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充电宝正在走红 但是想想未来——我们将如何充电?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充电宝正在走红 但是想想未来——我们将如何充电?

共享充电宝的走红为这个问题的思考开了一个头。

共享充电宝突然在创投圈走红,而且开启融资大战。但这是一个风口吗?会是一阵流行之后即过气,还是一个如共享单车这样的撬动基础需求的大生意?

人们的看法并不一致。即便是对于最基础的问题,用户是否真正存在共享充电的需求,也难以有说服力的定论,参与其中的创业者表示这是关涉安全感的刚需,而不看好的人则认为这是可笑的伪需求。

同时,正在做共享充电宝的几家也在探索不同的方向,大机柜、小机柜,以及尚在概念阶段的桌面型——他们各有各的说法和对未来的判断。

创业者们在探索解决方案,投资者们在押注。

我们正处于对这个问题探索的最早期阶段,前景混沌模糊。

这些争论的背后是,什么样的充电解决方案是最有效率的?以及未来的充电接口该是什么样的布局形态?

这个问题的答案决定了我们是否需要共享充电宝,以及它应该是怎么样的形态。

往大一点说,共享充电宝只是整个充电终端的一部分。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更多移动智能设备需要布局充电接口或充电解决方案,而推动充电接口布局网络演化。另一方面,科技很可能会介入改造我们的充电的交互方式,未来我们会不会不再需要充电接口了,那个时候,充电会是怎么样的存在?

对,这是一门卖电的生意

关于共享充电宝核心的争论点在于,租借充电宝的需求到底是不是存在?

可以肯定的是,应急需求是存在的,但我们更关心的是,这是一种可以日常依赖的方式吗?自带充电宝和租借哪种更有效率?

日常依赖很难说,就和雨伞一样——虽然每个人都有,没有人会愿意天天出门带伞,但你总会遇到下雨的时候。

另一个可以类比的案例是超市的购物袋。用户并不总是计划好去超市,而往往是直到结账时才会想起并没有购物袋,而这个时候的替代方案就是购买超市的袋子迅速解决问题。

人们愿意为零散小额而且即时解决问题的服务付费,而不是事先准备投资一项固定资产。况且,自有资产也不能总是在需要的时候方便的出现。

事实上,共享单车的生意也有这个属性,很多人不愿提前买一辆自己的单车,即使有,也不会总是携带它,需要的时候花一块钱就可以解决问题。

无论如何,人们总会想更省事方便,安心,那么这里是存在痛点的。

在城市外出不需要带水,也不需要非得找到水龙头。当你需要水,你可能会找个餐厅,也可能会找个便利店买瓶矿泉水。

如果有一个我们不需要为外出没电担心的解决方案,是可以提高效率的。而且未来可能发生的是,人们偶尔应急的外出充电需求会逐渐变成日常需求。

所以与其把共享充电宝嵌套在共享经济的框架下,不如说这是一门卖电的生意——我是说,并没有必要把一个简单的卖矿泉水的生意说成是共享矿泉水。

所以这门生意的本质在于,如何让消费者更方便的买到电,以及提供者可以卖出更多的电。

更简单一点说,电能量“矿泉水”该怎么卖?

作为电能的提供者,提供怎么样的连接接口?接口放到哪儿如何布局?如何有效率地触及用户?

现有的充电宝有三种解决方式,大机柜、小机柜和桌面式。如果类比现有的零售系统,大机柜和小机柜类似于规模不同的超市或者便利店,而桌面式则像餐厅。

三种方式有不同的场景,我们的基础设施已经提供的是插座接口,只是手机无法直接连接,只需要做一些接口转换,就成为现在的桌面型解决方案。这种方案的弊端是无法覆盖到移动场景。

移动场景下,只能考虑租借充电宝的机柜模式。

但是,和买一瓶水不太一样的是,租借充电宝不仅涉及到“租”的环节,还要涉及“还”的环节,因而布点密度要大。如果密度不够大,租借麻烦的话,用户可能还是会尽可能的提前准备自己的充电宝,而只把租借作为一种应急解决方案。

实际上,除了这几种解决方案,我们还可以想象一些模式。

比如充电宝O2O,即不布局密度太高的点,而是可以呼叫充电宝外卖。还比如可以是Uber模式,基于GPS定位,用户可以发出“周边谁可以给我送充电宝”的请求,来释放闲置的充电宝资源。实际上,品胜急呗和支付宝的到位,也在探索类似的服务。

一个卖电的生意会有什么样的想象力?

