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陈梦
2022年,国家卫健委《遏制微生物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22-2025年)》的出台,将抗生素滥用问题推至风口浪尖。文件明确要求,到2025年基层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使用率需下降20%,门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控制在10%以内。然而现实数据令人警醒:当年全国基层医疗机构呼吸道感染抗生素使用率仍高达24%,部分地区甚至突破30%。上海某区级医院因抗生素误用引发的艰难梭菌感染病例,三年间暴增400%,直接医疗成本增加逾千万元。
时间过去了三年,现在的情形如何了呢?带着这个问题,记者在上海市卫健委的案例库中发现了一个特殊样本—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该机构通过引入HBP/PCT二联检技术(肝素结合蛋白/降钙素原二联检),半年内将抗生素使用率从24%压缩至18%,成为全国基层医疗改革的标杆。这一成果的背后,是医院市场准入解决方案专家-汪雯俊长达两年的攻坚实践。面对抗生素滥用的沉疴,她直言:“精准检测不是选择题,而是基层医疗的生存战。”
在打浦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档案室,一摞泛黄的病历记录着传统检测体系的困境。2021年数据显示,88%的呼吸道感染患者首诊时无法获得检测报告,医生被迫在平均28分钟的接诊窗口期内凭经验开药。汪雯俊向记者展示了一组对比数据:传统HBP单项检测需18-24小时出具结果,但患者平均候诊时间仅28分钟,这种“时间剪刀差”直接导致抗生素滥用。
更严峻的是检测精度的先天缺陷。《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22年研究指出,HBP单项检测特异性假阳性率高达26.8%,相当于每4例阳性患者中就有1例被误判。这种精度与时效的双重困局,在基层医疗机构中普遍存在。
面对传统检测体系的重重桎梏,汪雯俊开始推动医院准入的HBP/PCT二联检技术。这项技术的核心突破在于极大提升了检测的时效—将24小时的等待压缩至两小时,使检测时效与基层医疗的接诊节奏高度契合。
但是,因为HBP/PCT二联检技术产品在当时对于医院市场还比较新,大部分医院和医生还不了解其价值,但是,因为HBP/PCT二联检技术产品在当时对于医院市场还比较新,大部分医院和医生还不了解其价值,也不清楚如何将这项技术融入现有的诊疗流程中,于是在二联检技术产品的市场推广上,汪雯俊创新制定“标杆穿透”策略,以点带面,逐步打开市场。团队首先对市场进行了细致的调研,选择了全国首批“优质服务基层行”示范机构—上海打浦桥社区医院作为突破口,该机构年接诊量超20万人次,其规范诊疗水平在基层医疗机构中具有示范效,若能在此取得成功,将极大提升产品的市场认可度。
为了说服医院管理层和医生接受并应用这项新技术,汪雯俊采取了多管齐下的方式。她亲自带领团队多次前往医院,与医院领导、临床科室主任及一线医生进行深入交流,不仅详细介绍了二联检技术的原理、优势及预期效果,还根据医院的具体需求,定制了个性化的应用方案。同时,汪雯俊还积极协调资源,联合某三甲医院检验科开展临床验证,通过实际病例的对比分析,直观展示了二联检技术诊断准确率远超传统方法,并且显著将检测时间压缩至2小时,大大提高了诊疗效率。
针对基层医疗机构对成本敏感的痛点,汪雯俊采用常温保存试剂与设备租赁模式,将单次检测成本将至原先的2/3,打破基层机构对冷链运输的依赖,为技术落地扫清障碍。最终,这项技术产品在上海打浦桥社区医院率先落地,候诊区设立的POCT检测站成为改革的第一战场。她亲自带领团队对医院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从样本采集、检测操作到结果解读,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实操演练,确保每位参与者都能熟练掌握。
改革成效远超预期。实施半年后,抗生素处方占比下降6.2个百分点,患者平均就诊时间缩短22分钟,检验科检测效率提升40%。这些数据推动“打浦桥模式”写入《上海市基层医疗质量改进指南》,并逐步覆盖了上海全市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精准检测正在成为基层医疗的‘新基建’。”汪雯俊告诉记者。此刻,上海几十家家社区已完成部署,长三角上百家机构实现检测结果互认,这场检测技术的变革,正重塑中国基层医疗的基因。
打浦桥社区的实践揭示了一个真理:基层医疗改革需要“刀刃向内的勇气”与“毫米级的技术精度”。汪雯俊团队的成功,在于精准打击“检测滞后”这一核心痛点,通过技术突破、流程再造、市场协同的三重奏,将政策要求转化为可量化的医疗价值。当记者离开时,打浦桥候诊屏上的数据仍在跳动,而这些数字,正是中国基层医疗走向精准时代的最好见证。
(免责声明:本文为本网站出于传播商业信息之目的进行转载发布,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及立场。本文所涉文、图、音视频等资料之一切权力和法律责任归材料提供方所有和承担。本网站对此咨询文字、图片等所有信息的真实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亦不构成任何购买、投资等建议,据此操作者风险自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