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鲁股观察 | 威高血净上市敲钟,威高系再添一子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鲁股观察 | 威高血净上市敲钟,威高系再添一子

按照募资规划,威高血净将投入2.26亿元建设透析器(赣州)生产项目,达产后预计新增2000万支高通量透析器产能。

5月19日,山东威高血液净化制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威高血净”,股票代码:603014.SH)正式登陆上交所主板,发行价26.5元/股,募资10.9亿元。截至5月19日收盘,公司股价报41.41元/股,较发行价26.5元上涨56.26%,总市值达170.36亿元,盘中最高触及49.99元,市值一度突破200亿元。

威高系的“第四

这家成立21年的企业,不仅是山东板块2025年首家A股上市公司,更以“国产血液净化之王”的姿态,将资本市场的聚光灯引向了一个长期被外资主导的隐秘赛道——中国血液净化医疗器械行业。

威高血净的上市,让威高集团的资本版图再度扩张。自2004年威高股份(01066.HK)登陆港股后,威高集团开启资本多元化布局,2015年首次启动骨科业务分拆赴港上市程序,后因市场环境变化终止;最终于2021年6月30日,威高骨科(688161.SH)成功登陆科创板,成为集团首个分拆上市的核心业务板块。2017年,威高集团以8.8亿美元收购美国爱琅医疗器械控股有限公司(Argon Medical Devices),将其纳入国际业务版图。2018年,威高集团收购A股上市公司华东数控部分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此次威高血净的独立上市,意味着威高系“医疗器械帝国”的血液净化板块正式走向台前。招股书显示,陈学利通过威高集团、威高股份(01066.HK)和威海凯德合计控制发行人83.70%的股份,为实际控制人,牢牢掌控着这家企业的绝对话语权。

图片来源:摄图网

掘金“沉默的流行病”

慢性肾脏病被称为“沉默的流行病”,中国患者人数已超1.2亿,其中终末期患者超过300万。然而,目前我国透析治疗率约为20%,远低于欧美国家的90%。这组残酷数据背后,是一个正在快速膨胀的市场:沙利文预测,中国血液净化市场规模将从2023年的550亿元增长至2030年的1200亿元,年复合增速超过12%。

威高血净正是这场产业浪潮的受益者,作为国内少数覆盖血液透析全产业链的企业,威高血净的产品线横跨透析器、管路、透析机、腹膜透析液等核心耗材及设备,在国产厂商中位列第一梯队。

2022——2024 年,威高血净营收从 34.26 亿元增至 36.04 亿元,净利润从 3.15 亿元攀升至 4.49 亿元。尽管增速看似平缓,但拆解其业务结构,可见深层变革,传统强项血液透析器和血液透析管路贡献超50%收入,而技术壁垒更高的血液透析机业务通过合资公司威高日机装实现放量,近三年复合增长率达18%。更值得注意的是腹膜透析液板块,虽然目前仅占营收6.77%,但市场前景广阔,威高血净通过与泰尔茂合资设立的威高泰尔茂卡位这一赛道。

目前国内血液透析机市场绝大部分份额被费森尤斯、贝朗等外企占据,威高日机装通过技术引进实现国产化,2024年销量突破8000台,在国产厂商中市占率第一。这种“设备+耗材”的协同模式,为其构建了差异化壁垒。

带量采购下的生存法则

行业的爆发性增长并非没有隐忧。自2022年河南等省份启动血液透析器集采以来,价格压力持续传导。招股书披露,2024年7——12月,公司血液透析器、管路平均出厂价同比下跌16%和11%,但销量增长23%和21%,以量换价策略勉强稳住阵脚。更严峻的考验来自利润端——根据招股书模拟测算,带量采购全面实施后,2023年综合毛利率下降4.0%,净利润下滑24.9%。

威高血净预计,在悲观情形下,即带量采购政策使得血液透析器和血液透析管路平均出厂价下降18%和12%,且销售数量均仅增长15%,则血液透析器产品收入将下降5.34%,毛利将下降14.82%;血液透析管路产品收入将上升1.12%,毛利将下降38.01%。

这种挤压效应在财务数据中已现端倪,2024年威高血净综合毛利率为54.2%,较2021年下降5.6个百分点。对此,公司试图通过出海寻找新增长极:近三年境外主营业务收入从0.64亿元增至1.95亿元,占总营收比例从1.87%提升至5.41%,东南亚市场成为主要来源。但与国际巨头相比,威高的海外渠道建设和品牌认知度仍显薄弱,2024年境外毛利率仅41%,低于国内业务16个百分点。

截至2024年末,威高血净境内拥有专利257项,其中发明专利35项,聚醚砜中空纤维透析膜技术达到国际主流产品水平。公司研发费用率维持在4.5%左右,通过与日机装合资引入透析机技术,公司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自主创新的短板。不过,这种依赖合资企业的模式暗藏风险,招股书提示,若威高日机装终止合作,血液透析机业务可能面临断供危机。

按照募资规划,威高血净将投入2.26亿元建设透析器(赣州)生产项目,达产后预计新增2000万支高通量透析器产能。若该项目顺利落地,公司有望在高端产品市场与外企正面交锋。

登陆资本市场后,威高血净获得了新的融资渠道,但也面临更严苛的审视。当行业从“国产替代”迈向“技术引领”,威高血净的合资模式能否持续为其输血?在医保控费大趋势下,如何避免沦为“低毛利制造工厂”?这些问题,或许比上市本身更能决定这家企业的未来。

在老龄化加速的中国,血液净化产业的黄金时代才刚刚开始。威高血净的资本故事,或许正是这个万亿赛道角逐的序幕。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鲁股观察 | 威高血净上市敲钟,威高系再添一子

