规格的会议以及浙江省博物馆用的智能讲解器也出自研究院,该讲解器会自动定位,在定位点为参观者讲解。

另外,研究院最新研究出宠物除螨仪,这是浙大用微波等离子原理做的产品,现在该产品检测报告已经拿到,将投向市场。

吴凯维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研究院的任务有科技研发、引进高层次人才以及研究成果转化,科研主要围绕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领域。

在湖州,浙大研究院与南太湖新区安达汽配签约了基于能耗监管的智能控制系统研发项目,项目资金达百万。研究院还与德马科技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助力该公司在物流行业的发展。

根据浙大湖州研究院数据,研究院拥有28个院属研究中心(项目团队),并与本地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了22个研究机构、4个人才培养平台、12个大学生实践基地和5个产业孵化平台。

另外,浙江工业大学的科研成果转化成果近几年也呈加速趋势。

维禾生物原本做亚麻籽产品,委托浙工大食品学院刘建华教授拿到了全谷物开发技术,今年4月,维禾生物已经拿到了全谷物生产许可证。根据浙江工业大学莫干山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于嵩岩,这条产线一旦投入之后,公司产值一年内翻番。

馥房香氛原本做传统香氛,价格基本在百元之内。研究院王思佳博士助力企业用生物医药技术开发了助睡眠新产品,提取中药成分融入香精,现在,馥房香氛一套产品售价高达千元以上。

浙江工业大学莫干山研究院成立三年多时间,引入全职高层次人才省级以上人才已经有82位。

科研成果转化作为研究院核心工作,目前该研究院已经拿到了七个省以上的科研平台,包括国家生物医药中试基地、浙江省海外孵化创新中心、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等,浙工大从企业拿到的合同金额达6000多万,服务本地企业40%左右。

2024年9月,科技部《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发布,该统计数据显示,《年度报告》所统计的高校院所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和技术开发、咨询、服务6种方式转化科技成果的总合同金额由2019年的1085.9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2054.4亿元。高校院所实施的转化项目数量也较快增长,以6种方式转化科技成果的总合同项数,由2019年的43.3万项增长到2023年的64.0万项。

从转化领域方向看,高校院所以转让、许可和作价投资方式转化的科技成果集中在制造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以及农、林、牧、渔业领域,占到转让、许可和作价入股2023年总合同金额的73.7%。从转化区域看,约60%的科技成果通过转让、许可和作价投资方式实现本地转化,为促进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就浙江来看,浙江大学在科研成果转化上排名领先。

根据《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2023年,浙江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总合同金额排名第五,排在其前面的有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

从转让、许可和技术开发、咨询、服务当年到账金额来看,2023年,浙江大学排名第四,排在其前面的是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

吴凯维对界面新闻记者强调,科研转化排名与研究研成立时间有关,也与区域经济发展基础有关。

《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提到过目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称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评审机制尚未充分体现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的指标权重。科技成果转化人员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不健全,部分高校院所缺乏对从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研人员和专业转化人员的奖励及晋升制度,导致专业人才积极性不高、流动大。同时,技术转移人员大部分不具备知识产权运营、法律财务、企业管理、商业谈判等复合型专业知识和服务能力,无法满足科研人员和企业日益增长的成果转化需求。

已有高等院校有所行动,把KPI作为激励高校师生科研转化的动力之一。

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相关负责人告诉界面新闻记者,研究院现在把拿项目作为老师的考核指标之一,老师们正忙着通过走访制度助力地方企业发展,这也是全国各大高校助力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趋势所在。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