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海汽车报
据路透社报道,美国当地时间7月4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正式签署《大而美法案》,标志着美国实施17年的电动汽车税收抵免政策将于今年9月30日走向终点。
根据法案内容,自9月30日起,美国将终止对购买或租赁新电动汽车提供的7500美元联邦税收抵免,以及二手电动车4000美元的抵免。同时,商用清洁能源车辆的税收优惠也将提前至今年9月30日结束。
电动车企业迎来“补贴悬崖”
自2008年起,美国通过这项税收抵免政策推动电动车普及,2022年更将优惠范围扩大到租赁车辆并取消制造商数量上限,直接带动了特斯拉、Rivian、Lucid等车企在北美市场的销量增长。
但“补贴悬崖”来得猝不及防。摩根大通预计,政策终止将令特斯拉每年损失约12亿美元,相当于其2024年预期利润的17%。过去一周,特斯拉股价已累计下跌近10%。
巴克莱银行汽车分析师Dan Levy指出,政策取消将在短期内刺激“恐慌性抢购”,未来三个月电动车销量或飙升30%以上。但随着补贴结束,2025年四季度电动车销量恐出现断崖式下滑,行业将迎来剧烈波动与洗牌。
“大而美”法案不仅取消电动车补贴,还同时撤销了对未达企业平均燃油经济性(CAFE)标准车企的罚款。这意味着,通用、福特等传统车企生产燃油车的成本压力骤减,可借机放缓电动化转型节奏。
而对于Rivian、Lucid等依赖资本输血的新势力车企,以及LG新能源等电池供应商来说,现金流压力骤增,生存空间进一步收缩。
特朗普的能源算盘
在特朗普的逻辑中,能源政策归根结底是经济竞争力与地缘博弈的工具。从上任首日签署退出《巴黎协定》,到如今削弱新能源激励、取消燃油车排放罚款,特朗普意在重振美国化石能源产业,提升油气生产份额,进而在全球能源市场博弈中重新占据上风。
然而,从实际的结果来看,美国并未如愿强化在化石能源领域的主导地位,反而陷入“因为价格战被迫压低油价—能源企业缺乏投资动力—产量与就业低迷”的恶性循环。
此次“大而美”法案的落地,看似是对传统能源的再度加码,但其削弱新能源竞争力、撕裂产业链的负面效应,亦是难以回避的隐忧。
特朗普与马斯克再“开战”
特朗普与特斯拉CEO马斯克的矛盾也随法案推进再度升级。马斯克公开抨击法案“极其疯狂且具破坏性”,认为这无异于“给夕阳产业施舍,却严重损害未来产业”。
对此,特朗普回应称,马斯克“获得的补贴可能比历史上任何人都多”,并暗示联邦政府应调查特斯拉获取补贴的情况。
分析人士指出,特朗普的政策转向意在提振美国化石能源产业,但长期来看,撤销清洁能源激励措施或使美国在全球新能源竞争中失去话语权。
新能源倒退,美国在全球掉队?
在电动化与能源转型成为全球共识的当下,美国的政策急转向,势必削弱其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的竞争力。
电动汽车倡导组织“电气化联盟”发声批评,称此举“将美国在电动车领域的未来角色拱手让人”,尤其是在中国与欧洲加速新能源汽车转型的背景下,美国或将逐步丧失其产业引领地位。
哈佛大学也预测,终止税收抵免将使美国2030年电动车普及率下降6个百分点。
更现实的挑战是,此举不仅可能导致新能源投资外流,也会加剧美国汽车产业内部分裂:传统车企借机放缓电动化转型,新能源新势力则面临断崖式冲击,行业格局或将重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