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36氪分享的蜜芽CEO刘楠(也是奇葩说第四季的新晋奇葩)的一篇演讲,讲的是消费降级的故事,读后挺受启发,把干货要点摘录一下,顺便和大家分享点自己的感受,希望朋友们留言(订阅号:洪言微语)交流。
什么是消费降级?
关于消费降级,刘楠的界定是:
“消费降级不是消费升级的对立面,不是说有一方人在消费降级,另外一部分人在消费升级。而是消费升级,升到最后就是降级,因为我们对价格有更高的要求。一开始东西少,你做的品质好一些、故事讲得好一些,全面性好一点,服务好一点就可以卖出比较好的价格。所有的东西成熟之后,最终为商品买单的消费者,他们成熟了,为溢价买单会越来越少。所以消费降级是消费升级的延展,而不是对立面。消费升级发展到最后,实际是降级,降级的不是品质而是价格的合理性。”
可见,所谓的消费降级,是指消费者不愿意再为所谓的商品品质和品牌支付高溢价,言外之意,我知道你商品品质好,但我也不是钱多人傻,你商家不能收我智商税。在另外一些人看来,消费降级就是时尚品变为消费品,大概是同一个意思。
关于原因,刘楠讲到了人民币贬值,也讲到了高房价对一二线城市年轻人消费能力的压制,在我看来,可能还有85后和90后在主流电商消费群体中的崛起,或者说所占比重的提升。关于90后的特征,我在《把金融产品卖给90后》一文中提到“ 受益于互联网的开放和国际交流的增多,他们也不再觉得外国的月亮比较圆”,基于类似的理由,新一代的消费者更加自信,不再需要品牌本身来证明自己消费水平的提升。
其实,这个趋势可能一直在进行着,就像LV的LOGO原来是越大越好卖,之后可能是越小越好卖。到最后,很多人开始喜欢类似网易严选的产品,大厂品质,但品牌溢价为零,因而有了较低的售价。这便是正在发生着的消费降级,消费者开始看重在保证商品品质基础上的性价比。与此同时,很多国际奢侈品牌的盈利水平都在下降。
如何应对消费降级?
关于如何应对消费降级,刘楠分享了四个打法:
一是塑造内行形象。内在的逻辑是,你之所以买得这么贵,是因为你不够了解。而当你足够了解,便能做到只买对的,不买贵的。所以,当商家成功塑造了内行形象,消费者便会认为,在这里买东西,就能买到那个对的。
二是打造动机。内在的逻辑是,若你的商品没有那么上档次,便要帮助用户找个台阶,让用户用你的产品也倍有面子。比如说,你家手机定位于年轻人的手机,用户便可以以年轻人自居,少了因价格过低带来的定位上的尴尬。
三是个体到群体画像。内在的逻辑是,通过用户画像来界定你的用户群,比说说你家产品成功人士都在用,用户用了你的产品,便也成了成功人士。
四是转移消费。刘楠的原话是“我不买贵的,是因为我有更好的”。但说实话,没有太明白这句话的意思,期待大家答疑解惑。
几点想法
坦白讲,消费升级的大趋势是毋庸置疑的,而在特定情境下的消费降级肯定也是存在的,甚至会成为一种新的趋势。而至于应对消费降级的四点打法,感觉还是偏重于“术”的层面,没有上升到“道”的层次,很有些隔靴搔痒的感觉,不够酣畅淋漓。
比如说内行形象,其实很难是刻意塑造出来的,更多地只是做了很多专业的事情之后的自然而然的结果。若没有用心去做专业的事,而把重心放在了专业形象的塑造上,很可能便会走火入魔。
比如说打造动机和用户画像,若没有诚信诚意做支撑,便容易陷入自嗨之中。比如说,厂商说自己的产品,精英人士都在用。如果用户发现身边的“精英朋友”没人在用,产品的这个宣传本身便有典型自嗨,要么没有效果,要么是反效果。
那应对消费降级,真正应该做些什么呢?在我看来,应该是坚持做正确的事情,比如确保品质、不收智商税(即获取适当的利润)、好的购物体验,坚持做下去,积累用户口碑。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信赖的,只是同为消费者的口碑,传统的广告轰炸和洗脑恐怕不行了。
这其实就要求大家回归初心,回归一种慢而美的平常心,不求多快,要有质量地往前走,走着走着,用户就跟过来了。还是那句话,这是批聪明而自信的用户,唯有用心对待,方有效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