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荷兰半导体巨头恩智浦加码中国本土供应链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荷兰半导体巨头恩智浦加码中国本土供应链

恩智浦正在中国选一家晶圆厂作为合作伙伴,计划将公司产品“从晶圆到封装测试全部在中国打造出来”。

图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李彪

界面新闻编辑 | 文姝琪

“中国不光占恩智浦三分之一的销售额,不光是一个大的市场。中国的汽车和工业还代表了全球领先的技术。”荷兰汽车半导体巨头恩智浦执行副总裁兼中国事业部总经理李晓鹤在演讲中表示。

7月2日,在恩智浦2025汽车领导力媒体开放日现场,李晓鹤对界面新闻在内的多家媒体介绍,自1986年在华设立办事处以来,恩智浦进入中国已有39年,目前已拥有6000名员工,其中1600名为工程师,在中国共有6个研发中心和16个办公地点,并且在天津运营一座恩智浦全球最大的封装与测试工厂。

今年上半年,特朗普上台后出台的关税政策,以及美国持续针对中国大陆半导体反复升级出口管制,都使得供应链安全遭遇挑战。在不确定性的多轮冲击下,多家欧洲、美国芯片产业链巨头都开始着手制定中国本土化供应链战略。

恩智浦也提出了“在中国、为中国、为全球”的本土化战略。

据李晓鹤解释,这一战略是要利用全球资源服务中国客户,同时支持全球市场。而“在中国”的核心是要建立一条具有韧性的供应链,落实到行动上包括:在中国定义设计和制造产品、建立中国供应链、提供本地服务与技术支持、塑造中国新兴业态合作。

为执行战略,今年1月,恩智浦正式成立了中国事业部。按照官方说法,新的中国事业部不只是一个销售实体,而是整合“销售、研发、运营与技术支持”的业务线,目标是加倍履行对中国市场的承诺。

这次大会上,恩智浦不仅发布了专为中国客户设计的芯片产品——专为电动汽车高压电池、工业储能系统及48V电池设计的锂电池电芯控制器BMx7318/7518;还与国产新能源车厂吉利、零跑、长安深蓝官宣了合作项目。

除此之外,今年以来,恩智浦还在加码建设中国供应链。

先前,公司在天津已有一座封装与测试工厂。在半导体的生产流程中,封装测试通常被认为是芯片下线前的最后一道流程,属于后道工艺,海外大厂过去来中国投资建厂也以封测厂为主。而像晶圆制造等前道工艺流程主要靠恩智浦在美国、新加坡的晶圆厂完成。

据恩智浦大中华区汽车电子市场总监周翔透露,公司正在中国选一家晶圆厂作为合作伙伴,计划将公司产品从前道到后道、从晶圆到封装测试,“全部在中国市场打造出来”。

恩智浦前身是荷兰公司飞利浦旗下的半导体部门,经过多次并购、分拆和重组,2006年成为独立公司,2010年通过纳斯达克上市,最新市值达586亿美元。公司以生产微控制器芯片(MCU)、多种传感器芯片闻名,产品主要应用于汽车、工业及物联网领域。

而中国在汽车与工业物联网两大的地位举足轻重。一组数据显示,中国的电动车销量占全球70%;电池生产量占全球的76%。全球188亿台的物联网连接设备,有30亿台来自中国。此外,全球还有56%的最大机器人企业位于中国。

去年以来,全球电动车需求显著放缓,冲击到恩智浦、英飞凌、意法半导体等一众汽车芯片厂商。恩智浦2024年全年收入126.1亿美元,较前一年下降5%。汽车芯片业务约占其总收入的58%,去年下滑3%。管理层称,汽车客户需求低迷与库存积压是市场面临的主要挑战。

“去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总销量增长仍超过30%,出现下滑的主要是出口市场,原因是受关税等外部因素影响。”周翔回应界面新闻记者称,中国新能渗透率已经接近50%。按照公司规划2030年全球电动车渗透率达到75%的目标,中国将继续保持超越全球市场快节拍增长。

而从恩智浦的视角,在中国市场感受更深刻的是“卷”,是快速成长市场里的成本竞争压力。“从数量上看,我们的增长非常快,我们的销售额放缓,非常大程度上是产品降价带来的影响。”他说。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荷兰半导体巨头恩智浦加码中国本土供应链

