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恰逢第15个“中国旅游日”,“深入生活 影绘绩溪”2025年长江流域文化馆美术摄影培训创作周暨绩溪县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徽州腹地绩溪的暮色中拉开帷幕。
手龙舞的金鳞翻飞、AI重构的山水画卷、非遗宴的烟火升腾,这场盛会以文化为轴,串联起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当千年文脉遇见创新浪潮,绩溪以“活态传承”破题,用数字化表达重构文化体验,借产业协同拓展发展边界,绘就一幅“诗与远方”共生共荣的新图景,为绩溪文旅高质量发展写下生动注脚。
文脉新章:徽韵与时代的对话
五月的绩溪伏岭镇,晚风裹挟着徽墨沉香与山野清甜,揭开了绩溪县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大会的序幕。以“深入生活 影绘绩溪”为主题,大会不仅是一场文旅资源的集中展示,更是一场关于文化传承与产业升级的深度对话。
非遗技艺的活态展演与数字技术的创新表达,正是绩溪文旅守正创新的双面叙事。
活动现场,桂枝小学手龙舞表演队的小演员们身着传统服饰,以矫健身姿演绎徽州人“望子成龙”的朴素愿望。这一非遗项目曾参演央视《非遗里的中国》等节目,印证了从乡土走向全国的历程。
徽墨描金传承人手持毛笔,在墨锭上勾勒细若发丝的纹样,竹编匠人将竹篾化为精美别致的竹制品,非遗从“静态保护”转向“活态传承”。一位参与市集的手工艺人坦言:“非遗保护不是守旧,而是要让老手艺活在当下。”
非遗民俗体验的烟火气中,大家围桌而坐,品尝爆水渍饼、绩溪炒粉丝等徽州名菜,舌尖上的历史与眼前的非遗表演交织,构成立体的文化感知。
科技赋能为传统文化打开新维度。创意视频《Deepseek画绩溪》用AI算法解构龙川的粉墙黛瓦、徽杭古道的青石苔痕,将水墨意境与数字艺术嫁接。借助于数字化手段打破文旅服务的时空壁垒,不少线上游客得以从‘云端’触摸徽文化,从而产生线下打卡的旅游计划。
文创大赛展示区的展板墙展现了徽派建筑、绩溪非遗等相关作品,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投票设计,让传统技艺突破地域限制。
产业的跨界融合成为撬动增长的关键。大会现场重点推介绩溪生态登源度假、绩溪多彩山地雪上乐园等五大项目,涵盖康养、冰雪、研学等多元业态。其中,伏岭镇滑雪场项目计划打造“冬季滑雪+四季乐园”模式,皖浙天路旅游合作创新区串联皖浙两省九乡镇,目标直指长三角文旅协同发展标杆。
若茵民宿主理人姚若茵推介的四季“微度假”产品,将非遗体验、生态观光与乡村民宿串联,形成“春赏花、夏避暑、秋晒秋、冬煮茶”的全季旅游闭环。她在推介中强调:“春来夏往,秋收冬藏,绩溪的四季在二十四节气中不断轮回,这里既有徽派山水的柔情,又藏着柴米油盐的细腻,更有传承千年的文化密码。”
如今,游客不再满足于‘打卡式旅游’,而是更倾向于成为文化现场的参与者。在绩溪,传统与科技的对话,既延续了徽州文脉的基因,也激活了文旅融合的现代性,为县域发展注入可持续的文化底气。
体验重构:从山水画卷到沉浸剧场
当市集烟火与山野茶会交织,绩溪将文化体验从视觉观赏升维为五感沉浸。游客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徽州故事的亲历者与共创者。
夜晚,随奇趣灵感市集的游灯次第亮起,绩溪的文旅叙事便从宏大的产业图景转入细腻的体验场景。这场以“烟火、匠心、潮流”为关键词的沉浸式文旅实验,重新定义游客与徽州文化的互动方式。
市集成为连接传统与当代的枢纽。挞粿老师傅现场展示擀皮技艺,游客亲手捏面团的体验让“千年技艺”化作指尖的温度;徽剧演员在露营风桌椅间即兴表演,古调新声与民谣吉他碰撞出奇妙回响。一位带着孩子参与竹编体验的游客感慨:“以前觉得非遗很远,现在发现它就在手边的竹篾里。”文创大赛展示区陈列的获奖作品设计图,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投票,让传统技艺在更广阔的文化语境中焕发新生。
山野茶会重塑徽州生活美学。金山时雨茶艺师以“三起三落”冲泡法演绎徽州待客之道,民谣歌手即兴弹唱的流行歌曲以及轮番上演的徽剧经典曲目点燃了现场的气氛。活动现场,发光灯带勾勒蜿蜒小径,露营风桌椅散落草地,观众品茶听曲,仿佛置身“流动的山水客厅”。茶会策划团队负责人表示:“我们不仅要展示风景,更要贩卖一种生活方式。”
打卡计划凸显文旅营销新思维。身着传统服饰的“非遗宝宝”人偶穿梭市集,游客合影后通过社交平台分享即可兑换文创礼品,形成“体验—分享—传播”闭环。文旅星推官证书颁发环节中,重点星推官程年生分享经验:“要用年轻人的语言重新诠释徽州,用镜头带大家领略绩溪的独特魅力,让传统文化‘破圈’。”
从舌尖非遗到场景化营销,绩溪以“可触摸的文化”重构文旅逻辑。这种沉浸式体验,让传统焕发新生,亦为文旅消费开辟新路径。
流域共生:从在地实践到长江叙事
作为长江流域文化协作的重要节点,绩溪以美术摄影创作周为纽带,将地域文化提升至流域对话维度,为长江文化保护传承注入徽州智慧。
艺术创作成为文化解码的钥匙。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李冬生作《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主旨讲座;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吕廷川以“看·观察·思考”为主题,带领学员探索影像背后的文化叙事;“焦墨黄山”代表人物王永敬现场挥毫,将绩溪山水的神韵凝于笔端。学员们深入龙川古村、徽杭古道等地写生创作,用镜头定格粉墙黛瓦的静谧,用画笔勾勒峡谷云雾的灵动。
文化进景区拓宽文旅边界。在徽杭古道的写生现场,美术学员架起画板,引来游客驻足围观,形成“游客—创作者”的双方互动,不仅增加了风景,亦丰富了传播视角。
区域联动打开战略纵深。即将开赛的KOM骑行挑战赛以体育旅游为切口,将皖浙天路的险峻奇绝转化为“长三角户外运动打卡地”。项目运营负责人表示:“这条路不仅是地理分水岭,更要成为文旅融合的桥梁。”
立足于在地深耕,走向流域协同,绩溪的探索为长江文旅协作提供了方法论,彰显出文化资源整合的溢出效应。
当暮色中的伏岭镇重归宁静,这场文旅盛宴留下的不仅是一场文化展示,更是一个古县城的转型启示:绩溪以文化为经纬,将非遗活化、科技赋能、产业协同编织成网,在守护徽州文脉的同时,开辟出“诗与远方”共生的发展新路。
从手龙舞的腾跃到AI视频的光影,从市集的烟火到茶会的琴音,绩溪证明:真正的文旅高质量发展,既要让千年文化“活”在当下,更要让山水人文“流”向未来。
来源:推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