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界面新闻编辑 | 彭朋
“以前比较突出企业特性,现在更加突出产业和企业特性并重。就像今天的会议主题词一样,现在特别重视围绕产业发展整体生态来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国家发改委营商环境发展促进中心副主任王大伟指出。
2025年5月15日,由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上海报业集团指导,界面新闻主办的“大咖聊营商(2025)系列主题论坛”首场活动在杨浦区互联宝地举行。会上,王大伟以“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助力产业转型升级”为题发表主旨演讲。
今年4月,世界银行发布了《2025年度中国企业调查报告》,该报告的部分结果将被纳入今年10月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25》。
综合目前已公布的103个经济体表现来看,中国的企业调查表现总体较好,8个领域中有6个领域(解决商业纠纷、纳税、获取金融服务、市政公用服务、获取经营场所和国际贸易)的调查数据全部优于103个经济体的中位数;时间效率和成本方面的调查数据普遍优于103个经济体的中位数。
其中,上海市绝大多数测评点优于全国及东部地区的平均水平,约有22项测评点达到全球最优水平。
“世界银行企业调查的数据显示,在已发布结果的经济体中,我国排名靠前的指标数量总体看是领先的,具体到上海的数据则还要更好一些,这都很能够说明我们营商环境建设取得的显著成绩。”王大伟说。往前回溯,2018年是营商环境建设的重要时点,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进博会上提出“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目标,2022年“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写进党的二十大报告。
他认为,中国优化营商环境的经验有四个关键点:中国特色与国际经验的结合、宏观政策和微观政策的结合、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结合以及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的结合。
下一阶段,如何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在王大伟看来,2018年至今,我国的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已经发生了三大重要变化。此前重视办事流程、时间、效率、成本等,现在重视全方位助力企业发展,例如重视惠企政策的落实、政策稳定性、企业诉求回应等。
第二大变化是从重企业向产业和企业并重,围绕产业发展整体生态来打造营商环境。
第三大变化在于从重视广度向重视深度转变,营商环境工作涉及范围很广,现在工作实践中更加聚焦企业重点关切和全生命周期的难点堵点问题,聚焦政府的管理服务流程再造和支持措施的精准性等。
王大伟指出,三个转变呼应了企业所盼,政府所为已经从通常的要素支持,转为全力服务和精准支持企业发展和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系统上,这些转变有利于政企在沟通中形成良性互动机制。

4月30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中国营商环境发展报告(2025)》。报告按照企业从设立到退出的全生命周期,分5个部分展示2024年全国层面营商环境各领域进展成效。
“可以说,围绕企业经营全生命周期,优化政府管理服务支持全流程,是营商环境的重中之重。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与政府全流程服务支持结合,这个过程也就是营商环境助力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过程。”王大伟表示。
他认为,下一步,可以从服务载体上拓展综合服务功能,线下可以通过整合引入涉企政务服务支持事项、企业需要的市场化中介服务等,拓展一站式的综合服务,形成对企政务服务场所升级版。
在服务内容上,他建议要创新服务支持方式,更加突出政府的主动作为,梳理形成政务服务事项和目录,在企业支持措施上要更加注重遵循市场化原则,例如在培育重点的产业链时,通过基金引导、风险补偿、资产入股等市场化工具,促进产业发展;此外政府服务支持要重点着眼于降低企业发展的整体创新成本上。
在服务周期上,要精准匹配企业全生命周期。王大伟指出,企业在初创、成长、成熟的阶段需求不同,政府要在不同阶段满足企业的不同需求。
帮助初创期企业立足,政府可从注册登记、创业贷款、人才招聘、创业孵化等方面提供支持;企业成长期需要解决市场化发展问题,政府应围绕创新发展做好研发支持、产学研平台建设、科技金融服务、成果转化等服务;成熟期企业,其更加关注市场环境的公平性、在行业和产业链上的定位等,政府提供稳定的政策环境和发展预期尤为重要。
在服务方式上,要更丰富集成服务场景,更好地推动从“办好一件事”向“解决一类事”转变。一方面,根据企业办事流程整合服务事项,推动更多高频面广的“一件事”高效办理;另一方面,在产业链服务上,要从具体的企业需求和服务中以大数据方法及时发现产业链的关键需求,形成“一类事”的服务场景,实现政策支持举措和产业需求的精准匹配对接。
在服务效果上,王大伟认为,要以营商环境建设助力产业生态打造;一系列的服务创新措施促进政企深化互动,有助于及时发现回应解决企业发展难题,这会带来企业发展与企业集聚的叠加效果,形成产业发展和集聚的良好态势。“这应该说也是我们优化营商环境建设下一个阶段的重要出发点和目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