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喜欢你》、《拆弹专家》等四部五一档国产新片在微博上发布“联合声明”,这样的做法一方面是因为《速度与激情8》(以下简称《速8》)已经重新夺回影市单日票房冠军,并且一举打破《速度与激情7》创下的内地进口片票房纪录。另一方面也被看做是对于广电总局局长张宏森于当天凌晨在朋友圈长文为四部国产片逐一点赞的回应。
今年的五一档和以往稍有不同,不同之处在于四部国产新片豆瓣均分达到了7分以上,被观众称赞为今年国产电影质量最高的一周,而四部新片主打类型各不相同,受众分化,类型互补,也被认为是国产电影近期“最理性”的一个小档期。
但有一点却是极其的类似,五一档票房冠军有极大的可能落入到《速8》手中,虽然口碑获赞,质量回暖,但国产片仍然不敌上映许久的进口片,背后或许也会引发不少人对于国产电影与好莱坞工业体系差距的反思。
国产四片多方获赞,质量比拼各取所需?
从去年暑期档开始,国产电影在档期内豆瓣均分均在6分上下徘徊,尤其是去年贺岁档开始,国产电影的低迷质量一度成为了影市最大的焦点。即便是有质量惊艳的作品,也十分稀少。例如去年贺岁档,在整体质量被诟病的情况下,《罗曼蒂克消亡史》成为了为数不多被影迷称赞的国产电影,但是在电影票房上即便明星云集也难逃被挤压的命运。
而今年五一档,四部新片豆瓣均分达到了7.3分。《拆弹专家》主打动作和场面;《记忆大师》主打悬疑和烧脑;《喜欢你》主打都市爱情;《春娇救志明》则是带有一定的文艺气息。就这决定了四部电影在类型上互不“侵犯”,受众群体也没有太多的叠加。
对于国产影片来说,凭借一两部影片来对打《速8》优势不足,但是像五一档这样,口碑集体提升则被看做是对抗《速8》最好的时机。无论是官方还是业内人士、普通影迷,纷纷为五一档国产片点赞。
尤其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电影局局长张宏森在朋友圈的长文更是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张宏森仔细点评了每一部电影,并称:“它们全部指向了当代生活,努力在梳理人心纷乱,努力在寻找生活定力”。而国产新片的质量有目共睹,让这样的“喊话”更显得十分温馨和贴切。国产片质量的提升和多方称赞,虽然无法改变票房大势,但是却改变了国产电影从去年下半年延续至今的糟糕印象,也让观众重新相信了“未来”。
四部国产片电影每一部都有可以充分吸引观众的“卖点”。《喜欢你》在上映前,连续入围两个电影节,又因为此前阿里影业出品,由陈可辛搭档监制,周冬雨任主演的《七月与安生》在金马奖和金像奖中都被视为最大热门之一,风格类型的相似让《喜欢你》看上去更像是《七月与安生》的升级版。再加上金城武的加入,补足了此类小妞电影在男性角色上的羸弱通病。
《拆弹专家》则在香港首映时,上座率力压《速8》夺冠。在内地开画后也成为了国产片中票房最高的一部,刘德华作为华语电影最突出的“劳模”之一,自然是影片吸引观众最大的法宝。《记忆大师》则迎回了久违的黄渤,再加上段奕宏等戏骨的加盟,在主演阵容上就具有十足的竞争力。又因为加入了科幻元素,让这部电影在类型上更加丰富。《春娇救志明》则是这一经典系列的再续,保持“原有竞争力”让其本身就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
因为影市在第一季度鲜有优秀的国产新片出现,所以对于一些影视巨头来说,也需要找到重回市场的突破口。所以此次五一档,光线、阿里、博纳、万达等巨头集体亮相,对于国产片争夺市场份额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从4月28日国产新片市场排片比全部领先于《速8》来看,背后出品方为其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从表面来看国产片其实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但是在票房成绩上被《速8》压制,问题又出在哪里?
《速8》重燃斗志,
进口片为何总能夺回票房?
《速8》在上映首日一举打破内地单日票房纪录,开启了内地票房“飙车”。在五一档出现之前,《速8》凭借着超强的吸引力在内地疯狂“吸金”。但是随着五一档的临近和《速8》本身进入票房积累的平缓期,其单日票房也出现了较大的滑坡。
4月27日,《喜欢你》提前开画“抢滩”五一档,与之相对应的是《速8》单日票房首次跌破3000万。在五一档的预测当中,因为国产片质量明显提升,所以绝大多数业内人士都认为《速8》不会给国产片造成太大的威胁,也不会出现清明档那样,最终由《金刚:骷髅岛》反超的局面。
4月28日,国产新片亮相完毕,《速8》市场拍片占比低于四部国产新片,排名第五位。单日票房依旧低于3000万,仅比《喜欢你》稍好,排名第四位。就当所有人认为国产电影迎来了档期夺冠最好的时机时,《速8》突然在4月29日开启了反超模式。不仅在单日票房上紧跟《拆弹专家》重回5000万体量级,排名第二,在上座率上也力压所有国产新片,排名榜首。4月30日,《速8》已经能够凭借超高的上座率重夺影市票房冠军。
至此,《速8》也仅仅丢掉了一天单日票房冠军,清明档《金刚:骷髅岛》反超的局面再次出现。但和后者不同之处在于,即便《速8》开始反超,其市场排片占比也并不有利,连续三天《速8》的市场排片占比仅为市场第三位。
进口片审美疲劳;《速8》票房进入平缓疲劳期;排片不占优;竞争对手口碑颇佳,那么《速8》能够反超究竟依靠的是什么?
