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中国金王的“点金术”:再造千亿独角兽?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中国金王的“点金术”:再造千亿独角兽?

陈景河又放大招,资本腾挪还是全球野心?

图片来源:界面图库

文|万棱镜 沐风

编辑|小峰

2025年,全球黄金价格飙升至历史新高,国际资本疯狂涌入避险资产。而在这场黄金盛宴中,中国矿业巨头紫金矿业,近期突然抛出一枚“深水炸弹”:

分拆旗下境外黄金资产赴港上市,估值或超千亿。

这一决定背后,站着一位被称为“中国金王”的传奇人物:陈景河。

陈景河曾用30年时间,将一家濒临倒闭的县级矿产公司,打造成全球第六大黄金生产商,市值一度突破4000亿。如今,68岁的他再次祭出资本大招,试图通过分拆境外黄金资产,在港股市场再造一个“黄金独角兽”。

这一次,他左手买矿,右手上市,一边讲避险情绪,一边讲全球布局,玩的是资源与资本的闭环游戏。问题是,这场分拆,到底是一次高明的估值腾挪,还是押注下一轮黄金周期?

01  陈景河的“分家术”:拆出一个黄金巨头?

这不是陈景河第一次搞资本操作,但是可能是他最有野心的一次。

从公告来看,这次被剥离出去的资产,不是边角料,而是紫金手里最能讲故事的那一批黄金资产:

哥伦比亚的Buriticá、圭亚那的Aurora,都是紫金近几年砸重金拿下的优质矿,而尼日尔的新矿,也正好补上西非这一块拼图。

打个比方,如果紫金矿业是一个资源大拼盘,现在它把那块最闪亮的“金砖”单独拿出来,再上一遍港股,重新包装、重新估值、重新融资。

为什么要这么干?理由有三:

第一,估值太低,拆出来能涨价。

现在市场给紫金的整体估值并不高,原因就在于业务线太杂,金、铜、锂全混在一起,没人能给出清晰的价值判断。

但把“黄金线”单独拎出来,就是一家纯正的黄金概念股,正赶上全球金价飙升+避险情绪爆表,妥妥的是资本市场的香饽饽。

要知道,同样是一吨金矿,美股、港股市场的黄金公司能拿到的市盈率,是“杂牌资源股”的一倍起步。陈景河要做的,就是拆出黄金线,把黄金的估值打满。

第二,融资+再买矿,一举多得。

独立上市的好处,不只是估值提升,还能自己融资自己花。黄金子公司上市后,可以自己发债、发股,引战投、讲故事,还能再去收矿,变成“自主作战的小部队”。母公司呢?继续控股,坐享分红、资产升值。

别忘了,陈景河手上还有铜矿、锂矿,新能源的故事还在后头。把黄金拆出来,等于轻装上阵,左手讲避险金价,右手讲能源未来,双线作战更灵活。

截至2024年年末 图片来源:紫金矿业财报

第三,母公司减负,财务更漂亮。

黄金业务一拆出去,利润分出去一点,压力也小了,现金流松了,整体财报更健康。紫金矿业去年利润超300亿,但资本开支也非常高,这时候分拆一块出去融资,就是在给母公司续命。

但风险呢?当然也有,而且不小。

首先就是地缘政治的硬风险。你看这次被拆出去的三个矿:一个在南美(哥伦比亚)、一个在南美北端(圭亚那)、一个在西非(尼日尔)。这仨地方有资源,但政局不稳定、基础设施差、劳工成本高,随时可能出问题。

特别是尼日尔,2023年刚经历军事政变,政权变动、政策突变,都可能随时冲击到运营。

一旦这些资产从母公司拆出上市,它们的独立表现就会直接影响子公司股价,甚至波及融资和市场信心。

另外,有业内猜测,陈景河未来可能把紫金的“金、铜、锂”彻底拆成三块,分头讲故事,分头上市。毕竟,锂和铜这几年越来越新能源化,而黄金属于避险资产,市场逻辑完全不同。拆出来更容易融钱、拉估值、吸战投。

