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单烁
盛夏已至,中高考落幕,从小学到大学的超长暑假正式开启。在持续高温的“炙烤模式”下,山东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与创新文旅场景,成为全国游客避暑“优选地”——
2025年暑期,山东文旅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机票预订量同比增长超30%,酒店预订量增长43%,门票预订量激增164%,泰山、崂山、青岛海底世界等景区持续火爆,江苏、北京、上海等成为核心客源地。
亮眼数据的背后,是山东以“清凉游”为核心、以文化赋能为主线、以全域服务为支撑的“夏日经济”新图景。

避暑与夜游双引擎:激活消费时空潜能
山东依托山、海、泉、林等资源,构建多层次避暑场景。潍坊安丘市小麦峪村的山泉与绿荫成为“天然空调房”,帐篷营地沿河道绵延,农家乐集群吸引亲子游客纷至沓来;菏泽鲁西南记忆水世界、临沂沂蒙山峡谷漂流等亲水景点单日接待量多次突破峰值,成为跨省游客打卡热点。
当夜幕降临,夜经济成为消费“黄金档”。依托全国暑期消费季政策,临沂“新琅琊不夜街区”通过国潮演艺与美食市集融合,单月创收表现亮眼;济南大明湖超然市集将鲁绣、草编非遗融入夜市,配合画船演艺,夜客流量显著提升。
临清东宛园则以“夏夜宛风”古风水幕秀再现运河文化,游客穿行于光影交织的明清市井,茶艺与篆香体验让暑气消散。政策部署明确强调:“夜间多元消费场景正与文化展演、露营、运动健身融合发展,为消费注入新活力”。

文旅融合沉浸体验:从流量到留量的转化密码
如何让游客从“打卡”转向深度体验?山东的答案是:文化IP场景化、传统资源年轻化。在济南章丘明水古城,“诗意清照·泉水生活节”以李清照诗词为线索,游客提灯巡游、参与“易安诗会”对诗,夜游比例占入园总人数40%;郓城县水浒好汉城推出“青春英雄会”,中高考生凭准考证免费体验礼拜孔子、手写论语,单周末吸引300余名学生。
研学与艺术场景焕新成为留住游客的关键。
在这一方面,山东推出“齐鲁之星”避暑专列及“济铁研学”线路,如“津浦铁路时空之旅”“探秘动车所”等,为学生提供寓教于游的平台;山东博物馆、美术馆试行夜间延时开放,亲子家庭可共绘夏日画卷、观看艺术电影。
而“音乐+文旅”新赛道则全面点燃年轻客群:烟台养马岛音乐节面朝大海掀起音浪,青岛国信•年华音乐节通过多元阵容与老建筑庭院演艺结合,将演出转化为城市文旅名片。业内观察指出:“文旅融合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游客在旅途中不仅能领略自然之美,更能体验美好生活”。

全域服务升级:政策与城乡协同的生态圈
面对暑期客流高峰,山东以政策精准滴灌、城乡场景互通、金融普惠支持构建服务闭环。省级层面发布《2025年促进经济稳健向好、进中提质政策清单》,其中第16条明确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对3A级以上景区、星级酒店等消费场景给予减免优惠;同步启动全国暑期文化和旅游消费季主场活动,联动全省推出超4000场文旅活动,发放消费券、联票等超5.7亿元补贴。
城乡消费场景也在同步焕新——
在城市方面,青岛邮轮母港推出国际航线补贴,“好客山东一码通”覆盖130余家A级景区,实现“一部手机畅游”;济南“泉城书房”融入城市文脉,让游客“读书中读城”。
在乡村方面,泰山区举办首届乡村休闲消费节,集“吃、喝、游、乐、播”于一体;贯通安丘南部的旅游公路“天路”将青岛、潍坊游客引入山村,形成“城乡互哺”闭环。
金融与职工福利则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中国银联发放超5000万元支付减免券;山东省总工会创新“齐鲁惠工游”,支持基层工会使用经费购买跨区域旅游年票,职工春秋游扩展至每年4次且可跨区域开展。
“齐鲁1号”旅游列车串联全省200余家景区,车厢集成特色美食与非遗展演,打造移动式文旅体验。
从昆嵛山的“胶东绿肺”到崂山北九水的天然氧吧,从明水古城的诗意栖居到音乐节的青春浪潮,山东“夏日经济”的火爆印证了一个逻辑:
当生态资源、文化底蕴与创新服务形成合力,“热度”便不再是气象术语,而是文旅消费的蓬勃脉动。随着“金九银十”临近,山东正以全景体验、全时消费的生态圈,让“好客山东”的金字招牌持续闪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