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方卓然
界面新闻编辑 彭朋
2025年5月16日,界面新闻从2025年临港科创大会上获悉,《临港创客新政“十二条”》正式发布,新政构建临港新片区“360”全周期创客支持政策服务体系,为青年创新创业人才提供“3个免费”、“6项补贴”、“0等待”专属政策服务,打造“创业之城,创客之家”。
上海临港新片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专职副主任赵义怀介绍说,本次发布的新政以“360”全周期政策服务体系,聚焦三大核心突破。
具体来说,在“3个免费”方面,临港新片区将推出1000 套 “临港青春驿站”,提供15天免费入住及一站式服务;发放500元专属权益礼包;开放10万平方米创业空间 ,提供最长3 年免租支持,3000套人才公寓以市场价格7 折供应,实现人均每月居住成本低于1000元,最长6个月免租。
“6项补贴”覆盖“实习、安家、创新、创业、提升”全周期进阶通道,投入真金白银大力支持人才发展,涵盖最高5000元实习、租房、职业技能提升补贴、10万元安家补贴、30万元创业补贴、50万元科研补贴、100万元人才计划支持和最高500万元购房补贴。
此外,“0等待”服务还将树立人才服务新标杆。未来,临港新片区每年将举办超100场招聘会,提供3万个优质岗位,配备100名创客服务专员,上线7×24小时“人才AI管家”实时响应系统,实施人才直接落户区域特殊政策,打造最优人才服务生态。
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党群工作部(人力资源处)人才工作专员张子江介绍说,15天免费住宿面向求职、面试、实习、参赛等短期来临港人员,目前是全国最高标准,解决人才来临港过渡性住宿问题。与此同时,临港新片区还将为他们发放500元生活权益礼包,覆盖生活基础开支。
除了政策端,为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临港新片区还正式发布“拨改投”试点方案,每年将投入2亿元左右资金用于“拨改投”创新试点项目和研发专项。
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发展改革处处长陆瑜透露说,“拨改投”将解决初创企业“死亡谷”阶段(0-1阶段)两大痛点——概念验证阶段风险高,社会资本不敢投;早期资本占股过高(如500万投资占50%股权),创业者不愿稀释股权,限制企业控制权。
陆瑜介绍,在资金注入阶段,临港新片区将以研发补贴形式拨款,单个项目试点期间上限为500万,首批8个项目总规模最高4000万。能够获批的对象将由通过临港科创平台筛选申报,未获得社会融资的早期初创企业。
陆瑜还表示,在项目成功引入社会资本后,政府补贴可转为股权,最高占股10%。若企业不愿政府持股,可按银行同期基准利率赎回资金,无需经过基金流程。他强调说“政府投资非以盈利为目的,旨在助力企业度过早期阶段,退出成本显著低于社会资本。”
2025 年度首批“拨改投”创新试点项目在现场签约。陆瑜介绍说,目前,已有5家平台申报的8个首批试点项目即将获批,项目涵盖数字经济、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其中1个光刻胶项目已吸引社会资本关注。“签约后1个月内拨款,未来1-2年视社会资本介入情况转股或退出。”
此外,首批 15 家 “链主” 企业名单发布,覆盖5大产业11个细分赛道,通过“链主”企业带动上下游企业联动发展、推动产业链融合创新、增强产业集群协同。
琪材微(上海)电子材料有限公司专注于集成电路材料光刻胶树脂研发,是光刻胶国产化的核心原材料环节,这次也成为首批拨投联动试点企业。
“集成电路材料行业普遍面临‘长期密集投入、回报周期超长’的问题,需政策与资本协同支持。”该公司副总经理俞蓉介绍说,光刻胶验证通常需2年以上,社会资本对集成电路材料行业认知局限,难以容忍超长验证周期,倾向“短平快”项目,与行业特性不匹配。此次的“拨改投”政策解决集成电路材料行业“长研发周期(8-10年验证)、高资金投入、低即时回报”的痛点,避免社会资本因追求短期效益放弃投资。
俞蓉表示,临港具备集成电路产业高地优势,聚集光刻胶企业、IC厂(Integrated Circuit,集成电路制造的工厂)等上下游资源,可以大大缩短“材料研发—客户验证”周期。比如终端验证环节直接对接本地IC厂。
她认为,原材料突破是光刻胶国产化的前提,需持续投入研发与验证,对抗国际技术垄断。未来,琪材微将加大研发投入,利用临港产业上下游优势,深化与IC厂合作,完成客户端集成验证,实现“材料验证最后一公里”。
临港新片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杨正伟表示,临港新片区正在通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到2024年,临港新片区规上工业产值达4230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占比超70%。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连续3年超过400亿元,占上海全市比重持续保持在20%以上。
杨正伟透露,近年来,临港已集聚12所高等院校,在校硕士生、博士生超2万人。拥有司南孵化器等上海市高质量孵化器。上海交大、朱光亚、北大等在临港建设科创平台14个,引进高端人才1100多人,挂牌合作研发基地63个,累计产学研合作项目500多项,科技成果转化500多项。
与此同时,临港新片区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年均达5.18%,位居全国前列,培育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专精特新企业。
杨正伟说,临港将以科创新高地建设作为再出发的一个核心目标,着力打造“创业之城、创客之家”。为此,临港将为创新创业者打造功能强、成本低的科创空间;给予全周期、超贴心的人才保障;启动资金充裕、获得便利的金融护航行动以及营造氛围浓郁、活力强劲的创新生态。
“通过创建支持科创发展的全新政策体系,未来三年,临港新片区预计提供不少于15万个就业岗位,集聚超5万名科创人才。”杨正伟说,目标是,让临港这座“年轻的城、年轻人的城”成为上海建设国际科创中心的重要承载区、集聚海内外人才开展国际创新协同的重要基地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