如果这是真的,今天这步分拆,就是整个“大棋局”的第一步。

从2003年港股上市、2008年A股回归,到现在2025年再次“自拆上市”,陈景河一直在做一件事——用资源讲资本的故事,用资本买资源的未来。

陈景河不是在“玩估值”,他是在重新定义中国矿企的全球打法。

02  中国金王陈景河的豪赌

紫金矿业已经是中国最猛的矿业公司之一了,年赚几百亿、手握金铜锂三大核心资源,海外项目铺到全球。

如果你把紫金矿业今天的体量摆在世界地图上——市值4600亿人民币、业务覆盖全球15个国家、年营收突破3000亿元。

很多人可能想不到,这家中国矿业巨头的起点,是福建上杭一个被嫌弃的贫矿。

陈景河最初只是个地质队出身的技术干部,1990年代接手上杭金矿的时候,那地方矿不大、品位低、没技术、没资金,几乎没有一家央企愿意接手。

但他偏不信邪。他用了一套“成本倒逼+自建团队”的打法,硬是把一个边角料矿山,挖出了中国最大的金矿之一“紫金山”,并在2003年成功推动紫金矿业在港股上市,靠着那一波“黄金+自主开采”的故事,打了漂亮的一仗。

那之后,陈景河像开挂一样开始“扫矿”:哪里资产便宜、资源被低估、国外矿企资金链断,他就杀进去。

2006年,他收购西藏巨龙铜矿,2010年买下中非共和国矿权,2018年砸下93亿拿下塞尔维亚的Timok铜金矿,再到2020年豪掷41亿美元,控股加拿大的大陆黄金。

别人恐慌他出手,别人撤退他加仓。

这种“逆周期”打法,一度被嘲为“胆子大、不惜命”,但10年之后,几乎每一笔都赚了大钱。

尤其是2020年疫情之下,很多矿企现金流吃紧,陈景河一口气拿下多个全球头部金矿,锁定资源、趁低吸筹,用现金换资产,用估值换未来。

他有赌性,他赌的是资源稀缺性+周期轮回+资本杠杆。

在全球矿业界,陈景河已经成了中国企业家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他一手打造了“低成本+多元金属+全球化”的紫金模式,也让中国矿企第一次以控股者身份,站上了拉美、非洲、东欧的金属资源舞台。

但赌得越多,坐得越高,风险也越近身。

03  紫金矿业的“狂飙与隐忧”

最近几年,紫金矿业的数据,可以用“狂飙”来形容。

2023年,紫金实现营业收入2812亿元,净利润209亿元,同比增长超15%。

其中,黄金产量达到60吨,排名全球前五;铜产量106万吨,位列全球第六;锂资源布局则已完成阿根廷、江西、四川三地。

一边吞矿、一边建矿,紫金已经成了国内少有的“资源一体化”玩家——自己找矿、自己投产、自己控股。

而在资本层面,它也像一个训练有素的运动员:2020年发可转债,2021年再融资,2023年定增收购新矿,再到现在分拆黄金子公司,融资节奏几乎年年不断,层层推进。

但这么猛的节奏背后,问题也在堆积。

首先是负债压力陡增。截至2023年底,紫金矿业总资产达3060亿元,但负债超过1400亿,资产负债率接近47%。这是一个高负荷运营状态,新矿产出不及预期,资金链可能就会吃紧。

其次是海外运营的复杂性提升。紫金的主要增长点几乎都在国外,尤其是拉美和非洲。比如,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Porgera金矿、在塞尔维亚的Timok铜金矿,在尼日尔还在进行新矿并购,这些地区又法律环境差异、社区冲突。

另外,新能源金属的预期也在变化。2021年,锂矿被吹上天;2023年,锂价暴跌60%,很多矿企资产泡沫开始显现。紫金高位进入多个锂矿项目,是否买贵了?未来是否还能顺利释放产能?没人能拍胸脯打包票。

此外,公司治理上也面临一些问题。当前,紫金矿业子公司自主权不够、人才管理架构老化,如果不加快事业部制、平台化转型,未来的整合效率会成为隐患。

从估值上看,紫金矿业目前A股市盈率大约12倍左右,远低于海外同类矿企。一定程度上,就是因为市场觉得它“故事太杂”“负担太重”“逻辑不清”。

这也是陈景河启动这轮分拆的核心原因:把最性感的黄金资产拎出来,讲给资本市场听,不讲复合故事,就讲纯金路线。

04  结语

紫金矿业这次分拆,乍一看是估值优化,实则是一场全盘博弈。

它赌的不只是金价继续上涨,而是赌资本市场还能被“结构性成长”说服,赌海外资源在中国企业手中能有效变现,赌全球矿企新秩序里中国玩家能占一席之地。

而陈景河,作为这场棋局的执棋者,早已不是那个在上杭山头扛矿锄的地质员了。他是一个布局全球、频繁融资、熟练讲故事的“资本型”矿老板。

陈景河不靠风口,不信运气,只信周期和控制力。

紫金能不能拆出第二个“黄金巨头”?这场资本腾挪能不能撬动新一轮的全球布局红利?没人能断言结局。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中国矿企的全球化之路上,陈景河又一次走在了前面。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中国金王的“点金术”:再造千亿独角兽?

