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单烁
在中国消费市场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跃升”的转型期,青岛正以“首发经济”为突破口,探索城市消费能级跃升的新路径。
2024年,青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6584.5亿元,稳居北方消费第二城,这一成绩背后,80余家品牌首店的密集落地、京东MALL等超级商业载体的创新实践、以及《唐朝诡事录》国潮剧场的沉浸式突破,共同勾勒出青岛在首发经济赛道上的战略布局。
从“首店经济”到“四首经济”再到“首发经济”的进阶之路,青岛的突围,不仅折射出消费升级的深层需求,更彰显出这座城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雄心。

政策赋能与市场共振的双重驱动
国家战略导向是青岛发展首发经济的“强心剂”。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将首发经济列为重点任务,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共同构成新消费矩阵。
地方层面,从广州“最高300万元”到南京“最高100万元”,肉眼可见,全国各大城市均在相继出台首店引进奖励政策。而在这样的趋势下,青岛更通过两批次奖励发放,向17家零售餐饮首店及5家引进主体兑现485万元财政支持,以真金白银激发市场活力。
企业创新实践印证首发经济的战略价值。京东MALL作为山东首店,以4万平方米空间聚合全球200余个知名品牌,突破传统家电卖场模式,打造“场景化体验中心”;
青岛万象城引入的麻六记、始祖鸟贝塔店等首店,开业即引发排队热潮,更印证市场对新鲜消费场景的强烈需求。
与此同时,区域辐射优势正在进一步构筑起青岛“首发经济”的独特竞争力——
青岛作为山东半岛城市群核心,其首店布局可同时覆盖省内3400万人口及日韩经贸圈。这种“双循环”区位特征,使青岛成为了品牌开拓北方市场的战略跳板;寇莎精品百货、句象书店等首店落地,不仅服务本地客群,更吸引潍坊、烟台等周边城市消费者专程到访,形成消费外溢效应。

文旅融合与科技赋能的创新实践
工业遗产的转型,正在进一步为青岛的首发经济树立文化消费新标杆。
其中,青岛啤酒博物馆的迭代路径就具有特别的行业启示性:2022年推出《觉醒的酿造师》实景穿越剧游,10位真人NPC的沉浸式互动打破传统参观模式;2023年打造的《金色奇妙夜》光影秀,通过5大场景、18个精灵角色重构夜间消费体验;2024年上线的《酒神的奇幻漂流》光影剧场,以数字技术再现千年啤酒文明。
这种“文化解码+科技赋能”的持续创新,使单一工业遗址蜕变为文旅消费综合体,与北京西单大悦城全年近20场潮玩首展活动的运营逻辑形成战略互补。
商业空间的价值重构也正在青岛悄然发生:
台东步行街引入的《唐朝诡事录・西行》国潮沉浸剧场,作为山东首店,通过实景互动演绎、动态全感模拟技术,将商业空间转化为文化体验场域,验证着IP赋能商业空间的可行性;
而该项目中在沉浸式剧场中增设汉服变装、国风市集等衍生消费,更进一步形成了“内容+体验+消费”的完整链条。
重要的是,数字技术也在为青岛“首发经济”重塑消费场景——
京东MALL通过线下实体与虚拟货架联动,可售商品突破20万种,AI智能服务的引入实现“千人千面”的消费推荐了,这种“空间数字化”改造,与上海“全球新品首发地”生态体系建设形成技术共振,标志着实体商业进入“数字孪生”时代;
而青岛啤酒博物馆推出的1903时光影舍项目,也同样通过专业化妆、摄影摄像服务,将文化体验转化为情感消费,实现从“观光”到“沉浸”的消费升级。
生态构建与区域协同的未来图景
可以看到,核心商圈的首店集群效应,正在青岛逐步显现:
浮山湾商圈的海信广场、万象城,台东步行街的恒泰广场,金家岭商圈的深蓝中心,构成青岛首发经济的“黄金三角”;海信广场引入的拉夫劳伦旗舰店、万象城落地的黄油与面包等首店,不仅带来消费增量,更倒逼周边品牌升级调改。
这种集聚效应可对标上海静安“首店经济示范区”,但青岛更注重商旅文融合,正如中山路历史城区通过引入裕莲茶楼等首店,青岛正在以更具智慧、更具方法的“首发经济”实现商业更新与城市文脉保护的双赢。
当京东MALL的电竞区成为年轻人社交新地标,当台东步行街的国潮剧场吸引游客穿越盛唐,青岛正在书写首发经济的城市范本。这不仅是消费场景的更新迭代,更是城市竞争力的系统重构——
通过“首店密度”提升商业能级,借助“首展频度”增强文化辐射,依托“首发速度”重塑产业生态。在国家扩大内需战略背景下,青岛以政策创新为引领,以市场活力为支撑,以区域协同为突破,正探索一条“北方消费枢纽”的特色发展路径。
而未来,随着更多首店落地、首展举办、首秀登场,“青岛模式”也有望成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鲜活注脚,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