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山东城市观察 | 破题城市更新,济南何以“全国示范”?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山东城市观察 | 破题城市更新,济南何以“全国示范”?

当空间重构遇见生态修复,当制度创新碰撞技术赋能,济南的城市更新轨迹,正成为国家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范本。

文丨孟宝乐

当城市发展步入存量优化的新周期,如何在有限空间里激活更多可能?

作为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部署的重大工程,城市更新已成为考验城市治理智慧的时代必答题。

将目光聚焦山东济南,这座兼具千年文脉与现代活力的省会城市,在有序“留、改、拆”中重塑城市风貌、传承文化底蕴、焕新升级产业、补足民生短板,勾勒出一份兼具民生温度与发展厚度的更新画卷。

就在不久前,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第二批城市更新典型案例,济南四类生态修复项目、舜泰广场智慧停车项目双双上榜,其探索出的可持续更新模式正为全国提供可借鉴的“济南样本”。

图片来源:界面山东

为什么是济南?

城市更新,既是一次空间重构,更是一场治理革命。

当中国城市发展从“摊大饼”式的增量扩张转入精耕细作的存量提质阶段,如何创新发展模式,在既有空间里实现民生改善与经济升级,成为破解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创新探索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机制。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为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提供进一步指引。

一系列顶层设计密集出台,清晰传递出国家对城市更新战略的高度重视与推进决心。

在这一背景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第二批城市更新典型案例,旨在通过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为全国城市更新工作提供示范引领。

此次,济南四类生态修复项目、舜泰广场智慧停车项目重磅入选,成为城市更新“国家队”经验库中的亮眼样本。

其中,作为破解城市发展与山体保护矛盾的系统性方案,济南四类生态修复项目统筹推进山体生态修复、废弃矿山治理、山体公园建设与山林绿道互联

在佛慧山,一场“显山露水,还绿于民”的生态革新正在重塑城与山的关系——项目通过拆除违章建筑,恢复生态面积10.8公顷,新增绿地面积9.3公顷,同时建设21米宽的生态廊桥,让松鼠等野生动物重回城市中心,搭建300余千米山林绿道,成为市民亲近自然的首选路径。

极具特色的还有“路绕树行”的生态智慧,在98公里的大千佛山主绿道建设中,4912棵百年古树被完整保留,亭亭立于步道中央成为“钉子树”,在城市动脉中完成了对百年自然遗产的原地保护与生态修复。

龙洞片区与华山湖片区,则上演着另一种生态革新。龙洞片区通过地形重塑、植被景观营造等,将7座渣土山变为四季有景的山体公园,每逢节假日日均客流量突破2万人次,成为市民“推窗见绿”的生活日常;

华山湖东侧的南卧牛山、驴山对早年开采形成50米深矿坑进行原貌修复,播撒草籽构建植被系统,让废弃矿山化身兼具山体蓄水与生态教育功能的“城市绿肾”,每年吸引众多机构在此开展公益植树活动。

数据显示,济南四类生态修复项目累计实施467处,修复提升面积达6055.2公顷。这种以自然之道养城市之性的治理智慧,正为全国城市更新提供一份“见山见水见灵性”的鲜活样本。

图片来源:界面山东

而当城市经济高速发展,经济园区内人流车流高度集聚,停车难、交通拥堵等“城市病”日益凸显。位于济南高新区的舜泰广场智慧停车项目以立体开发模式高效破题,在超密集城区掀起一场空间能效革命。

据了解,舜泰广场及周边集聚近千家企业、10万办公人群,曾一度存在上下班交通拥堵、停车位不足和就餐困难等问题。  

济南高新区突破性采用土地分层出让机制——在地上改造为开放式体育公园,涵盖足球场、网球场、健身步道等设施;在地下建设三层智慧立体车库,新增车位1000余个,通过智能引导系统,实现1小时最高700辆存取效率;在地下一层同步开发9475平方米商业空间万悦广场,60家商铺出租率达95%,日均客流量六七千人次,年收益近1000万元。

这一实践不仅为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区开辟增量空间,更为全国城市更新提供了高密度城区有机再生的济南方案。

从“显山露水”的生态修复到“立体开发”的空间革命,济南的城市更新实践处处彰显着体制机制创新的智慧,让自然的归自然,让生活的归生活,让发展的归发展。

当空间重构遇见生态修复,当制度创新碰撞技术赋能,这座城市的更新轨迹,正成为国家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范本。

图片来源:界面山东

全域推进,焕新城市更新内涵

此次济南两大项目入选国家城市更新典型案例,不仅是对济南创新模式与实践成效的高度肯定,更标志着济南城市更新工作迈向新高度 

事实上,放眼济南全域,一场以激活老城活力、厚植民生福祉、传承历史文脉、完善城市功能的更新行动正多点开花。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首先,济南的城市更新之路,始终是一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之路。

