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以“小切口”解决“大问题”,重塑城市底色的成都方法论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以“小切口”解决“大问题”,重塑城市底色的成都方法论

人民至上。

文丨李国雄

曾经让居民雨天踮脚跳的积水坑,如今成了“会呼吸的人行道”。成都成华区羊子山路的改造,从修补路面开始。

自“净优亮美”专项行动开展以来,这条街巷用透水砖破解积水顽疾,以共享单车蓝牙嗅探器实现“电子围栏”管理,借3000年历史文化传承作为“亮空间”的重要依据,建“城管+交警+社区+居民”四方联动机制,筑牢“美风貌”的长效根基。

改造后的羊子山路

数据显示,道路改造后羊子山路投诉量下降70%,居民满意度提升至92%。这些百分比展现的民生图景,正是成都以“净优亮美”重塑城市肌理的最佳注脚。

2025年1月,成都启动“净环境、优秩序、亮空间、美风貌”专项行动,推动城乡环境提档升级。在成都市城管委的统筹协调下,住建、交管、交通等部门及区(市)县各部门聚焦背街小巷、老旧小区、城乡接合部等薄弱区域,常态化开展突出“急难愁盼”问题整治,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2963项重点区域人居环境改善提升任务。

从“人民城市为人民”到“城市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人民”两字贯穿始终。“净优亮美”专项行动,这项服务百姓,千家万户受益的民生工程,正是深入践行新时代“人民城市”理念,促进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升的重要抓手。

相比于大工程、大项目,“净优亮美”专项行动算不上大,但人民利益之下,“小事”也不能“小看”,它就在人民群众的家门口、眼皮下,虽不是城市核心焦点,群众却感受深、关切重,亦是一座城市以“小切口”撬动精细化治理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在彭州市天彭街道四通东街,一处曾经的荒芜地块经改造升级为集科普、休闲、服务于一体的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教育基地。

在这里,市民可体验踩单车发电、参与垃圾分类连连看,或在“变废为宝展区”观赏废弃玻璃瓶、易拉罐制成的装饰画、幸福树,直观感受垃圾“重生”的魅力,并通过政策解读、降解周期展示、互动游戏等多元形式,系统普及分类知识。

远眺彭州。

为深化市民在互动体验中收获的环保认知,当地进一步将垃圾分类教育从展馆空间延伸至公共生活场景。通过建设覆盖城乡的实体宣教载体,城市管理者将原本分散的环保知识点串联成可触可感的生态教育动线。在北塔街主题游园、龙福村宣教阵地,正将分类知识融入步道、座椅等城市设施,形成全域宣教网络,构建“体验—认知—行动”教育闭环。

“吃水不忘挖井人,为了我们的生活环境能更好,政府做了很多工作,我们也想为城市建设出一份力、尽一份心。”天彭街道居民张先生表示。

在彭州,这样的理念正转化为千家万户的自觉行动,越来越多人主动参与到垃圾分类与环境维护中来,形成政府与居民协同的“善治”模式。

彭州道路上,环卫车正在作业中。

据了解,彭州全市1077个居民小区、29.3万户家庭实现分类覆盖,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84%,无害化处理率100%,垃圾分类成效显著。

在彭州以精细化管理推动垃圾分类深入人心的同时,成都市全域层面的治理系统工程也在同步推进。从居民小区垃圾分类的“细胞工程”,到覆盖城乡的环境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成都正在构建起立体化、多层次的现代化城市治理格局。

上午十时许,金堂县家珍大道周边商户的玻璃幕墙上,正映照出机械化保洁车队穿梭作业的忙碌身影。

这段由高压冲洗车、智能扫地机与环卫工人组成的立体化清洁矩阵,采取“三段式”推进:首道工序由高压车深度清洁顽固油污,随后扫地机展开清扫收拢,最后由环卫工人对机械盲区进行精细化处理。

这种道路清洁模式的日均作业量显著提升,每天能完成道路深度冲洗除尘1200余万平方米,刷新交通护栏1.5公里,重点油污区域治理面积突破2500平方米。针对背街小巷等薄弱区域,也能实现有效覆盖。

金堂街头的分类垃圾运输车。

家住临河小区的刘女士指着河道护栏感叹:“从前杂草丛生的卫生死角现在每天都有‘橘阿姨’值守,连河滩上的瓶瓶袋袋都被捡得干干净净,晨跑时都能放心呼吸河边空气了。”

自“净优亮美”专项行动开展以来,成都市全域累计消杀环卫公厕8万座次,清洗消杀垃圾收集点12万余处,整治商家店铺垃圾桶(点)乱设2631处,累计冲洗道路5995平方公里,整治餐饮油烟扰民点位2631处,实现市政排水管网重大病害治理1800公里。

从道路清洁到扬尘管控,从干净整洁的城市环境到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城市治理的现代化,在于治理者能否悉心听见那些被泥泞浸湿的叹息,看见那些背街角落的期待。这些具象的蜕变背后,是一座城市对“人民至上”理念的躬身实践,在这里,每一块透水砖都在丈量民生温度,每一条洁净街巷都在诉说治理智慧,而每一个市民的微笑,都是成都最动人的风景线。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以“小切口”解决“大问题”,重塑城市底色的成都方法论

