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王芊
第34届哈尔滨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哈洽会),拥有113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哈肉联”再次参展,携速冻红肠系列及休闲零食产品在展会上亮相,展现哈尔滨红肠的非遗技艺和本土特色美食。
哈肉联销售管理部经理薛志远表示,将红肠文化与城市旅游深度融合,让全国人民都能了解到哈尔滨的特色美食。
界面黑龙江:哈肉联在哈尔滨是一个百年老字号企业,请您介绍一下哈肉联的发展历程?
薛志远:我们公司前身是哈尔滨肉类联合加工厂,始建于1913年。由英国商人马前氏在哈市道外区(那时候叫傅家甸),投资创办原名“滨江物产英国进出口有限公司”,主要经营畜禽屠宰及肉类加工。为了满足当时哈尔滨大量欧洲侨民的饮食需要,滨江物产开始生产欧式肉灌制品。那时,我们生产出了第一根红肠,至今为止一直没有间断红肠的制作。2007年,哈肉联的红肠制作技艺被列为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界面黑龙江:哈肉联红肠相较于其他品牌红肠有哪些特色优势?
薛志远:我们红肠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已传承了四代,据哈尔滨市志记载,第一代创始人是爱金宾斯,俄籍德国的大技师,推出一款熏制的、以牛肉和猪肉为主原料的一种肠类产品,当地人看它是呈枣红色,所以叫红肠。经过了110多年,到现在为止总共是传承了四代。在我们的老式熏炉的制作熏制过程当中,它的火苗的高度、风向等等都会影响最终产品的这个口味和颜色的效果。这些很难用文字解释出来,都是老师傅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所以我们被评为第一代的中华老字号。
界面黑龙江:哈肉联在哈尔滨红肠的传承发展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薛志远:改革开放以后,红肠作为哈尔滨的特色食品,出现很多乱象,老百姓说我买不到真正的正经的红肠。假货红肠充斥市场,市政府领导来到我们厂进行考察的时候,我们的厂领导就向市政府的领导提出哈尔滨红肠既然是哈尔滨的一个名片,不能让更多的假货去影响这张名片,影响哈尔滨红肠的脸面和传承,所以市政府领导要求市场监督局和市技术监督局等几个相关部门共同形成了哈尔滨红肠产业协会,我们是01-001会员,我们将我们的技术和相关参数拿出来,共同起草了哈尔滨红肠的行业标准,这个标准也是在现在一直在沿用。

界面黑龙江: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壮大,在产品上是怎样推陈出新的?
薛志远:为适应现代消费需求,企业推出速冻红肠系列及休闲零食产品,这些产品也在本次展会中亮相,为了让我们的产品可以更好的适应全国商超的需求,速冻类产品在工厂加工好以后进行急冻,保持产品的风味,食用的时候只需要简单的两步把它化开,就可以尝到最新鲜的热的红肠。零售类产品,如手指肠、小甜肠符合全国各地的儿童、年轻人群体和女士的饮食口味习惯,非常受年轻消费者的欢迎。还有一款偏渠道型的产品,这款产品叫做炭烤肉枣,制做成只有20克的大小,适合加班或者外出出行时临时果腹。
界面黑龙江:那么,本次来到哈洽会参展,哈肉联计划实现什么样的目标?
薛志远:山姆、胖东来各个省份的知名企业,都对我们的新产品非常认可。一直在沟通谈判,我们这个产品进入山姆以后,仅在部分店面上架,短短的两个星期就冲击到了食品榜的第二名。此次哈洽会也是想对接全省乃至全国的商超系统,将企业全新的产品推广出去。
而且现在很多外地人来到哈尔滨都会买点红肠品尝一下,所以说红肠也逐渐成为了哈尔滨特色的文化产品,我们也希望哈肉联的产品能够跨越山海,迈向全国。另外,想对接一些文旅创意的相关公司,建立我们独特的IP,不仅要把我们品牌打造成一个哈尔滨地方特色的知名品牌,更要打造成一个文化旅游综合的品牌。
一根红肠不仅是哈肉联品牌的缩影,更是哈尔滨历史文化变迁的缩影。此次哈洽会上,哈肉联不仅展现了跨越世纪的匠心传承,更让大众看到百年老字号在新时代的创新活力。从建立全国首个红肠行业标准到打造文旅IP,哈肉联以“一根红肠连接世界”为使命,深耕“美食+文旅”融合发展模式,让承载城市记忆的烟火美味香飘更远。
来源:推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