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山东城市观察 | 上合示范区:政策资本双驱动打造开放新高地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山东城市观察 | 上合示范区:政策资本双驱动打造开放新高地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征程中,上合示范区的实践将持续为国际社会提供可借鉴的中国方案

文 | 单烁

近日,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以下简称“上合示范区”)迎来政策与资本双重加持:

国家级战略基金——中国中亚经济合作基金有限公司正式落户青岛,注册资本达20亿元,将重点支持民生项目、绿色能源等领域的双向投资合作。与此同时,山东省印发《关于支持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扩能提质的若干措施》,推出23项高含金量举措,从综合改革、平台建设、产业合作、营商环境四大维度深化开放探索。

这一系列重大利好,标志着上合示范区进入“扩能提质”新阶段,其作为国家对外开放战略支点的作用进一步凸显。 

作为我国唯一面向上合组织国家的地方经贸合作国家级平台,上合示范区自2019年启动建设以来,始终以“构建新型区域合作模式”为使命。通过打造国际物流枢纽、搭建经贸服务平台、培育创新产业集群、推动制度型开放等系统性实践,示范区已形成“物流畅通—贸易集聚—产业升级—规则创新”的良性循环。

2024年,中欧班列年开行量首次突破1000列、制度创新案例累计达118项、对上合组织国家进出口年均增长56%,一系列成果也检验了示范区在国家开放格局中的价值。

国际枢纽港:陆海空铁联动重塑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上合示范区的战略价值,首先体现为“北方对外开放门户”的枢纽功能。根据国务院批复的《青岛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青岛被定位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示范区通过“海陆空铁”四港联动,将这一国家战略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方案。2024年,中欧班列年开行量达1000列,同比增长17.8%,32条国际班列线路覆盖上合组织和“一带一路”23国54城;TIR国际运输车辆发运284车次,实现“门到门”精准运输;青岛港新增10余条“一带一路”航线,228条空中航线通达128个城市。

这种多式联运的集成优势,使青岛从传统港口城市升级为联通亚欧的资源配置枢纽。

这一枢纽功能的强化,正在重构区域经济地理格局——

通过建设上合国际枢纽港,示范区吸引中国物流集团、山东高速集团共建国家级中欧班列集结中心。正在推进的青岛国际航运中心项目,整合港口服务、供应链金融等要素,打造中国企业出海的“母港”。值得关注的是,TIR运输模式的应用突破,使跨境物流效率显著提升,为跨境电商、冷链物流等时效敏感型产业开辟了新通道。

经贸生态圈:制度创新破解跨境合作深层壁垒

上合示范区的核心突破,在于通过制度型开放破解跨境合作中的“隐性壁垒”。面对文化差异、法律冲突、技术标准不兼容等难题,示范区构建了全链条服务体系。典型案例中,土耳其海关调整种子进口检疫措施后,上合国家技贸基地通过专业评议争取到4个月政策缓冲期,帮助我国近百家企业规避经济损失。

这类“问题导向”的实践,已形成体系化制度成果:

上合经贸综服平台提供跨境采购、物流、通关一站式服务;“丝路电商”综服基地打造“上合甄选”品牌矩阵;青岛国际能源交易中心上线原油数字化交易平台,实现跨境人民币结算突破。 

这些创新的深层价值,在于构建适配上合组织国家需求的规则体系。山东省《若干措施》提出的限额免税、生态环保基地建设等政策,与示范区已落地的30项制度创新案例形成协同效应。

例如,启运港退税政策的实施优化了企业资金管理流程,跨境数据专线试点则提升了信息传输效率。更具战略意义的是,上合组织经贸学院累计培训1.8万余人次,为成员国培育既懂国际规则又熟悉区域国情的复合型人才,这种“软实力”输出正在产生超越经贸合作的深远影响。 

创新策源地:产业链协同培育新质生产力

在全球化竞争转向“产业链对产业链”的新阶段,上合示范区聚焦智能家电、高端制造、绿色食品、电子信息四大产业,探索“链式布局、聚链成群”发展模式。

以卡奥斯工业互联网生态园为例,海尔集团在此建设智能家电制造基地,冰箱智能制造项目已投产,空调、洗涤等项目加速推进,带动31家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这种“链主+生态”模式,在鲁港科技合作创新中心得到延伸:通过实施产业赋能计划,推动22组鲁港合作项目签约,涉及人工智能、新材料等前沿领域。 

这一产业创新能力的积累,正在重塑全球价值链分工。示范区构建的“1+4”产业矩阵(1个服务业集群+4大制造产业),既夯实物流、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基础,又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当前,华为云华东数据中心、上合国际绿色农产品博览交易中心等重大项目加速落地,预示着示范区正从“产业跟随者”向“标准制定者”升级。特别是在绿色经济领域,中亚基金20亿元资本与青岛国际能源交易中心的协同,有望在碳交易、绿电认证等新兴赛道形成突破。

站在我国接任上合组织轮值主席国的新起点,上合示范区的战略使命愈发清晰。从物流通道的“硬联通”到制度规则的“软对接”,从货物贸易的“量变积累”到产业协同的“质变突破”,这座开放高地的每一次进阶,都在诠释“以制度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