人民至上。

文丨李国雄

曾经让居民雨天踮脚跳的积水坑,如今成了“会呼吸的人行道”。成都成华区羊子山路的改造,从修补路面开始。

自“净优亮美”专项行动开展以来,这条街巷用透水砖破解积水顽疾,以共享单车蓝牙嗅探器实现“电子围栏”管理,借3000年历史文化传承作为“亮空间”的重要依据,建“城管+交警+社区+居民”四方联动机制,筑牢“美风貌”的长效根基。

改造后的羊子山路

数据显示,道路改造后羊子山路投诉量下降70%,居民满意度提升至92%。这些百分比展现的民生图景,正是成都以“净优亮美”重塑城市肌理的最佳注脚。

2025年1月,成都启动“净环境、优秩序、亮空间、美风貌”专项行动,推动城乡环境提档升级。在成都市城管委的统筹协调下,住建、交管、交通等部门及区(市)县各部门聚焦背街小巷、老旧小区、城乡接合部等薄弱区域,常态化开展突出“急难愁盼”问题整治,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2963项重点区域人居环境改善提升任务。

从“人民城市为人民”到“城市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人民”两字贯穿始终。“净优亮美”专项行动,这项服务百姓,千家万户受益的民生工程,正是深入践行新时代“人民城市”理念,促进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升的重要抓手。

相比于大工程、大项目,“净优亮美”专项行动算不上大,但人民利益之下,“小事”也不能“小看”,它就在人民群众的家门口、眼皮下,虽不是城市核心焦点,群众却感受深、关切重,亦是一座城市以“小切口”撬动精细化治理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在彭州市天彭街道四通东街,一处曾经的荒芜地块经改造升级为集科普、休闲、服务于一体的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教育基地。

在这里,市民可体验踩单车发电、参与垃圾分类连连看,或在“变废为宝展区”观赏废弃玻璃瓶、易拉罐制成的装饰画、幸福树,直观感受垃圾“重生”的魅力,并通过政策解读、降解周期展示、互动游戏等多元形式,系统普及分类知识。

远眺彭州。

为深化市民在互动体验中收获的环保认知,当地进一步将垃圾分类教育从展馆空间延伸至公共生活场景。通过建设覆盖城乡的实体宣教载体,城市管理者将原本分散的环保知识点串联成可触可感的生态教育动线。在北塔街主题游园、龙福村宣教阵地,正将分类知识融入步道、座椅等城市设施,形成全域宣教网络,构建“体验—认知—行动”教育闭环。

“吃水不忘挖井人,为了我们的生活环境能更好,政府做了很多工作,我们也想为城市建设出一份力、尽一份心。”天彭街道居民张先生表示。

在彭州,这样的理念正转化为千家万户的自觉行动,越来越多人主动参与到垃圾分类与环境维护中来,形成政府与居民协同的“善治”模式。

彭州道路上,环卫车正在作业中。

据了解,彭州全市1077个居民小区、29.3万户家庭实现分类覆盖,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84%,无害化处理率100%,垃圾分类成效显著。

在彭州以精细化管理推动垃圾分类深入人心的同时,成都市全域层面的治理系统工程也在同步推进。从居民小区垃圾分类的“细胞工程”,到覆盖城乡的环境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成都正在构建起立体化、多层次的现代化城市治理格局。

上午十时许,金堂县家珍大道周边商户的玻璃幕墙上,正映照出机械化保洁车队穿梭作业的忙碌身影。

这段由高压冲洗车、智能扫地机与环卫工人组成的立体化清洁矩阵,采取“三段式”推进:首道工序由高压车深度清洁顽固油污,随后扫地机展开清扫收拢,最后由环卫工人对机械盲区进行精细化处理。

这种道路清洁模式的日均作业量显著提升,每天能完成道路深度冲洗除尘1200余万平方米,刷新交通护栏1.5公里,重点油污区域治理面积突破2500平方米。针对背街小巷等薄弱区域,也能实现有效覆盖。

金堂街头的分类垃圾运输车。

家住临河小区的刘女士指着河道护栏感叹:“从前杂草丛生的卫生死角现在每天都有‘橘阿姨’值守,连河滩上的瓶瓶袋袋都被捡得干干净净,晨跑时都能放心呼吸河边空气了。”

自“净优亮美”专项行动开展以来,成都市全域累计消杀环卫公厕8万座次,清洗消杀垃圾收集点12万余处,整治商家店铺垃圾桶(点)乱设2631处,累计冲洗道路5995平方公里,整治餐饮油烟扰民点位2631处,实现市政排水管网重大病害治理1800公里。

从道路清洁到扬尘管控,从干净整洁的城市环境到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城市治理的现代化,在于治理者能否悉心听见那些被泥泞浸湿的叹息,看见那些背街角落的期待。这些具象的蜕变背后,是一座城市对“人民至上”理念的躬身实践,在这里,每一块透水砖都在丈量民生温度,每一条洁净街巷都在诉说治理智慧,而每一个市民的微笑,都是成都最动人的风景线。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