如果租借充电宝的需求是存在的,商业模式也是提高效率的,那么一定是有盈利空间的。

不过,这是一门怎么样的生意,具有垄断性吗?或者说它的规模效应可以达到什么级别?

目前的盈利模式有几种,最简单的是向用户收租金,直接卖连接线;还有的是对用户免费,但是卖广告。

对于桌面型,用户可能不会太在乎买哪家的电,这是一个即时需求、用完即走的服务,甚至都不需要注册。很可能在后期缺乏防御性。

线上商家在最初可能是有动力主动为用户提供服务的,当具有差异化的充电服务时,对于线下商家也是一种天然的广告,可以为门店引流和增加人气。

但是后期如果玩家增多,充电接口很可能成为一种标配,这时引流效应就会减弱,渠道开始占据更多话语权,桌面型可能就需要为渠道付费,或者卖技术和设备给商家。

相比之下,机柜型的防御度更高一些。因为机柜型需要形成网络,具有网络规模优势,对后来者就会形成防御性。

同时在和商家的关系上,虽然密度很大,但如果不是每家店都布点的话,供应方依然拥有话语权。当然,如果把桌面型加入一起竞争,商家也有可能会排斥机柜型。

未来的充电接口会在哪儿?

继续想象,除了频率最高的手机,未来是不是会有更多的智能设备需要充电?

除了各种电子设备,交通工具也正在演变成电动能源驱动,比如电动单车和电动汽车。而交通工具更高频的地理移动特性决定,他们需要更分散的充电解决方案。

特斯拉和很多电动汽车制造商正在全球城市中建设更多充电站,大多数停车场也已经配置充电桩。上海的街头小卖店有为电动摩托设置充电桩。

特斯拉最新表示,为了给用户提供更加便利的充电体验,2017年,全球特斯拉充电网络规模将扩大一倍,并对现有的充电站进行扩建。

这件事情更大的驱动力来自正在发展中的电动共享单车和分时租赁电动能源汽车,它们都在寻求充电解决方案,或者采用换电模式或者开始建设充电桩。

共享经济决定了大范围布局网络会提高效率,而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发生变化,形成更便捷的充电系统。

可以想象,手机的充电接口会和整个移动充电系统进行整合,未来我们或许会在很多公共场所中发现接口,比如电动车上。在一个万物互联的时代,在更多的物体上布局接口也并不是不可能。

可以预计的是,未来的充电接口将会和整个移动充电系统的形态协同变化。

如果充电不需要接口了会怎样?

上述的讨论是基于现有的技术,但未来技术的发展还会带来新的变量,比如,我们会不会不需要充电接口了?

需要首先明确的一个基础问题是,自从40多年以前锂电池诞生之后,电池的技术就再也没有重大的突破,而且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一段时间之内,电池技术可能都很难出现革命性进步。

但信息技术却在经历快速迭代,而随着硬件设备不断的智能化升级,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升级技术的参与,电池已经成为制约智能硬件发展的最大瓶颈。

硅谷顶级风投a16z联合创始人Marc Andreessen在接受Verge采访时曾表示,“在未来的5到10年内,电池技术都将是该领域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如果我们可以拥有10倍100倍的续航能量,我们就可以建一套钢铁侠的装备了,很多设想将成为可能。”

看起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并不需要担心电池技术的颠覆性创新会让共享充电宝的生意失去意义。

不过,虽然电池难以有太大突破,但是电子设备和供电系统的连接接口却可能发生变化。

现在手机的充电方案确实正处于快速迭代中,传闻中即将发布的iPhone8即有望支持无线充电和快充技术,无线充电可能支持5米范围以内的充电。

如果未来充电可以像连WiFi一样简单自由,如果“电WiFi”可以布满整个活动空间,不再需要任何接口,那关于充电的所有基础设施布局都将变化。

我在知乎上看到一个脑洞大开的回答@Arthur Wang,

“三环路上有一圈专门的电动汽车专用路,每辆电动汽车通过的时候,会通知前方100米开启无线电流输送,汽车在经过的那个区域的时刻进行充电。由于功率够大,一个区域完全可以充上几秒钟。而汽车一过去,就关闭充电电路。如果布置合理,甚至汽车一路上都在充电……当然,这是专用路,其他人活着动物进来搞不好会被烤熟。”

嗯,这么想想,说不定在未来,“充电宝”也会是个过时的东西了。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充电宝正在走红 但是想想未来——我们将如何充电?

