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山东城市观察 | 低空经济起势,紧迫感涌向山东!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山东城市观察 | 低空经济起势,紧迫感涌向山东!

在低空经济这场产业变革的马拉松中,山东正以“两核引领、多极突破”的战略布局加速突围。

文 | 陈明一

近日,界面智库发布《中国低空经济产业链研究报告(全景篇)》(以下简称报告)。

根据报告,自2010年我国正式提出“低空经济”概念以来,截至2025年3月15日,我国处于在业、存续状态的低空经济企业超8.91万家。

其中,广东省以13319家遥遥领先,江苏、山东分别以6460家、6251家位居第二、三位。广东、江苏、山东组成“黄金三角”,合计占比29.21%。

然而,在“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低空经济企业数量(TOP30)”榜单中,山东仅有济南(1233家)与青岛(1205家)两座城市入围,分别列第十六、十七位。

尤其,青岛企业数量甚至少于GDP相近体量的长沙、合肥、天津。

2024年被称为“低空经济元年”。中国民航局发布数据显示,到2025年,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元,到2035年有望达3.5万亿元。

可以说,当低空经济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和城市竞争的新赛道,山东,以及以济南、青岛为代表的龙头城市,要再加把劲,加速低空经济产业布局、精准施策,推动区域经济“增量进位”。

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低空经济企业数量表部分省市截图 图片来源:界面智库

数据传达的格局之变

事实上,从上述榜单可以看出,虽然有着全省总数规模上的优势,但济青两座城市的表现也透露出,山东的低空经济产业并没有形成明显的“增长极”。

根据报告,从城市集群来看,粤港澳大湾区以深圳、广州为双核,集聚了全国11.27%的低空经济企业,构建了从技术研发到场景应用的完整产业链;

长三角中心区以上海和南京为核心,合肥、苏州、杭州和宁波为支撑,形成多点联动的发展格局,六个城市合计占比8.57%;

成渝双城经济圈作为西部增长极,合计占比5.59%,依托成都的创新能力与重庆的山地特色场景,正在打造独具特色的内陆低空经济示范区。

这三大城市群通过差异化定位,共同推动我国低空经济形成“沿海引领、内陆突破”的空间发展格局,其集聚效应正加速向周边城市扩散,强力带动区域协同发展。

此外,资本作为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其流向与分布深刻影响着低空经济的区域格局与产业演进方向。

根据报告,由于企业融资信息存在选择性披露特征,只有1596家企业(占比1.79%)披露了公开融资记录。

在有融资记录的低空经济企业中,广东以14.85%的占比成为最受投资者青睐的地区,北京(13.66%)和江苏(13.60%)紧随其后,形成明显的“第一梯队”,凸显了投资者对产业链成熟、政策配套完善、应用场景丰富地区的偏好。山东(4.26%)位居“第二梯队”的后半程,低于四川、陕西、上海、浙江,未进入前五名,低空经济领域的发展活力稍欠。

由此,攻坚低空经济产业,山东应“双管齐下”,要强化核心城市引领,支持济南、青岛打造低空经济创新极,聚焦无人机研发、智慧物流等高附加值环节,构建“研发-制造-应用”闭环产业链。

此外,山东要优化区域协同机制,借鉴成渝经验,依托省会都市圈、半岛都市圈,推动济南、青岛与周边城市在低空旅游、应急救援等场景的联动开发,形成差异化竞争格局。更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设立专项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并完善空域管理、基础设施配套,以资本活水激发产业动能,推动山东从“企业数量优势”向“产业生态优势”跃升。

显然,山东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图片来源:摄图网

产业是底气,奋起直追

2024年11月,《山东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三年行动方案》)印发,确认了济南、青岛市两核引领,东营、烟台、潍坊、日照、临沂、滨州等市多点支撑的低空经济发展新格局,“成为全省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和全国创新发展重要策源地”。

作为全国唯一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的省份,发展低空经济,山东有着强劲的产业支撑。