恩智浦正在中国选一家晶圆厂作为合作伙伴,计划将公司产品“从晶圆到封装测试全部在中国打造出来”。

图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李彪

界面新闻编辑 | 文姝琪

“中国不光占恩智浦三分之一的销售额,不光是一个大的市场。中国的汽车和工业还代表了全球领先的技术。”荷兰汽车半导体巨头恩智浦执行副总裁兼中国事业部总经理李晓鹤在演讲中表示。

7月2日,在恩智浦2025汽车领导力媒体开放日现场,李晓鹤对界面新闻在内的多家媒体介绍,自1986年在华设立办事处以来,恩智浦进入中国已有39年,目前已拥有6000名员工,其中1600名为工程师,在中国共有6个研发中心和16个办公地点,并且在天津运营一座恩智浦全球最大的封装与测试工厂。

今年上半年,特朗普上台后出台的关税政策,以及美国持续针对中国大陆半导体反复升级出口管制,都使得供应链安全遭遇挑战。在不确定性的多轮冲击下,多家欧洲、美国芯片产业链巨头都开始着手制定中国本土化供应链战略。

恩智浦也提出了“在中国、为中国、为全球”的本土化战略。

据李晓鹤解释,这一战略是要利用全球资源服务中国客户,同时支持全球市场。而“在中国”的核心是要建立一条具有韧性的供应链,落实到行动上包括:在中国定义设计和制造产品、建立中国供应链、提供本地服务与技术支持、塑造中国新兴业态合作。

为执行战略,今年1月,恩智浦正式成立了中国事业部。按照官方说法,新的中国事业部不只是一个销售实体,而是整合“销售、研发、运营与技术支持”的业务线,目标是加倍履行对中国市场的承诺。

这次大会上,恩智浦不仅发布了专为中国客户设计的芯片产品——专为电动汽车高压电池、工业储能系统及48V电池设计的锂电池电芯控制器BMx7318/7518;还与国产新能源车厂吉利、零跑、长安深蓝官宣了合作项目。

除此之外,今年以来,恩智浦还在加码建设中国供应链。

先前,公司在天津已有一座封装与测试工厂。在半导体的生产流程中,封装测试通常被认为是芯片下线前的最后一道流程,属于后道工艺,海外大厂过去来中国投资建厂也以封测厂为主。而像晶圆制造等前道工艺流程主要靠恩智浦在美国、新加坡的晶圆厂完成。

据恩智浦大中华区汽车电子市场总监周翔透露,公司正在中国选一家晶圆厂作为合作伙伴,计划将公司产品从前道到后道、从晶圆到封装测试,“全部在中国市场打造出来”。

恩智浦前身是荷兰公司飞利浦旗下的半导体部门,经过多次并购、分拆和重组,2006年成为独立公司,2010年通过纳斯达克上市,最新市值达586亿美元。公司以生产微控制器芯片(MCU)、多种传感器芯片闻名,产品主要应用于汽车、工业及物联网领域。

而中国在汽车与工业物联网两大的地位举足轻重。一组数据显示,中国的电动车销量占全球70%;电池生产量占全球的76%。全球188亿台的物联网连接设备,有30亿台来自中国。此外,全球还有56%的最大机器人企业位于中国。

去年以来,全球电动车需求显著放缓,冲击到恩智浦、英飞凌、意法半导体等一众汽车芯片厂商。恩智浦2024年全年收入126.1亿美元,较前一年下降5%。汽车芯片业务约占其总收入的58%,去年下滑3%。管理层称,汽车客户需求低迷与库存积压是市场面临的主要挑战。

“去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总销量增长仍超过30%,出现下滑的主要是出口市场,原因是受关税等外部因素影响。”周翔回应界面新闻记者称,中国新能渗透率已经接近50%。按照公司规划2030年全球电动车渗透率达到75%的目标,中国将继续保持超越全球市场快节拍增长。

而从恩智浦的视角,在中国市场感受更深刻的是“卷”,是快速成长市场里的成本竞争压力。“从数量上看,我们的增长非常快,我们的销售额放缓,非常大程度上是产品降价带来的影响。”他说。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