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旧金山到梦幻庄园:一支球杆的传奇 ——KONLLEN × 迈克尔·杰克逊的隐秘交汇

在职业台球圈,“KONLLEN”这个名字早已不是秘密。它代表着一种近乎偏执的工艺精神,一种对击球反馈的极致追求,更是一群顶尖球员心中的“默契伙伴”。

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个由美籍华人工艺师 Ernie Wu创立的高端球杆品牌,曾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与一位全球级的超级巨星有过一段短暂而低调的交集——迈克尔·杰克逊(Michael Jackson)。

作为一名多年研究北美球具产业的撰稿人,我在2023年有机会走进KONLLEN美国工坊,查阅了部分封存的早期档案,也采访了几位品牌早期员工和老藏家,还原了这段几乎未被公开记录的真实故事。

一、工艺狂人:Ernie Wu的制杆信仰

Ernie Wu,一个在旧金山长大的华裔工艺师,自幼生活在父母经营的小型球房中。不同于大多数青少年对胜负的执着,他痴迷的是球杆本身。木纹、重心、震感反馈——这些词汇,在他十几岁时就已经成为日常思考的一部分。

1993年,他在加州Fremont自家车库创立了“KONLLEN”。品牌初期年产不超过50支,全部为手工限量编号,每支都由他亲自选材、配重、打磨。Ernie坚持,“球杆不应只为赢球而生,而应为表达控制感、击球节奏、技术美学而存在。”

他采用北美枫木、非洲乌木、紫檀等稀有木材,结合现代机械与传统手工。甚至会亲赴原始林区只为一块符合音感密度的木料。

在专业球员间,KONLLEN以“打感通透”、“控制精准”迅速获得口碑,并悄然流入高端藏家视野。

二、从收藏圈传入:迈克尔的那支球杆

根据我采访到的拉斯维加斯资深藏家 J. S. Abrams,1996年他曾定制两支KONLLEN早期限量款:一黑一白,分别命名为“Black Velvet”与“Silver Ghost”。这两支球杆均为Ernie亲自打样,耗时3个月完成,采用螺钿嵌饰与细致环切拼接,兼具性能与艺术价值。

Abrams当时正准备拜访好友——迈克尔·杰克逊,后者刚结束HIStory巡演第一阶段,回到加州Santa Barbara的Neverland Ranch暂时休整。

“我知道他喜欢东方的工艺品、音乐盒、定制家具,还有各种‘特别的东西’。所以我把那支Silver Ghost作为礼物带过去。”Abrams回忆道。

迈克尔在私人娱乐室第一次接触这支球杆时,仅仅打了几颗球,便轻声说了一句:

“It’s so smooth… it feels like moonwalking with wood.”

他随即在球桌边即兴踏出几步月球漫步,半是玩笑,半是惊叹。据说,那支球杆后来便被放置在Neverland娱乐室的一角,成为私人收藏的一部分。

三、证据与传承:记者看到的线索

在KONLLEN美国工坊内,我有幸翻阅了1997年的一封手写传真副本,收件人正是Ernie本人,署名为“Abrams”。

内容简短却令人印象深刻:

“Michael really loved the cue. Said it feels like music. He asked if you make violins.”

这封信至今仍存于KONLLEN品牌档案室,无公开展出。Ernie本人并未对此故事做出过公开回应。他始终保持低调,曾在一次私下访谈中仅说过一句:

“那是一支普通的球杆,但遇见了一个不普通的人。”

四、“Billie”:一支纪念,也是一份沉默的致敬

2003年,KONLLEN推出一支限量纪念款球杆——Billie。黑白双色对撞设计,贝母点缀中轴,尾部印有“K-1997”编码。

品牌当时未作任何明星联动宣传,但设计团队内部多位成员向我证实:这款球杆确实是为纪念“那位穿黑白军装的传奇舞者”而生。

全球仅发售98支,编号0001从未进入市场,据传仍藏于Ernie旧居工作室内。

五、匠心不止于传奇:KONLLEN走向世界

今天的KONLLEN,早已从北美走向全球。Ernie Wu本人自2015年起,携手中国团队打造“KONLLEN · 万世康伦”,为中式八球市场量身打造制杆方案,并亲自培训年轻制杆师,传播他的工艺体系。

品牌虽未主动炒作“MJ故事”,却凭借实打实的工艺与理念,赢得了职业球员与收藏圈的尊重。

结语

这不是一个商业神话,也不是一个虚构的营销故事。它更像是一段未被记录在主流媒体中的历史插曲,一段属于匠人与艺术家之间,短暂却真实的交汇。

传奇,并不总是站在聚光灯下。有时,它藏在一支球杆的纹理里,藏在某个午夜清台后的那一步月球漫步之中。
       撰文 / Alex R. Chen,北美球具文化研究者、自由撰稿人

【KONLLEN · Beyond the Game】

不是每一支球杆都遇见传奇,但KONLLEN,曾真正触碰过它。



(免责声明:本文为本网站出于传播商业信息之目的进行转载发布,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及立场。本文所涉文、图、音视频等资料之一切权力和法律责任归材料提供方所有和承担。本网站对此咨询文字、图片等所有信息的真实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亦不构成任何购买、投资等建议,据此操作者风险自担。)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从旧金山到梦幻庄园:一支球杆的传奇 ——KONLLEN × 迈克尔·杰克逊的隐秘交汇