《三年行动方案》也提到,要“发挥枣庄、东营、烟台、威海、临沂、聊城、滨州等市航空材料加工制造优势,加强高性能纤维、高端铝材、功能陶瓷、半导体关键材料技术创新”。

以滨州与枣庄为例,在创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生态之外,两座城市均有扎实的高端制造业基础,同时,均有航空类院校为低空经济产业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

2024年12月28日,滨州钻石DA40飞机生产线重启。这一消息成功吸引了业界对滨州低空经济发展的目光。 

早在2002年,“铝都”滨州就已开始布局通用航空产业。当年11月,经省政府批准规划建设滨州大高通用机场,并于2004年5月建成通航。2005年,滨州市与奥地利的钻石飞机公司达成合作协议,成立我国第一家中外合资通用飞机制造企业山东滨奥飞机制造有限公司,其生产的钻石DA-40型飞机,深受市场青睐。

滨州的优势在于拥有以山东航空学院为代表的特色院校,政策、技术、平台、人才等集聚成势。

目前,滨州有3家园区入选山东省航空航天产业园。作为全国首家通用航空产业园,大高航空高新产业园是滨州市属航空专业园区,现已发展为集机场运营、通航制造、通航服务、航空研学于一体的航空特色园区。如今,正在加快打造“一机场、四中心、五基地”的发展格局,园区承载能力持续提标扩面。

2023年,园区联合山东航空学院和滨州市财金集团,共同出资成立大高国际飞校,并建设启用了产教融合基地,“滨州机长”品牌开始叫响。

随着中国商飞北京研发中心、浙江万丰飞机工业、山东航空学院产教融合基地、山东大高国际飞行学校等纷纷入驻,大高航空高新产业园在新能源飞机研发、通用飞机制造、航空教育培训等方面取得突破,助推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产业在滨州高飞远航。

5月13日,协氢(枣庄)氢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小型风冷氢燃料电堆”、山东航景科技有限公司的“航景FWH-3000无人直升机”入选山东省低空领域重点产品名单,枣庄低空经济的队伍再一次壮大。

航景FWH-3000无人直升机,机体内舱空间达4.2米,最大载重1000公斤,可装载两个500公斤货盘,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低空经济产业化是一场需要技术深耕、资本续航与时间沉淀的“持久战”。其破局之道不仅在于拓展多元化应用场景、驱动技术产品迭代,更依赖于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产业生态系统。

值得关注的是,协氢(枣庄)氢能科技有限公司与山东航景科技有限公司,均位于薛城区。目前,薛城区依托扎实的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电池产业基础,聚焦产业集群、科技创新、物流枢纽三个方面,以“主题园区+链主企业”的布局模式,串联基金、基地、产业、人才链条,推进马威电驱动、协氢无人机、金朋达靶机项目建设投产,产业空间新格局加速形成。

今年4月29日,山东枣矿技术学院低空飞行器产业学院迎来首批春季班新生,成为枣庄低空经济产业人才培养迈出的重要一步。

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低空经济企业数量(TOP30)部分城市截图 图片来源:界面智库

龙头城市该怎么做?

那么,山东的龙头城市又该怎么做?

可以说,青岛的行动是迅速的,2024年10月8日,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青岛市促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提到,力争到2026年,低空经济产业生态不断完善,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发展规模迈上新台阶,形成链条完善、产业集聚、区域协调、特色鲜明的青岛市低空经济发展格局,打造立足半岛、辐射全国、面向国际的低空经济示范区,全市低空经济产业规模突破200亿元。

为了达成宏伟的目标,《实施方案》重点推进4个方面、16项任务。其中,在“开放多元场景,加速低空赋能”中提到,“拓展城市空中交通业态,探索联程接驳、低空通勤等新业态。创新低空消费市场业态,发挥文体旅资源优势,培育壮大新型低空消费业态”。

根据《实施方案》,青岛将建设低空航线通道网,探索健全协同、服务机制,依法依规探索划设低空目视飞行通道。通过建设低空新型设施网,完善通用机场、起降枢纽、起降点场及配套保障体系,建设多层次、多场景低空起降设施体系。尤其,青岛将建设低空监管服务网,组织建设市级低空飞行管理服务平台,实现“飞行一张网、申请一窗口、资源一网查”。

