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川观新闻 唐子晴
5月19日,据“凝聚各方力量,促进残疾人高质量充分就业,共创幸福美好生活”促进残疾人就业工作媒体通气会上消息,2024年,四川累计转移输出4.5万脱贫残疾人外出就业,安置7.1万余名就业困难残疾人实现家门口就业。
目前,我省共有622.3万残疾人,其中持证残疾人290.01万人,符合就业年龄段的120万人。2022年以来,省残联联合财政、教育、人社、国资委、农业农村、工商联等有关部门,重点推动实施了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带头安排残疾人就业,民营企业安排残疾人就业,残疾人组织助残就业,就业困难残疾人、农村残疾人、残疾人大学生就业帮扶行动,盲人按摩就业帮扶,残疾人就业服务,职业技能提升等残疾人就业“十大行动”。
行动效果如何?“三年来,全省组织开展残疾人职业能力测评6.3万人、职业培训5.9万人,新增就业5.61万人,帮助82.4万残疾人实现稳定就业。”省残联副理事长黄卫德介绍,通过各部门合力,四川残疾人就业率稳定在68%左右。
针对残疾人大学毕业生,省工商联连续2年联合省残联、省教育厅、省人社厅、省就业服务管理局等单位,共同举办四川“百城千校万企”促就业行动,设置残疾人大学生招聘专区,引导民营企业提供适配岗位,吸纳残疾人就业。同时,引导广大民营企业探索助残可持续发展路径。
此外,2025年各省属监管企业将结合自身产业发展、业务需求和高校残疾人毕业生综合情况等实际,定向开发一批适合残疾人群体的就业岗位,根据“人岗匹配、就近就业”的原则,切实解决残疾人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针对农村残疾人,一方面常态化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帮助在家务农的脱贫残疾人发展林下养鸡、养羊等特色种养殖业,另一方面发挥乡村工匠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师徒传承、研习培训,实现残疾人技能促增收、培训保就业,推动脱贫残疾人实现从“输血”帮扶向“造血”发展的根本性转变。抓好就近就业,“下一步将推行‘车间进户+居家就业’模式,通过原材料居家加工、成品居家组装的方式,帮助农村脱贫残疾人居家就业增收。”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刘俊明透露,将围绕乡村建设和乡村公共服务短板,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力度,取消年龄和残疾限制,帮助农村脱贫残疾人实现兜底就业。
来源:川观新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