共享充电宝的走红为这个问题的思考开了一个头。

共享充电宝突然在创投圈走红,而且开启融资大战。但这是一个风口吗?会是一阵流行之后即过气,还是一个如共享单车这样的撬动基础需求的大生意?

人们的看法并不一致。即便是对于最基础的问题,用户是否真正存在共享充电的需求,也难以有说服力的定论,参与其中的创业者表示这是关涉安全感的刚需,而不看好的人则认为这是可笑的伪需求。

同时,正在做共享充电宝的几家也在探索不同的方向,大机柜、小机柜,以及尚在概念阶段的桌面型——他们各有各的说法和对未来的判断。

创业者们在探索解决方案,投资者们在押注。

我们正处于对这个问题探索的最早期阶段,前景混沌模糊。

这些争论的背后是,什么样的充电解决方案是最有效率的?以及未来的充电接口该是什么样的布局形态?

这个问题的答案决定了我们是否需要共享充电宝,以及它应该是怎么样的形态。

往大一点说,共享充电宝只是整个充电终端的一部分。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更多移动智能设备需要布局充电接口或充电解决方案,而推动充电接口布局网络演化。另一方面,科技很可能会介入改造我们的充电的交互方式,未来我们会不会不再需要充电接口了,那个时候,充电会是怎么样的存在?

对,这是一门卖电的生意

关于共享充电宝核心的争论点在于,租借充电宝的需求到底是不是存在?

可以肯定的是,应急需求是存在的,但我们更关心的是,这是一种可以日常依赖的方式吗?自带充电宝和租借哪种更有效率?

日常依赖很难说,就和雨伞一样——虽然每个人都有,没有人会愿意天天出门带伞,但你总会遇到下雨的时候。

另一个可以类比的案例是超市的购物袋。用户并不总是计划好去超市,而往往是直到结账时才会想起并没有购物袋,而这个时候的替代方案就是购买超市的袋子迅速解决问题。

人们愿意为零散小额而且即时解决问题的服务付费,而不是事先准备投资一项固定资产。况且,自有资产也不能总是在需要的时候方便的出现。

事实上,共享单车的生意也有这个属性,很多人不愿提前买一辆自己的单车,即使有,也不会总是携带它,需要的时候花一块钱就可以解决问题。

无论如何,人们总会想更省事方便,安心,那么这里是存在痛点的。

在城市外出不需要带水,也不需要非得找到水龙头。当你需要水,你可能会找个餐厅,也可能会找个便利店买瓶矿泉水。

如果有一个我们不需要为外出没电担心的解决方案,是可以提高效率的。而且未来可能发生的是,人们偶尔应急的外出充电需求会逐渐变成日常需求。

所以与其把共享充电宝嵌套在共享经济的框架下,不如说这是一门卖电的生意——我是说,并没有必要把一个简单的卖矿泉水的生意说成是共享矿泉水。

所以这门生意的本质在于,如何让消费者更方便的买到电,以及提供者可以卖出更多的电。

更简单一点说,电能量“矿泉水”该怎么卖?

作为电能的提供者,提供怎么样的连接接口?接口放到哪儿如何布局?如何有效率地触及用户?

现有的充电宝有三种解决方式,大机柜、小机柜和桌面式。如果类比现有的零售系统,大机柜和小机柜类似于规模不同的超市或者便利店,而桌面式则像餐厅。

三种方式有不同的场景,我们的基础设施已经提供的是插座接口,只是手机无法直接连接,只需要做一些接口转换,就成为现在的桌面型解决方案。这种方案的弊端是无法覆盖到移动场景。

移动场景下,只能考虑租借充电宝的机柜模式。

但是,和买一瓶水不太一样的是,租借充电宝不仅涉及到“租”的环节,还要涉及“还”的环节,因而布点密度要大。如果密度不够大,租借麻烦的话,用户可能还是会尽可能的提前准备自己的充电宝,而只把租借作为一种应急解决方案。

实际上,除了这几种解决方案,我们还可以想象一些模式。

比如充电宝O2O,即不布局密度太高的点,而是可以呼叫充电宝外卖。还比如可以是Uber模式,基于GPS定位,用户可以发出“周边谁可以给我送充电宝”的请求,来释放闲置的充电宝资源。实际上,品胜急呗和支付宝的到位,也在探索类似的服务。

一个卖电的生意会有什么样的想象力?