其实仔细分析,发现国产新片并非没有弱点。四部国产新片虽然类型各不相同,也有《拆弹专家》和《一记忆大师》这样带有明显重工业属性的影片,但是论影片娱乐性似乎没有一部影片可以单抗《速8》。反观《速8》是档期内唯一一部主流的3D爆米花电影,且在质量上已经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无论是《速8》作为3D爆米花对于院线排片的重要性,还是由于国产片长期质量低迷在三四线城市的吸引力出现下滑,《速8》并非完全没有优势。五一档作为难得的小长假,《速8》自然是无法被忽视的一部娱乐大片。
所以这或许就是为什么排片占比不占优,《速8》仍然可以反超的原因。而从此前国产片本身质量不佳,让已经出现下滑趋势的进口片“渔翁得利”,再到口碑提升,但仍能让娱乐属性更强的进口片重回榜首。国产片或许在此时,才认识到了与好莱坞工业体系的差距。
虽然质量提升可以让观众回暖,但是缺乏足够的爆点依然难以抵挡爆米花电影的强力冲击。反观国产片带回的人流,则可能给《速8》做了“无缝”嫁衣。
或许国产片的“联合声明”,正是内地影市的一次痛苦“反思”。
港片基因成支柱,内地导演才是“青黄不接”?
在这个档期内,国产电影的回暖让诸多影迷感到欣慰,国产电影似乎并不是单纯靠卡司和IP换取流量的那个阶段。但是也有不少影迷认识到,四部华语电影,其导演均来自港台地区。这不得不让人反思,曾经在内地盛传的“港片已死”究竟是否依然正确。
第53届金马奖,几大热门奖项几乎被内地电影所包揽,台湾电影所面临的问题在香港同样十分明显。稍早之前的金像奖,电影人才的青黄不接,选片范围的进一步缩小都是最有利的证明。
此前几年,香港导演“北上”计划也的确不成功,无论是影片票房还是口碑都难以令人满意。但是从去年开始,无论是暑期档还是国庆档、贺岁档,带有明显“港片”基因的华语电影显然成为了内地影市的“支柱”。今年春节档,《西游:伏妖篇》和唐季礼与成龙携手的《功夫瑜伽》都是明显的“港片”,这并非只是人员配置。从影片风格上来说,显然也是港片最擅长把控的题材类型。
而这两部影片票房相加超过了30亿,几乎占据了截止到目前为止国产电影的“半壁江山”。其实“港片已死”死指的的是本土市场,即便曾经在内地适用,但从近两年港片导演在内地的顺风顺水也可以看出,有了明显的改观。
在今年五一档,四部影片有三部出自香港导演之手。《春娇救志明》是最“纯粹”的港片风格,影片的“小资文青”情调也是这个系列影片能够一直保持持久生命力的重要原因。而这部影片从导演到主演,都是清一色的香港人。
《拆弹专家》符合如今合拍片的大势,导演来自香港,主演阵容实行“港男内女”的模式。而且从影片风格上来说,影片所主打的是香港黄金年代的警匪片,只是在情感内核上融入了内地的主旋律。
从徐克执导《智取威虎山3D》再到去年国庆档出现的《湄公河行动》以及清明档上映的《非凡任务》,港片为基础班底加上内地主旋律成为了此类影片最大的特点,事实也证明了这类影片的成功。此前定档的“小鲜肉版”《建军大业》,也交给了香港导演执导。
而内地,除了马不停蹄赶拍新片的张艺谋、冯小刚等老一辈电影人外,新导演能在影市证明自己的并不多。爱情片遭遇创作瓶颈,喜剧片过于泛滥,不仅让内地电影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先天劣势,在海外电影节上也是连续无缘。
跨界明星担当导演虽然已经过了热潮,但是仍然层出不穷,而科班出身的优秀年轻导演却寥寥无几。其实真正出现电影人才断层的或许是内地,只是因为庞大的电影市场本能性的规避了这一问题。
而且不光是导演,即便是演员,能够在票房号召力和口碑上保持相对平衡的也并不多。更不用说,业内人士一直担忧的专业性电影工种人才的缺失。
如今,进口片“花式吊打”华语电影,即便如此,华语电影所依靠的还是港台电影留下的类型片“家底”。虽然口碑提升让观众回暖,也出现了主旋律类型片和科幻题材的融入,但是华语电影想要在与进口片的对抗中保持更充足的竞争力,或许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更长远的进步。
(本文为娱乐独角兽原创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