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晚间,鸥玛软件与山大地纬同步发布公告,山东大学通过旗下资本运营平台将两家上市公司股权拟无偿划转至山东省属国有企业。
根据公告,山东山大资本运营有限公司拟将其持有的鸥玛软件25.82%股份无偿划转给山东省国有资产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同时拟将持有的山大地纬24.59%股份无偿划转至山东高速集团有限公司。
此次股权划转源于国家高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的政策要求。2025年4月10日,两家公司首次披露山东大学正在筹划深化校属企业体制改革事宜,可能导致实际控制权变动。
经过两个多月的筹划,改革方案正式落地。

“山大系”资本变局,两家上市公司的独特价值
据悉,此次股权划转完成后,两家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将从山东大学变更为山东省国资委。
截至2025年3月末,山大资本运营公司持有鸥玛软件30.81%股权,持有山大地纬29.58%股权。
山大资本运营公司成立于2019年7月,注册资本1.5亿元,由山东大学100%控股。此次划转并非其持有的全部股权,划转后山大资本仍保留少量股权。
这不是山东大学首次进行校企改革。此前,山东大学已将间接持有的山大华特全部股权无偿划转至山东国投。更早的2019年7月,山大华特就公告山东大学拟将其全资公司山东山大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及所属企业股权转让给山东国投。
在公告中,两家公司均明确表示,协议约定股权划转各方共同保障企业管理团队的稳定,不会对公司的正常生产经营造成影响。
鸥玛软件被称为“考试与测评领域第一股”,2021年11月登陆创业板。公司主要为考试与测评领域的政府部门、教育机构等提供信息化建设整体解决方案。
其服务涵盖国家教育考试、公务员考试、职业资格考试等重要领域。2024年度,鸥玛软件实现营业收入2.13亿元,净利润7010万元。
2025年一季度,鸥玛软件净利润同比增长7.21%至975.23万元。公司近日表示,2025年以来陆续中标多个大规模无纸化考试与网上评卷服务、平台建设项目。
山大地纬则是国内领先的“AI+区块链”科技服务商,2020年7月在科创板上市。公司持续推进智慧人社、智慧医保医疗、智能用电等业务发展,市场覆盖全国20余个省份,服务全国近5亿人口。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55亿元,同比增长3.14%,净利润6407.59万元。截至6月27日收盘,两家公司市值分别达30.9亿元和46.7亿元。
此次股权划转也需放在山东省属国企整体发展的大背景下审视。2024年,34家山东省属企业A股上市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9713.83亿元,3家企业营收破千亿。
34家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540.28亿元,超九成企业实现盈利。其中潍柴动力以2156.91亿元的营收居首,兖矿能源以144.25亿元的净利润领跑。
山东省属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可圈可点。今年4月,山东省国资委与山东证监局签署《关于推动山东辖区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合作备忘录》,旨在进一步提高省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核心竞争力。
在“AI”和“出海”成为山东上市公司业绩关键词的背景下,山大地纬的AI+区块链技术优势与鸥玛软件的专业化服务能力,将在新的国资平台下获得更多发展机遇。

高校改革浪潮下的战略意图
高校企业体制改革始于2015年。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高等学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印发,高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开始提速。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所属企业存在管理体制不顺、与高校主业关联度不高等问题,既影响企业发展,又分散高校精力,制约教学和科研水平提升。
深化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剥离非核心经营事务,是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键举措。此举旨在引导高校将办学重心回归人才培养与学术创新的核心使命,更加专注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服务国家战略的社会责任。
通过优化资源配置,高校得以将更多财力、物力与精力精准投向教学设施升级、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前沿科研项目攻关,全面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与自主科研创新能力,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山东大学的校企改革始于六年前。2019年7月,山东大学已将间接持有的山大华特全部股权无偿划转至山东国投,成为山东省高校所属企业改革的第一例。
高校企业体制改革并非简单的“一刀切”。改革后,山东大学仍保留少量股权,校企之间的技术合作纽带不会完全断裂。
股权划转后,两家企业的技术优势与省属国企的产业资源将实现互补。鸥玛软件在考试信息化领域的技术积累,可与山东国投的国有资产管理经验结合。
山大地纬的“AI+区块链”技术能力,与山东高速集团的交通场景资源或将形成协同效应。这种“技术+场景”的结合模式,可能成为校企分离后产学研合作的新范式。
高校回归教育本源,企业融入产业生态。鸥玛软件与山大地纬的控股权变更,标志着山东大学校企改革进入收官阶段。
两家科技企业各遇“新主”——鸥玛软件纳入山东国投麾下,山大地纬则归属山东高速集团。校企分离后的技术纽带不会断裂,产业资源与技术创新将在新的体制下寻求更高层次的融合。
这场始于政策驱动的改革,最终指向一个更明晰的未来:高校专注育人,企业专注创新,各就其位,各展所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