陈景河又放大招,资本腾挪还是全球野心?

图片来源:界面图库

文|万棱镜 沐风

编辑|小峰

2025年,全球黄金价格飙升至历史新高,国际资本疯狂涌入避险资产。而在这场黄金盛宴中,中国矿业巨头紫金矿业,近期突然抛出一枚“深水炸弹”:

分拆旗下境外黄金资产赴港上市,估值或超千亿。

这一决定背后,站着一位被称为“中国金王”的传奇人物:陈景河。

陈景河曾用30年时间,将一家濒临倒闭的县级矿产公司,打造成全球第六大黄金生产商,市值一度突破4000亿。如今,68岁的他再次祭出资本大招,试图通过分拆境外黄金资产,在港股市场再造一个“黄金独角兽”。

这一次,他左手买矿,右手上市,一边讲避险情绪,一边讲全球布局,玩的是资源与资本的闭环游戏。问题是,这场分拆,到底是一次高明的估值腾挪,还是押注下一轮黄金周期?

01  陈景河的“分家术”:拆出一个黄金巨头?

这不是陈景河第一次搞资本操作,但是可能是他最有野心的一次。

从公告来看,这次被剥离出去的资产,不是边角料,而是紫金手里最能讲故事的那一批黄金资产:

哥伦比亚的Buriticá、圭亚那的Aurora,都是紫金近几年砸重金拿下的优质矿,而尼日尔的新矿,也正好补上西非这一块拼图。

打个比方,如果紫金矿业是一个资源大拼盘,现在它把那块最闪亮的“金砖”单独拿出来,再上一遍港股,重新包装、重新估值、重新融资。

为什么要这么干?理由有三:

第一,估值太低,拆出来能涨价。

现在市场给紫金的整体估值并不高,原因就在于业务线太杂,金、铜、锂全混在一起,没人能给出清晰的价值判断。

但把“黄金线”单独拎出来,就是一家纯正的黄金概念股,正赶上全球金价飙升+避险情绪爆表,妥妥的是资本市场的香饽饽。

要知道,同样是一吨金矿,美股、港股市场的黄金公司能拿到的市盈率,是“杂牌资源股”的一倍起步。陈景河要做的,就是拆出黄金线,把黄金的估值打满。

第二,融资+再买矿,一举多得。

独立上市的好处,不只是估值提升,还能自己融资自己花。黄金子公司上市后,可以自己发债、发股,引战投、讲故事,还能再去收矿,变成“自主作战的小部队”。母公司呢?继续控股,坐享分红、资产升值。

别忘了,陈景河手上还有铜矿、锂矿,新能源的故事还在后头。把黄金拆出来,等于轻装上阵,左手讲避险金价,右手讲能源未来,双线作战更灵活。

截至2024年年末 图片来源:紫金矿业财报

第三,母公司减负,财务更漂亮。

黄金业务一拆出去,利润分出去一点,压力也小了,现金流松了,整体财报更健康。紫金矿业去年利润超300亿,但资本开支也非常高,这时候分拆一块出去融资,就是在给母公司续命。

但风险呢?当然也有,而且不小。

首先就是地缘政治的硬风险。你看这次被拆出去的三个矿:一个在南美(哥伦比亚)、一个在南美北端(圭亚那)、一个在西非(尼日尔)。这仨地方有资源,但政局不稳定、基础设施差、劳工成本高,随时可能出问题。

特别是尼日尔,2023年刚经历军事政变,政权变动、政策突变,都可能随时冲击到运营。

一旦这些资产从母公司拆出上市,它们的独立表现就会直接影响子公司股价,甚至波及融资和市场信心。

另外,有业内猜测,陈景河未来可能把紫金的“金、铜、锂”彻底拆成三块,分头讲故事,分头上市。毕竟,锂和铜这几年越来越新能源化,而黄金属于避险资产,市场逻辑完全不同。拆出来更容易融钱、拉估值、吸战投。