随后,11月27日,由青岛地铁集团牵头的青岛市低空经济联盟正式成立。地铁集团同时发挥平台优势,借助金融活水作用,推动10亿元的低空经济产业基金设立,引导更多社会资本为青岛低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推动上下游产业集聚,打造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推进城市低空经济加速发展。

当年12月15日,“青岛低空快线联航”启动并成功实现首飞,标志着青岛正式成为了北方地区首个实现市内摆渡航线的城市,低空经济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图片来源:青岛地铁

近年来,青岛地铁加快低空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及运营,推动建立市级飞行服务管理平台,目前已实现地铁保护和运营部分场景无人机巡查巡检。

而回顾整个2024年,青岛“低空经济”进一步加快布局发展。

2024年8月,由山东风向标智航装备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中大型垂直起降固定翼及多旋翼无人机,搭载哈尔滨工业大学导航仪器研究所高伟教授团队研发的抗干扰—惯性组合导航系统,成功在流亭机场实现首次飞行试验验证,城阳区拉开了打造低空经济产业先导区的序幕;

同年11月,青岛市低空经济联盟成立,联盟是由从事低空经济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和社会团体自愿组织的非营利组织,下设综合规划、航空器制造、应用场景、设施航线、空管智联、商业金融6个专项组,旨在统筹政府、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等多方资源,搭建发展平台,建立协作机制,促进资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推动青岛低空经济创新突破,加速迈入全国第一方阵。

尤其,作为青岛市低空经济投资建设运营国资平台单位,青岛地铁低空经济布局正在全面推开,成立全资子公司青岛地空产融发展有限公司,高效整合轨道交通和低空产业链资源,深度探索低空经济新蓝海,构建集产业培育、金融服务、生态协同于一体的产业金融生态系统。

蓝海已至,起步未晚!在低空经济这场产业变革的马拉松中,山东正以“两核引领、多极突破”的战略布局加速突围。随着《三年行动方案》的落地实施,这座兼具制造业底蕴与创新活力的经济大省,有望在万亿级低空赛道上跑出“山东速度”,为中国低空经济版图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山东城市观察 | 低空经济起势,紧迫感涌向山东!

在低空经济这场产业变革的马拉松中,山东正以“两核引领、多极突破”的战略布局加速突围。

文 | 陈明一

近日,界面智库发布《中国低空经济产业链研究报告(全景篇)》(以下简称报告)。

根据报告,自2010年我国正式提出“低空经济”概念以来,截至2025年3月15日,我国处于在业、存续状态的低空经济企业超8.91万家。

其中,广东省以13319家遥遥领先,江苏、山东分别以6460家、6251家位居第二、三位。广东、江苏、山东组成“黄金三角”,合计占比29.21%。

然而,在“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低空经济企业数量(TOP30)”榜单中,山东仅有济南(1233家)与青岛(1205家)两座城市入围,分别列第十六、十七位。

尤其,青岛企业数量甚至少于GDP相近体量的长沙、合肥、天津。

2024年被称为“低空经济元年”。中国民航局发布数据显示,到2025年,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元,到2035年有望达3.5万亿元。

可以说,当低空经济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和城市竞争的新赛道,山东,以及以济南、青岛为代表的龙头城市,要再加把劲,加速低空经济产业布局、精准施策,推动区域经济“增量进位”。

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低空经济企业数量表部分省市截图 图片来源:界面智库

数据传达的格局之变

事实上,从上述榜单可以看出,虽然有着全省总数规模上的优势,但济青两座城市的表现也透露出,山东的低空经济产业并没有形成明显的“增长极”。

根据报告,从城市集群来看,粤港澳大湾区以深圳、广州为双核,集聚了全国11.27%的低空经济企业,构建了从技术研发到场景应用的完整产业链;

长三角中心区以上海和南京为核心,合肥、苏州、杭州和宁波为支撑,形成多点联动的发展格局,六个城市合计占比8.57%;