按照募资规划,威高血净将投入2.26亿元建设透析器(赣州)生产项目,达产后预计新增2000万支高通量透析器产能。

5月19日,山东威高血液净化制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威高血净”,股票代码:603014.SH)正式登陆上交所主板,发行价26.5元/股,募资10.9亿元。截至5月19日收盘,公司股价报41.41元/股,较发行价26.5元上涨56.26%,总市值达170.36亿元,盘中最高触及49.99元,市值一度突破200亿元。

威高系的“第四

这家成立21年的企业,不仅是山东板块2025年首家A股上市公司,更以“国产血液净化之王”的姿态,将资本市场的聚光灯引向了一个长期被外资主导的隐秘赛道——中国血液净化医疗器械行业。

威高血净的上市,让威高集团的资本版图再度扩张。自2004年威高股份(01066.HK)登陆港股后,威高集团开启资本多元化布局,2015年首次启动骨科业务分拆赴港上市程序,后因市场环境变化终止;最终于2021年6月30日,威高骨科(688161.SH)成功登陆科创板,成为集团首个分拆上市的核心业务板块。2017年,威高集团以8.8亿美元收购美国爱琅医疗器械控股有限公司(Argon Medical Devices),将其纳入国际业务版图。2018年,威高集团收购A股上市公司华东数控部分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此次威高血净的独立上市,意味着威高系“医疗器械帝国”的血液净化板块正式走向台前。招股书显示,陈学利通过威高集团、威高股份(01066.HK)和威海凯德合计控制发行人83.70%的股份,为实际控制人,牢牢掌控着这家企业的绝对话语权。

图片来源:摄图网

掘金“沉默的流行病”

慢性肾脏病被称为“沉默的流行病”,中国患者人数已超1.2亿,其中终末期患者超过300万。然而,目前我国透析治疗率约为20%,远低于欧美国家的90%。这组残酷数据背后,是一个正在快速膨胀的市场:沙利文预测,中国血液净化市场规模将从2023年的550亿元增长至2030年的1200亿元,年复合增速超过12%。

威高血净正是这场产业浪潮的受益者,作为国内少数覆盖血液透析全产业链的企业,威高血净的产品线横跨透析器、管路、透析机、腹膜透析液等核心耗材及设备,在国产厂商中位列第一梯队。

2022——2024 年,威高血净营收从 34.26 亿元增至 36.04 亿元,净利润从 3.15 亿元攀升至 4.49 亿元。尽管增速看似平缓,但拆解其业务结构,可见深层变革,传统强项血液透析器和血液透析管路贡献超50%收入,而技术壁垒更高的血液透析机业务通过合资公司威高日机装实现放量,近三年复合增长率达18%。更值得注意的是腹膜透析液板块,虽然目前仅占营收6.77%,但市场前景广阔,威高血净通过与泰尔茂合资设立的威高泰尔茂卡位这一赛道。

目前国内血液透析机市场绝大部分份额被费森尤斯、贝朗等外企占据,威高日机装通过技术引进实现国产化,2024年销量突破8000台,在国产厂商中市占率第一。这种“设备+耗材”的协同模式,为其构建了差异化壁垒。

带量采购下的生存法则

行业的爆发性增长并非没有隐忧。自2022年河南等省份启动血液透析器集采以来,价格压力持续传导。招股书披露,2024年7——12月,公司血液透析器、管路平均出厂价同比下跌16%和11%,但销量增长23%和21%,以量换价策略勉强稳住阵脚。更严峻的考验来自利润端——根据招股书模拟测算,带量采购全面实施后,2023年综合毛利率下降4.0%,净利润下滑24.9%。

威高血净预计,在悲观情形下,即带量采购政策使得血液透析器和血液透析管路平均出厂价下降18%和12%,且销售数量均仅增长15%,则血液透析器产品收入将下降5.34%,毛利将下降14.82%;血液透析管路产品收入将上升1.12%,毛利将下降38.01%。

这种挤压效应在财务数据中已现端倪,2024年威高血净综合毛利率为54.2%,较2021年下降5.6个百分点。对此,公司试图通过出海寻找新增长极:近三年境外主营业务收入从0.64亿元增至1.95亿元,占总营收比例从1.87%提升至5.41%,东南亚市场成为主要来源。但与国际巨头相比,威高的海外渠道建设和品牌认知度仍显薄弱,2024年境外毛利率仅41%,低于国内业务16个百分点。

截至2024年末,威高血净境内拥有专利257项,其中发明专利35项,聚醚砜中空纤维透析膜技术达到国际主流产品水平。公司研发费用率维持在4.5%左右,通过与日机装合资引入透析机技术,公司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自主创新的短板。不过,这种依赖合资企业的模式暗藏风险,招股书提示,若威高日机装终止合作,血液透析机业务可能面临断供危机。

按照募资规划,威高血净将投入2.26亿元建设透析器(赣州)生产项目,达产后预计新增2000万支高通量透析器产能。若该项目顺利落地,公司有望在高端产品市场与外企正面交锋。

登陆资本市场后,威高血净获得了新的融资渠道,但也面临更严苛的审视。当行业从“国产替代”迈向“技术引领”,威高血净的合资模式能否持续为其输血?在医保控费大趋势下,如何避免沦为“低毛利制造工厂”?这些问题,或许比上市本身更能决定这家企业的未来。

在老龄化加速的中国,血液净化产业的黄金时代才刚刚开始。威高血净的资本故事,或许正是这个万亿赛道角逐的序幕。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