随着国际资本港、丝路千古情演艺等载体的建设,示范区正从经贸合作平台向文明互鉴枢纽进化。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征程中,上合示范区的实践将持续为国际社会提供可借鉴的中国方案。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山东城市观察 | 上合示范区:政策资本双驱动打造开放新高地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征程中,上合示范区的实践将持续为国际社会提供可借鉴的中国方案

文 | 单烁

近日,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以下简称“上合示范区”)迎来政策与资本双重加持:

国家级战略基金——中国中亚经济合作基金有限公司正式落户青岛,注册资本达20亿元,将重点支持民生项目、绿色能源等领域的双向投资合作。与此同时,山东省印发《关于支持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扩能提质的若干措施》,推出23项高含金量举措,从综合改革、平台建设、产业合作、营商环境四大维度深化开放探索。

这一系列重大利好,标志着上合示范区进入“扩能提质”新阶段,其作为国家对外开放战略支点的作用进一步凸显。 

作为我国唯一面向上合组织国家的地方经贸合作国家级平台,上合示范区自2019年启动建设以来,始终以“构建新型区域合作模式”为使命。通过打造国际物流枢纽、搭建经贸服务平台、培育创新产业集群、推动制度型开放等系统性实践,示范区已形成“物流畅通—贸易集聚—产业升级—规则创新”的良性循环。

2024年,中欧班列年开行量首次突破1000列、制度创新案例累计达118项、对上合组织国家进出口年均增长56%,一系列成果也检验了示范区在国家开放格局中的价值。

国际枢纽港:陆海空铁联动重塑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上合示范区的战略价值,首先体现为“北方对外开放门户”的枢纽功能。根据国务院批复的《青岛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青岛被定位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示范区通过“海陆空铁”四港联动,将这一国家战略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方案。2024年,中欧班列年开行量达1000列,同比增长17.8%,32条国际班列线路覆盖上合组织和“一带一路”23国54城;TIR国际运输车辆发运284车次,实现“门到门”精准运输;青岛港新增10余条“一带一路”航线,228条空中航线通达128个城市。

这种多式联运的集成优势,使青岛从传统港口城市升级为联通亚欧的资源配置枢纽。

这一枢纽功能的强化,正在重构区域经济地理格局——

通过建设上合国际枢纽港,示范区吸引中国物流集团、山东高速集团共建国家级中欧班列集结中心。正在推进的青岛国际航运中心项目,整合港口服务、供应链金融等要素,打造中国企业出海的“母港”。值得关注的是,TIR运输模式的应用突破,使跨境物流效率显著提升,为跨境电商、冷链物流等时效敏感型产业开辟了新通道。

经贸生态圈:制度创新破解跨境合作深层壁垒

上合示范区的核心突破,在于通过制度型开放破解跨境合作中的“隐性壁垒”。面对文化差异、法律冲突、技术标准不兼容等难题,示范区构建了全链条服务体系。典型案例中,土耳其海关调整种子进口检疫措施后,上合国家技贸基地通过专业评议争取到4个月政策缓冲期,帮助我国近百家企业规避经济损失。

这类“问题导向”的实践,已形成体系化制度成果:

上合经贸综服平台提供跨境采购、物流、通关一站式服务;“丝路电商”综服基地打造“上合甄选”品牌矩阵;青岛国际能源交易中心上线原油数字化交易平台,实现跨境人民币结算突破。 

这些创新的深层价值,在于构建适配上合组织国家需求的规则体系。山东省《若干措施》提出的限额免税、生态环保基地建设等政策,与示范区已落地的30项制度创新案例形成协同效应。

例如,启运港退税政策的实施优化了企业资金管理流程,跨境数据专线试点则提升了信息传输效率。更具战略意义的是,上合组织经贸学院累计培训1.8万余人次,为成员国培育既懂国际规则又熟悉区域国情的复合型人才,这种“软实力”输出正在产生超越经贸合作的深远影响。 

创新策源地:产业链协同培育新质生产力

在全球化竞争转向“产业链对产业链”的新阶段,上合示范区聚焦智能家电、高端制造、绿色食品、电子信息四大产业,探索“链式布局、聚链成群”发展模式。

以卡奥斯工业互联网生态园为例,海尔集团在此建设智能家电制造基地,冰箱智能制造项目已投产,空调、洗涤等项目加速推进,带动31家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这种“链主+生态”模式,在鲁港科技合作创新中心得到延伸:通过实施产业赋能计划,推动22组鲁港合作项目签约,涉及人工智能、新材料等前沿领域。 

这一产业创新能力的积累,正在重塑全球价值链分工。示范区构建的“1+4”产业矩阵(1个服务业集群+4大制造产业),既夯实物流、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基础,又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当前,华为云华东数据中心、上合国际绿色农产品博览交易中心等重大项目加速落地,预示着示范区正从“产业跟随者”向“标准制定者”升级。特别是在绿色经济领域,中亚基金20亿元资本与青岛国际能源交易中心的协同,有望在碳交易、绿电认证等新兴赛道形成突破。

站在我国接任上合组织轮值主席国的新起点,上合示范区的战略使命愈发清晰。从物流通道的“硬联通”到制度规则的“软对接”,从货物贸易的“量变积累”到产业协同的“质变突破”,这座开放高地的每一次进阶,都在诠释“以制度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

随着国际资本港、丝路千古情演艺等载体的建设,示范区正从经贸合作平台向文明互鉴枢纽进化。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征程中,上合示范区的实践将持续为国际社会提供可借鉴的中国方案。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