如果这是真的,今天这步分拆,就是整个“大棋局”的第一步。

从2003年港股上市、2008年A股回归,到现在2025年再次“自拆上市”,陈景河一直在做一件事——用资源讲资本的故事,用资本买资源的未来。

陈景河不是在“玩估值”,他是在重新定义中国矿企的全球打法。

02  中国金王陈景河的豪赌

紫金矿业已经是中国最猛的矿业公司之一了,年赚几百亿、手握金铜锂三大核心资源,海外项目铺到全球。

如果你把紫金矿业今天的体量摆在世界地图上——市值4600亿人民币、业务覆盖全球15个国家、年营收突破3000亿元。

很多人可能想不到,这家中国矿业巨头的起点,是福建上杭一个被嫌弃的贫矿。

陈景河最初只是个地质队出身的技术干部,1990年代接手上杭金矿的时候,那地方矿不大、品位低、没技术、没资金,几乎没有一家央企愿意接手。

但他偏不信邪。他用了一套“成本倒逼+自建团队”的打法,硬是把一个边角料矿山,挖出了中国最大的金矿之一“紫金山”,并在2003年成功推动紫金矿业在港股上市,靠着那一波“黄金+自主开采”的故事,打了漂亮的一仗。

那之后,陈景河像开挂一样开始“扫矿”:哪里资产便宜、资源被低估、国外矿企资金链断,他就杀进去。

2006年,他收购西藏巨龙铜矿,2010年买下中非共和国矿权,2018年砸下93亿拿下塞尔维亚的Timok铜金矿,再到2020年豪掷41亿美元,控股加拿大的大陆黄金。

别人恐慌他出手,别人撤退他加仓。

这种“逆周期”打法,一度被嘲为“胆子大、不惜命”,但10年之后,几乎每一笔都赚了大钱。

尤其是2020年疫情之下,很多矿企现金流吃紧,陈景河一口气拿下多个全球头部金矿,锁定资源、趁低吸筹,用现金换资产,用估值换未来。

他有赌性,他赌的是资源稀缺性+周期轮回+资本杠杆。

在全球矿业界,陈景河已经成了中国企业家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他一手打造了“低成本+多元金属+全球化”的紫金模式,也让中国矿企第一次以控股者身份,站上了拉美、非洲、东欧的金属资源舞台。

但赌得越多,坐得越高,风险也越近身。

03  紫金矿业的“狂飙与隐忧”

最近几年,紫金矿业的数据,可以用“狂飙”来形容。

2023年,紫金实现营业收入2812亿元,净利润209亿元,同比增长超15%。

其中,黄金产量达到60吨,排名全球前五;铜产量106万吨,位列全球第六;锂资源布局则已完成阿根廷、江西、四川三地。

一边吞矿、一边建矿,紫金已经成了国内少有的“资源一体化”玩家——自己找矿、自己投产、自己控股。

而在资本层面,它也像一个训练有素的运动员:2020年发可转债,2021年再融资,2023年定增收购新矿,再到现在分拆黄金子公司,融资节奏几乎年年不断,层层推进。

但这么猛的节奏背后,问题也在堆积。

首先是负债压力陡增。截至2023年底,紫金矿业总资产达3060亿元,但负债超过1400亿,资产负债率接近47%。这是一个高负荷运营状态,新矿产出不及预期,资金链可能就会吃紧。

其次是海外运营的复杂性提升。紫金的主要增长点几乎都在国外,尤其是拉美和非洲。比如,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Porgera金矿、在塞尔维亚的Timok铜金矿,在尼日尔还在进行新矿并购,这些地区又法律环境差异、社区冲突。

另外,新能源金属的预期也在变化。2021年,锂矿被吹上天;2023年,锂价暴跌60%,很多矿企资产泡沫开始显现。紫金高位进入多个锂矿项目,是否买贵了?未来是否还能顺利释放产能?没人能拍胸脯打包票。

此外,公司治理上也面临一些问题。当前,紫金矿业子公司自主权不够、人才管理架构老化,如果不加快事业部制、平台化转型,未来的整合效率会成为隐患。

从估值上看,紫金矿业目前A股市盈率大约12倍左右,远低于海外同类矿企。一定程度上,就是因为市场觉得它“故事太杂”“负担太重”“逻辑不清”。

这也是陈景河启动这轮分拆的核心原因:把最性感的黄金资产拎出来,讲给资本市场听,不讲复合故事,就讲纯金路线。

04  结语

紫金矿业这次分拆,乍一看是估值优化,实则是一场全盘博弈。

它赌的不只是金价继续上涨,而是赌资本市场还能被“结构性成长”说服,赌海外资源在中国企业手中能有效变现,赌全球矿企新秩序里中国玩家能占一席之地。

而陈景河,作为这场棋局的执棋者,早已不是那个在上杭山头扛矿锄的地质员了。他是一个布局全球、频繁融资、熟练讲故事的“资本型”矿老板。

陈景河不靠风口,不信运气,只信周期和控制力。

紫金能不能拆出第二个“黄金巨头”?这场资本腾挪能不能撬动新一轮的全球布局红利?没人能断言结局。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中国矿企的全球化之路上,陈景河又一次走在了前面。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