在济南中央商务区西片区施工现场,塔吊林立的工地曾是老旧房集聚区。“以前抬头是电线,低头是积水,消防车进不来,年轻人不愿住”,见证片区变迁的居民回忆。如今,这里正崛起集住宅、商业、公园于一体的复合社区,将极大改善周边居民生活品质。

数据显示,2024年,济南69个、909万平方米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全部进场开工,实施城中村改造项目48个,开工安置房8.03万套、配售型保障性房源2333套,济南高质量发展的民生底色愈加鲜亮。

老城区的保护与更新是一个永恒话题。在城市化进程中,济南特别强调保护优先,凸显地方特色,推动历史文化名城有机更新。

升级后的百花洲,传统工艺工作站的非遗技艺展演与百花市集的潮玩文创交相辉映,非遗工坊街与文旅休闲街的业态布局,将泉水文化、市井记忆转化为可体验的消费场景。

明府城后宰门-西更道片区,镂空景墙框住珍珠泉的粼粼波光,亲水平台让“清泉石上流”成为日常风景。

百年上新街通过中西合璧的修缮手法,让81个历史院落化身文化客厅,120间商铺串联起“一主街三中心八巷道”的漫步式体验。

可以看到,济南的老城更新不是简单的修旧如旧,而是以文化为魂、以创新为笔,在历史肌理中植入现代生活基因,让千年古城既留得住乡愁又承载得起向往。

图片来源:市中区融媒体中心

济南的城市更新,亦是城市产业空间布局的一次全新优化。其中,“579百工集”园区堪称典范。这个从老旧厂房历经旧货市场转型的空间,如今以“老建筑留存城市记忆、新业态凝聚发展活力”为思路,变身为文化创意与潮流时尚聚集地。

目前,园区已吸引50余家商户签约、50余个兴趣团体入驻,日均客流量达8000余人次,成为青年发展友好型文创高地。

在天桥区,成丰面粉厂旧址的更新路径别具一格,在保留百年工业风貌的基础上,引入数字化新业态,2024年4月建成全市首个专业电竞赛馆——电竞新媒体产业园,实现老建筑新生与新产业落地的双向赋能。

纵观济南的城市更新脉络,其不仅仅是城市界面的美化,更是“空间重构、产业升级、民生幸福”协同并进的全维度更新,且每一步都在诠释“人民城市”的深刻内涵。

而以此次入选国家级典型案例为新起点,济南将以务实笃行的姿态再出发,持续用绣花功夫推动城市品质向更高能级跨越,在现代化征程中迈向更具温度与活力的未来。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山东城市观察 | 破题城市更新,济南何以“全国示范”?

当空间重构遇见生态修复,当制度创新碰撞技术赋能,济南的城市更新轨迹,正成为国家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范本。

文丨孟宝乐

当城市发展步入存量优化的新周期,如何在有限空间里激活更多可能?

作为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部署的重大工程,城市更新已成为考验城市治理智慧的时代必答题。

将目光聚焦山东济南,这座兼具千年文脉与现代活力的省会城市,在有序“留、改、拆”中重塑城市风貌、传承文化底蕴、焕新升级产业、补足民生短板,勾勒出一份兼具民生温度与发展厚度的更新画卷。

就在不久前,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第二批城市更新典型案例,济南四类生态修复项目、舜泰广场智慧停车项目双双上榜,其探索出的可持续更新模式正为全国提供可借鉴的“济南样本”。

图片来源:界面山东

为什么是济南?

城市更新,既是一次空间重构,更是一场治理革命。

当中国城市发展从“摊大饼”式的增量扩张转入精耕细作的存量提质阶段,如何创新发展模式,在既有空间里实现民生改善与经济升级,成为破解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创新探索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机制。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为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提供进一步指引。

一系列顶层设计密集出台,清晰传递出国家对城市更新战略的高度重视与推进决心。

在这一背景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第二批城市更新典型案例,旨在通过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为全国城市更新工作提供示范引领。

此次,济南四类生态修复项目、舜泰广场智慧停车项目重磅入选,成为城市更新“国家队”经验库中的亮眼样本。

其中,作为破解城市发展与山体保护矛盾的系统性方案,济南四类生态修复项目统筹推进山体生态修复、废弃矿山治理、山体公园建设与山林绿道互联

在佛慧山,一场“显山露水,还绿于民”的生态革新正在重塑城与山的关系——项目通过拆除违章建筑,恢复生态面积10.8公顷,新增绿地面积9.3公顷,同时建设21米宽的生态廊桥,让松鼠等野生动物重回城市中心,搭建300余千米山林绿道,成为市民亲近自然的首选路径。

极具特色的还有“路绕树行”的生态智慧,在98公里的大千佛山主绿道建设中,4912棵百年古树被完整保留,亭亭立于步道中央成为“钉子树”,在城市动脉中完成了对百年自然遗产的原地保护与生态修复。

