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柳
清晨的东昌湖湖面如镜,映照出水上古城青砖灰瓦的千年轮廓。岸边,非遗传承人们正调试着皮影戏幕布,整理着五彩香包,葫芦雕刻匠人手中的刻刀在晨光下闪烁微光。

这里是有着“江北水城·两河明珠”赞誉的聊城市,更是大运河重要节点城市、黄河与大运河现阶段唯一的交汇地。一场非遗盛宴于六月末在聊城拉开帷幕。
6月27日—29日,2025大运河非遗旅游大会暨河和之契: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非遗交流展示周活动(以下简称2025大运河非遗旅游大会)在聊城市隆重举行。来自全国25个省市的138项非遗项目、400余位传承人将齐聚于此,作为聊城市运河文化与非遗耦合的生动注脚,一幅“好看、好听、好吃、好玩、好用”的非遗活态传承新画卷正就此展开。
两河明珠,非遗沃土
北接幽燕、南连江淮、西通中原、东望日韩,聊城历来是通达扼要之地。明清时期,聊城借助大运河漕运之便,繁荣兴盛400多年,是运河沿岸九大商埠之一,被誉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会”。
翻阅这片土地的史记:乾隆皇帝曾六次登临的光岳楼静静矗立,见证了运河古都的繁华盛景;《水浒传》《老残游记》等古典名著中诸多故事发生在聊城,这里更走出了季羡林、孔繁森等文化思想巨擘和时代楷模。深厚的历史积淀,为聊城非遗文化的生长提供了肥沃土壤。
同样在聊城,商朝名相伊尹曾隐居躬耕,教民种谷植桑,东阿阿胶有3000多年的技艺传承,茌平圆铃大枣2000多年前就在此栽培,冠县鸭梨的种植历史可追溯到汉代。
值得一提的是,聊城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用山东省1/18的土地,生产出全省1/10的粮食、1/7的瓜菜菌,被中国蔬菜流通协会命名为“中国蔬菜第一市”。其中,挖掘黄河文化、运河文化和村庄民俗,聊城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临清黄河古道古桑树群、莘县香瓜种植系统、山东高庙王朝天椒栽培系统农业文化遗产成功列入山东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
不仅如此。从葫芦雕刻,到木版年画、剪纸、面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诞生于农耕时代,亦为聊城的非遗传承添上了浓墨重彩的数笔。
以“葫芦雕刻”为例,葫芦是聊城具有代表性的特色产业,东昌府区葫芦种植面积1.3万余亩,品种100多个。聊城上线了全国首家葫芦文化产业互联网平台,形成了包括种植、加工、销售、技术输出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葫芦销售额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5%,是“买天下葫芦,卖天下葫芦”的国内最大集散地。

聊城深知,当传统文化潜藏于历史尘埃之中仅供观赏,无法充分挖掘深度价值。盘活丰富的文化资源,树立文化“两创”标杆,产业先行是最可能的路径。
近年来,聊城正积极弘扬运河文化、黄河文化,促进文旅深度融合,让文化资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为全省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更多聊城元素和力量。
2025大运河非遗旅游大会势必将成为聊城展示交流非遗文化魅力的一个重要契机。
“非”入寻常,活态新章
当黄河的雄浑与大运河的灵秀在此交汇,聊城便拥有了独一无二的文化基因,而聊城“城中有水、水中有城”的独特风貌,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6月27日晚7:40,在光岳楼南侧广场,马头琴、聊城杂技、鱼灯舞等非遗传承人,将通过创新编排歌舞类、技艺类非遗项目,为观众带来一场精彩绝伦的非遗视听盛宴。
整体来看,“好看、好吃、好听、好玩、好用”五好原则,为大会奠定了“非”入寻常的热闹底色。

据介绍,27日-29日每天上午9:00到晚上21:00,水上古城主街区将开设非遗大集,汇集全国各地特色美食、精品好物、传统技艺与民俗演出等为市民游客带来长达12小时的文化盛宴。非遗大舞台、非遗食神汇、非遗好物街、山东非遗宝藏、聊城非遗密码、非遗亲子游以及遇见水浒、东昌书香、长街夜宴九大场景轮番上阵,全国130多项非遗项目在聊城汇聚。
值得关注的是,音乐是本次大会活动的主旋律:以非遗音乐为特色,实现静态展售与活态展演相结合,大小舞台与巡游相交融。
活动期间,在光岳楼南侧广场的大舞台、南街北街的8个小舞台上,精彩演出轮番上演:蒙古族呼麦、马头琴、宁夏民间乐器、柳子戏、新化山歌、吕剧、胶州秧歌等非遗项目将点燃古城的音乐激情。

最令人期待的或许是“遇见水浒”主题巡游。近年火爆出圈的潮汕英歌舞将在主舞台与其激情碰撞,游客可跟随“水浒英雄”的脚步,穿梭于青石板路上,体验穿越时空的文化邂逅。
此外,美食区里,天津煎饼果子的面糊在鏊子上滋滋作响,藏族奶渣饼飘散着高原乳香,沙镇呱嗒、清真八大碗等聊城本土风味与各地美食同台竞技;好物街上,苗绣的繁复针脚与杨柳青年画的鲜活色彩交相辉映,潍坊风筝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诉说着手工艺的千年智慧……

古建非遗探秘之旅、运河非遗美食之旅、葫芦非遗造化之旅、阿胶非遗养生之旅、贡砖非遗探源之旅五条非遗旅游线路亦是本次聊城为大会准备的文旅倾情之作。逛完非遗大集后,市民和游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非遗旅游线路,进一步深入感受聊城非遗的无限魅力。
拥抱时代,“两创”生花
与大会一同,“河和之契: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非遗交流展示周”作为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立足区位优势,响应国家重大战略部署重点培育的非遗品牌节会活动,更作为全国唯一聚焦黄河、大运河非遗交流展示的特色活动,已连续举办两届,为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的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搭建了重要的交流平台。

非遗的保护传承,既要坚守本真,更要拥抱时代。活动期间,一场场关乎非遗未来的头脑风暴将同步展开。
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非遗协同发展交流分享会上,五位重量级专家将围绕文化生态区建设、非遗文创开发、二十四节气活化利用等前沿议题,探索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的新路径。
而在山东省非遗抖音创作营中,抖音达人与MCN机构将携手非遗传承人,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我们或将看到,手机镜头将捕捉葫芦雕刻的每一道细腻刀工,短视频让东昌面塑在云端“活”起来——技术赋能,为古老技艺注入传播新动能。
2023年“河和之契”非遗展示周上,183个非遗项目创下1930余万元销售额,证明了“非遗+文旅”的经济潜力。聊城的探索正逐渐深入。此次聊城大会,山东省非遗盲盒与非遗旅游线路的发布,将进一步推动非遗资源向文旅产品的创造性转化。
六百年前,运河漕船在此装卸南北珍奇;六百年后,全新的互联网风暴正载着非遗新IP驶向全球。以大会为契机,这场发生在两河交汇处的文化嬗变,已然超越技艺存续的表层命题,成为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动人篇章。
今朝华灯初上,古楼西大街的长街夜宴已摆开阵势。我们期待,在传统与未来的碰撞中,黄河运河孕育的专属聊城的非遗文化,将成为悦动于中华文化传承、创新、创新中最为鲜活的基因编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