在职业台球圈,“KONLLEN”这个名字早已不是秘密。它代表着一种近乎偏执的工艺精神,一种对击球反馈的极致追求,更是一群顶尖球员心中的“默契伙伴”。

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个由美籍华人工艺师 Ernie Wu创立的高端球杆品牌,曾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与一位全球级的超级巨星有过一段短暂而低调的交集——迈克尔·杰克逊(Michael Jackson)。

作为一名多年研究北美球具产业的撰稿人,我在2023年有机会走进KONLLEN美国工坊,查阅了部分封存的早期档案,也采访了几位品牌早期员工和老藏家,还原了这段几乎未被公开记录的真实故事。

一、工艺狂人:Ernie Wu的制杆信仰

Ernie Wu,一个在旧金山长大的华裔工艺师,自幼生活在父母经营的小型球房中。不同于大多数青少年对胜负的执着,他痴迷的是球杆本身。木纹、重心、震感反馈——这些词汇,在他十几岁时就已经成为日常思考的一部分。

1993年,他在加州Fremont自家车库创立了“KONLLEN”。品牌初期年产不超过50支,全部为手工限量编号,每支都由他亲自选材、配重、打磨。Ernie坚持,“球杆不应只为赢球而生,而应为表达控制感、击球节奏、技术美学而存在。”

他采用北美枫木、非洲乌木、紫檀等稀有木材,结合现代机械与传统手工。甚至会亲赴原始林区只为一块符合音感密度的木料。

在专业球员间,KONLLEN以“打感通透”、“控制精准”迅速获得口碑,并悄然流入高端藏家视野。

二、从收藏圈传入:迈克尔的那支球杆

根据我采访到的拉斯维加斯资深藏家 J. S. Abrams,1996年他曾定制两支KONLLEN早期限量款:一黑一白,分别命名为“Black Velvet”与“Silver Ghost”。这两支球杆均为Ernie亲自打样,耗时3个月完成,采用螺钿嵌饰与细致环切拼接,兼具性能与艺术价值。

Abrams当时正准备拜访好友——迈克尔·杰克逊,后者刚结束HIStory巡演第一阶段,回到加州Santa Barbara的Neverland Ranch暂时休整。

“我知道他喜欢东方的工艺品、音乐盒、定制家具,还有各种‘特别的东西’。所以我把那支Silver Ghost作为礼物带过去。”Abrams回忆道。

迈克尔在私人娱乐室第一次接触这支球杆时,仅仅打了几颗球,便轻声说了一句:

“It’s so smooth… it feels like moonwalking with wood.”

他随即在球桌边即兴踏出几步月球漫步,半是玩笑,半是惊叹。据说,那支球杆后来便被放置在Neverland娱乐室的一角,成为私人收藏的一部分。

三、证据与传承:记者看到的线索

在KONLLEN美国工坊内,我有幸翻阅了1997年的一封手写传真副本,收件人正是Ernie本人,署名为“Abrams”。

内容简短却令人印象深刻:

“Michael really loved the cue. Said it feels like music. He asked if you make violins.”

这封信至今仍存于KONLLEN品牌档案室,无公开展出。Ernie本人并未对此故事做出过公开回应。他始终保持低调,曾在一次私下访谈中仅说过一句:

“那是一支普通的球杆,但遇见了一个不普通的人。”

四、“Billie”:一支纪念,也是一份沉默的致敬

2003年,KONLLEN推出一支限量纪念款球杆——Billie。黑白双色对撞设计,贝母点缀中轴,尾部印有“K-1997”编码。

品牌当时未作任何明星联动宣传,但设计团队内部多位成员向我证实:这款球杆确实是为纪念“那位穿黑白军装的传奇舞者”而生。

全球仅发售98支,编号0001从未进入市场,据传仍藏于Ernie旧居工作室内。

五、匠心不止于传奇:KONLLEN走向世界

今天的KONLLEN,早已从北美走向全球。Ernie Wu本人自2015年起,携手中国团队打造“KONLLEN · 万世康伦”,为中式八球市场量身打造制杆方案,并亲自培训年轻制杆师,传播他的工艺体系。

品牌虽未主动炒作“MJ故事”,却凭借实打实的工艺与理念,赢得了职业球员与收藏圈的尊重。

结语

这不是一个商业神话,也不是一个虚构的营销故事。它更像是一段未被记录在主流媒体中的历史插曲,一段属于匠人与艺术家之间,短暂却真实的交汇。

传奇,并不总是站在聚光灯下。有时,它藏在一支球杆的纹理里,藏在某个午夜清台后的那一步月球漫步之中。
       撰文 / Alex R. Chen,北美球具文化研究者、自由撰稿人

【KONLLEN · Beyond the Game】

不是每一支球杆都遇见传奇,但KONLLEN,曾真正触碰过它。



(免责声明:本文为本网站出于传播商业信息之目的进行转载发布,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及立场。本文所涉文、图、音视频等资料之一切权力和法律责任归材料提供方所有和承担。本网站对此咨询文字、图片等所有信息的真实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亦不构成任何购买、投资等建议,据此操作者风险自担。)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