如果租借充电宝的需求是存在的,商业模式也是提高效率的,那么一定是有盈利空间的。

不过,这是一门怎么样的生意,具有垄断性吗?或者说它的规模效应可以达到什么级别?

目前的盈利模式有几种,最简单的是向用户收租金,直接卖连接线;还有的是对用户免费,但是卖广告。

对于桌面型,用户可能不会太在乎买哪家的电,这是一个即时需求、用完即走的服务,甚至都不需要注册。很可能在后期缺乏防御性。

线上商家在最初可能是有动力主动为用户提供服务的,当具有差异化的充电服务时,对于线下商家也是一种天然的广告,可以为门店引流和增加人气。

但是后期如果玩家增多,充电接口很可能成为一种标配,这时引流效应就会减弱,渠道开始占据更多话语权,桌面型可能就需要为渠道付费,或者卖技术和设备给商家。

相比之下,机柜型的防御度更高一些。因为机柜型需要形成网络,具有网络规模优势,对后来者就会形成防御性。

同时在和商家的关系上,虽然密度很大,但如果不是每家店都布点的话,供应方依然拥有话语权。当然,如果把桌面型加入一起竞争,商家也有可能会排斥机柜型。

未来的充电接口会在哪儿?

继续想象,除了频率最高的手机,未来是不是会有更多的智能设备需要充电?

除了各种电子设备,交通工具也正在演变成电动能源驱动,比如电动单车和电动汽车。而交通工具更高频的地理移动特性决定,他们需要更分散的充电解决方案。

特斯拉和很多电动汽车制造商正在全球城市中建设更多充电站,大多数停车场也已经配置充电桩。上海的街头小卖店有为电动摩托设置充电桩。

特斯拉最新表示,为了给用户提供更加便利的充电体验,2017年,全球特斯拉充电网络规模将扩大一倍,并对现有的充电站进行扩建。

这件事情更大的驱动力来自正在发展中的电动共享单车和分时租赁电动能源汽车,它们都在寻求充电解决方案,或者采用换电模式或者开始建设充电桩。

共享经济决定了大范围布局网络会提高效率,而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发生变化,形成更便捷的充电系统。

可以想象,手机的充电接口会和整个移动充电系统进行整合,未来我们或许会在很多公共场所中发现接口,比如电动车上。在一个万物互联的时代,在更多的物体上布局接口也并不是不可能。

可以预计的是,未来的充电接口将会和整个移动充电系统的形态协同变化。

如果充电不需要接口了会怎样?

上述的讨论是基于现有的技术,但未来技术的发展还会带来新的变量,比如,我们会不会不需要充电接口了?

需要首先明确的一个基础问题是,自从40多年以前锂电池诞生之后,电池的技术就再也没有重大的突破,而且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一段时间之内,电池技术可能都很难出现革命性进步。

但信息技术却在经历快速迭代,而随着硬件设备不断的智能化升级,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升级技术的参与,电池已经成为制约智能硬件发展的最大瓶颈。

硅谷顶级风投a16z联合创始人Marc Andreessen在接受Verge采访时曾表示,“在未来的5到10年内,电池技术都将是该领域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如果我们可以拥有10倍100倍的续航能量,我们就可以建一套钢铁侠的装备了,很多设想将成为可能。”

看起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并不需要担心电池技术的颠覆性创新会让共享充电宝的生意失去意义。

不过,虽然电池难以有太大突破,但是电子设备和供电系统的连接接口却可能发生变化。

现在手机的充电方案确实正处于快速迭代中,传闻中即将发布的iPhone8即有望支持无线充电和快充技术,无线充电可能支持5米范围以内的充电。

如果未来充电可以像连WiFi一样简单自由,如果“电WiFi”可以布满整个活动空间,不再需要任何接口,那关于充电的所有基础设施布局都将变化。

我在知乎上看到一个脑洞大开的回答@Arthur Wang,

“三环路上有一圈专门的电动汽车专用路,每辆电动汽车通过的时候,会通知前方100米开启无线电流输送,汽车在经过的那个区域的时刻进行充电。由于功率够大,一个区域完全可以充上几秒钟。而汽车一过去,就关闭充电电路。如果布置合理,甚至汽车一路上都在充电……当然,这是专用路,其他人活着动物进来搞不好会被烤熟。”

嗯,这么想想,说不定在未来,“充电宝”也会是个过时的东西了。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