成渝双城经济圈作为西部增长极,合计占比5.59%,依托成都的创新能力与重庆的山地特色场景,正在打造独具特色的内陆低空经济示范区。

这三大城市群通过差异化定位,共同推动我国低空经济形成“沿海引领、内陆突破”的空间发展格局,其集聚效应正加速向周边城市扩散,强力带动区域协同发展。

此外,资本作为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其流向与分布深刻影响着低空经济的区域格局与产业演进方向。

根据报告,由于企业融资信息存在选择性披露特征,只有1596家企业(占比1.79%)披露了公开融资记录。

在有融资记录的低空经济企业中,广东以14.85%的占比成为最受投资者青睐的地区,北京(13.66%)和江苏(13.60%)紧随其后,形成明显的“第一梯队”,凸显了投资者对产业链成熟、政策配套完善、应用场景丰富地区的偏好。山东(4.26%)位居“第二梯队”的后半程,低于四川、陕西、上海、浙江,未进入前五名,低空经济领域的发展活力稍欠。

由此,攻坚低空经济产业,山东应“双管齐下”,要强化核心城市引领,支持济南、青岛打造低空经济创新极,聚焦无人机研发、智慧物流等高附加值环节,构建“研发-制造-应用”闭环产业链。

此外,山东要优化区域协同机制,借鉴成渝经验,依托省会都市圈、半岛都市圈,推动济南、青岛与周边城市在低空旅游、应急救援等场景的联动开发,形成差异化竞争格局。更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设立专项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并完善空域管理、基础设施配套,以资本活水激发产业动能,推动山东从“企业数量优势”向“产业生态优势”跃升。

显然,山东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图片来源:摄图网

产业是底气,奋起直追

2024年11月,《山东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三年行动方案》)印发,确认了济南、青岛市两核引领,东营、烟台、潍坊、日照、临沂、滨州等市多点支撑的低空经济发展新格局,“成为全省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和全国创新发展重要策源地”。

作为全国唯一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的省份,发展低空经济,山东有着强劲的产业支撑。

《三年行动方案》也提到,要“发挥枣庄、东营、烟台、威海、临沂、聊城、滨州等市航空材料加工制造优势,加强高性能纤维、高端铝材、功能陶瓷、半导体关键材料技术创新”。

以滨州与枣庄为例,在创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生态之外,两座城市均有扎实的高端制造业基础,同时,均有航空类院校为低空经济产业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

2024年12月28日,滨州钻石DA40飞机生产线重启。这一消息成功吸引了业界对滨州低空经济发展的目光。 

早在2002年,“铝都”滨州就已开始布局通用航空产业。当年11月,经省政府批准规划建设滨州大高通用机场,并于2004年5月建成通航。2005年,滨州市与奥地利的钻石飞机公司达成合作协议,成立我国第一家中外合资通用飞机制造企业山东滨奥飞机制造有限公司,其生产的钻石DA-40型飞机,深受市场青睐。

滨州的优势在于拥有以山东航空学院为代表的特色院校,政策、技术、平台、人才等集聚成势。

目前,滨州有3家园区入选山东省航空航天产业园。作为全国首家通用航空产业园,大高航空高新产业园是滨州市属航空专业园区,现已发展为集机场运营、通航制造、通航服务、航空研学于一体的航空特色园区。如今,正在加快打造“一机场、四中心、五基地”的发展格局,园区承载能力持续提标扩面。

2023年,园区联合山东航空学院和滨州市财金集团,共同出资成立大高国际飞校,并建设启用了产教融合基地,“滨州机长”品牌开始叫响。

随着中国商飞北京研发中心、浙江万丰飞机工业、山东航空学院产教融合基地、山东大高国际飞行学校等纷纷入驻,大高航空高新产业园在新能源飞机研发、通用飞机制造、航空教育培训等方面取得突破,助推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产业在滨州高飞远航。

5月13日,协氢(枣庄)氢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小型风冷氢燃料电堆”、山东航景科技有限公司的“航景FWH-3000无人直升机”入选山东省低空领域重点产品名单,枣庄低空经济的队伍再一次壮大。

航景FWH-3000无人直升机,机体内舱空间达4.2米,最大载重1000公斤,可装载两个500公斤货盘,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低空经济产业化是一场需要技术深耕、资本续航与时间沉淀的“持久战”。其破局之道不仅在于拓展多元化应用场景、驱动技术产品迭代,更依赖于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产业生态系统。