龙洞片区与华山湖片区,则上演着另一种生态革新。龙洞片区通过地形重塑、植被景观营造等,将7座渣土山变为四季有景的山体公园,每逢节假日日均客流量突破2万人次,成为市民“推窗见绿”的生活日常;

华山湖东侧的南卧牛山、驴山对早年开采形成50米深矿坑进行原貌修复,播撒草籽构建植被系统,让废弃矿山化身兼具山体蓄水与生态教育功能的“城市绿肾”,每年吸引众多机构在此开展公益植树活动。

数据显示,济南四类生态修复项目累计实施467处,修复提升面积达6055.2公顷。这种以自然之道养城市之性的治理智慧,正为全国城市更新提供一份“见山见水见灵性”的鲜活样本。

图片来源:界面山东

而当城市经济高速发展,经济园区内人流车流高度集聚,停车难、交通拥堵等“城市病”日益凸显。位于济南高新区的舜泰广场智慧停车项目以立体开发模式高效破题,在超密集城区掀起一场空间能效革命。

据了解,舜泰广场及周边集聚近千家企业、10万办公人群,曾一度存在上下班交通拥堵、停车位不足和就餐困难等问题。  

济南高新区突破性采用土地分层出让机制——在地上改造为开放式体育公园,涵盖足球场、网球场、健身步道等设施;在地下建设三层智慧立体车库,新增车位1000余个,通过智能引导系统,实现1小时最高700辆存取效率;在地下一层同步开发9475平方米商业空间万悦广场,60家商铺出租率达95%,日均客流量六七千人次,年收益近1000万元。

这一实践不仅为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区开辟增量空间,更为全国城市更新提供了高密度城区有机再生的济南方案。

从“显山露水”的生态修复到“立体开发”的空间革命,济南的城市更新实践处处彰显着体制机制创新的智慧,让自然的归自然,让生活的归生活,让发展的归发展。

当空间重构遇见生态修复,当制度创新碰撞技术赋能,这座城市的更新轨迹,正成为国家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范本。

图片来源:界面山东

全域推进,焕新城市更新内涵

此次济南两大项目入选国家城市更新典型案例,不仅是对济南创新模式与实践成效的高度肯定,更标志着济南城市更新工作迈向新高度 

事实上,放眼济南全域,一场以激活老城活力、厚植民生福祉、传承历史文脉、完善城市功能的更新行动正多点开花。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首先,济南的城市更新之路,始终是一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之路。

在济南中央商务区西片区施工现场,塔吊林立的工地曾是老旧房集聚区。“以前抬头是电线,低头是积水,消防车进不来,年轻人不愿住”,见证片区变迁的居民回忆。如今,这里正崛起集住宅、商业、公园于一体的复合社区,将极大改善周边居民生活品质。

数据显示,2024年,济南69个、909万平方米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全部进场开工,实施城中村改造项目48个,开工安置房8.03万套、配售型保障性房源2333套,济南高质量发展的民生底色愈加鲜亮。

老城区的保护与更新是一个永恒话题。在城市化进程中,济南特别强调保护优先,凸显地方特色,推动历史文化名城有机更新。

升级后的百花洲,传统工艺工作站的非遗技艺展演与百花市集的潮玩文创交相辉映,非遗工坊街与文旅休闲街的业态布局,将泉水文化、市井记忆转化为可体验的消费场景。

明府城后宰门-西更道片区,镂空景墙框住珍珠泉的粼粼波光,亲水平台让“清泉石上流”成为日常风景。

百年上新街通过中西合璧的修缮手法,让81个历史院落化身文化客厅,120间商铺串联起“一主街三中心八巷道”的漫步式体验。

可以看到,济南的老城更新不是简单的修旧如旧,而是以文化为魂、以创新为笔,在历史肌理中植入现代生活基因,让千年古城既留得住乡愁又承载得起向往。

图片来源:市中区融媒体中心

济南的城市更新,亦是城市产业空间布局的一次全新优化。其中,“579百工集”园区堪称典范。这个从老旧厂房历经旧货市场转型的空间,如今以“老建筑留存城市记忆、新业态凝聚发展活力”为思路,变身为文化创意与潮流时尚聚集地。

目前,园区已吸引50余家商户签约、50余个兴趣团体入驻,日均客流量达8000余人次,成为青年发展友好型文创高地。

在天桥区,成丰面粉厂旧址的更新路径别具一格,在保留百年工业风貌的基础上,引入数字化新业态,2024年4月建成全市首个专业电竞赛馆——电竞新媒体产业园,实现老建筑新生与新产业落地的双向赋能。

纵观济南的城市更新脉络,其不仅仅是城市界面的美化,更是“空间重构、产业升级、民生幸福”协同并进的全维度更新,且每一步都在诠释“人民城市”的深刻内涵。

而以此次入选国家级典型案例为新起点,济南将以务实笃行的姿态再出发,持续用绣花功夫推动城市品质向更高能级跨越,在现代化征程中迈向更具温度与活力的未来。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