值得关注的是,协氢(枣庄)氢能科技有限公司与山东航景科技有限公司,均位于薛城区。目前,薛城区依托扎实的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电池产业基础,聚焦产业集群、科技创新、物流枢纽三个方面,以“主题园区+链主企业”的布局模式,串联基金、基地、产业、人才链条,推进马威电驱动、协氢无人机、金朋达靶机项目建设投产,产业空间新格局加速形成。

今年4月29日,山东枣矿技术学院低空飞行器产业学院迎来首批春季班新生,成为枣庄低空经济产业人才培养迈出的重要一步。

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低空经济企业数量(TOP30)部分城市截图 图片来源:界面智库

龙头城市该怎么做?

那么,山东的龙头城市又该怎么做?

可以说,青岛的行动是迅速的,2024年10月8日,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青岛市促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提到,力争到2026年,低空经济产业生态不断完善,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发展规模迈上新台阶,形成链条完善、产业集聚、区域协调、特色鲜明的青岛市低空经济发展格局,打造立足半岛、辐射全国、面向国际的低空经济示范区,全市低空经济产业规模突破200亿元。

为了达成宏伟的目标,《实施方案》重点推进4个方面、16项任务。其中,在“开放多元场景,加速低空赋能”中提到,“拓展城市空中交通业态,探索联程接驳、低空通勤等新业态。创新低空消费市场业态,发挥文体旅资源优势,培育壮大新型低空消费业态”。

根据《实施方案》,青岛将建设低空航线通道网,探索健全协同、服务机制,依法依规探索划设低空目视飞行通道。通过建设低空新型设施网,完善通用机场、起降枢纽、起降点场及配套保障体系,建设多层次、多场景低空起降设施体系。尤其,青岛将建设低空监管服务网,组织建设市级低空飞行管理服务平台,实现“飞行一张网、申请一窗口、资源一网查”。

随后,11月27日,由青岛地铁集团牵头的青岛市低空经济联盟正式成立。地铁集团同时发挥平台优势,借助金融活水作用,推动10亿元的低空经济产业基金设立,引导更多社会资本为青岛低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推动上下游产业集聚,打造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推进城市低空经济加速发展。

当年12月15日,“青岛低空快线联航”启动并成功实现首飞,标志着青岛正式成为了北方地区首个实现市内摆渡航线的城市,低空经济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图片来源:青岛地铁

近年来,青岛地铁加快低空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及运营,推动建立市级飞行服务管理平台,目前已实现地铁保护和运营部分场景无人机巡查巡检。

而回顾整个2024年,青岛“低空经济”进一步加快布局发展。

2024年8月,由山东风向标智航装备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中大型垂直起降固定翼及多旋翼无人机,搭载哈尔滨工业大学导航仪器研究所高伟教授团队研发的抗干扰—惯性组合导航系统,成功在流亭机场实现首次飞行试验验证,城阳区拉开了打造低空经济产业先导区的序幕;

同年11月,青岛市低空经济联盟成立,联盟是由从事低空经济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和社会团体自愿组织的非营利组织,下设综合规划、航空器制造、应用场景、设施航线、空管智联、商业金融6个专项组,旨在统筹政府、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等多方资源,搭建发展平台,建立协作机制,促进资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推动青岛低空经济创新突破,加速迈入全国第一方阵。

尤其,作为青岛市低空经济投资建设运营国资平台单位,青岛地铁低空经济布局正在全面推开,成立全资子公司青岛地空产融发展有限公司,高效整合轨道交通和低空产业链资源,深度探索低空经济新蓝海,构建集产业培育、金融服务、生态协同于一体的产业金融生态系统。

蓝海已至,起步未晚!在低空经济这场产业变革的马拉松中,山东正以“两核引领、多极突破”的战略布局加速突围。随着《三年行动方案》的落地实施,这座兼具制造业底蕴与创新活力的经济大省,有望在万亿级低空赛道上跑出“山东速度”,为中国低空经济版图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