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老街新“象” | 东和昶1917,触摸哈尔滨百年故事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老街新“象” | 东和昶1917,触摸哈尔滨百年故事

东和昶1917的重生,是对冰城百年商脉的深情致意,更是一次关于城市更新范本的生动实践。它证明,历史建筑的活态传承,不在于将其供奉为标本,而在于以现代智慧为其注入循环不息的血脉。

文 | 白杨

张丽百惠/制

道里区西十三道街43号,一栋清水红砖小洋楼静立街角。1917年,民族资本家毛守和在此创立“东和昶商号”,主营粮食贸易,亦作居所。这栋曾见证哈尔滨商业兴盛的建筑,已历经百年,沧桑斑驳,2023年11月被鉴定为D级危房,命运岌岌可危。

幸运的是,2025年3月,修缮工程启动。在保留建筑历史风貌的基础上进行结构加固和内部改造。如今,这座承载冰城商业记忆的建筑,以“东和昶1917宽街文化复合体”之名,重新焕发生机。红砖墙内,百年时光不再尘封于档案,而是化作可触摸、可品味、能沉浸的生活场景。

东和昶1917宽街文化复合体 白杨/摄

宽街,藏在红砖墙里的商业密码

西十三道街旧称“宽街”,始于1902年,如今全长253米。这条街上现存“东和昶大楼”、“老巴夺大楼”等八栋历史建筑。这里曾是哈尔滨第一家印书局“商务印书局”、哈尔滨第一家女子中学“从德女中”、东北第一家近代烟厂“老巴夺葛万那烟庄”,也是东和昶、永发东、天福楼、五芳斋、英国饭店等数十家中外商号的聚集地。

百年之后,东和昶大楼以全新商业姿态回归城市生活,其核心在于融合了历史空间与现代商业。项目操盘者、哈尔滨城史研究者宋兴文认为:“让大家可以坐下来,甚至住下来,这是对老建筑最大的尊重。”这种尊重并非将其束之高阁,而是让历史肌理与现代商业有机共生。

走进东和昶1917,内部业态布局精巧,宛如一座微缩城市。

宽街博物馆作为一家街道历史博物馆,近百件展品中,1913年《哈尔滨指南》商务印书局广告、“老巴夺葛万那烟庄”烟标等文物无声地讲述着宽街的过往。青年摄影师修宇主理的“希罗卡雅时光馆”,则复原了1900年代名店“视明馆”,用湿版摄影技术让游客瞬间“穿越”成为历史老照片主角。

宽街博物馆 白杨/摄

在饮食方面,老俄侨菜馆延续三代,传承着地道的俄侨家庭风味,宽小馆则挖掘“哈埠菜”,那些几近失传的百年东北老菜,与市面常见东北菜形成鲜明对比。后窗哈派咖啡由资深咖啡师朱敏主理,其烘豆技艺与咖啡教学背景,为空间注入专业质感。入夜后,宽咖在毛氏旧居空间里,切换为微醺社交场。由百年民居改造的宽街民宿,让历史感沉淀于每一夜的住宿体验。

宽街民宿 白杨/摄

这种复合业态并非简单堆砌,而是以历史为基底,让餐饮、文化、艺术、住宿彼此导流、相互赋能,形成自循环的商业生态。

“修旧如旧”危房重生

从D级危房到文化地标,这一惊险跨跃的背后,是“修旧如旧”理念与商业可行性的平衡的结果。老俄侨的李经理透露:“西十三道街这边修到一半被国家定为D级危房了。”这也揭示出历史建筑活化的现实困境,仅有情怀远远不够,需专业修缮与持续运营能力双重保障。

东和昶1917院内 白杨/摄

东和昶1917宽街文化复合体的改造堪称典范。首先,对建筑结构加固,确保安全,原始的红砖墙、门窗样式悉数保留。其次,空间划分尊重原有格局,毛守和旧居变身咖啡馆,后院打造成融合咖啡、酒、露天电影、音乐的花园。

最后,在业态植入上,东和昶1917注重与建筑气质契合,俄侨菜呼应哈尔滨的欧陆遗风,哈埠菜唤醒本地味觉记忆,湿版摄影复刻历史场景,宽街民宿提供富有历史感的住宿体验。

对于老建筑而言,修缮并非终点,以经营反哺保护,让历史建筑在现代城市功能中找到新坐标,这才是可持续的传承之道。

城市更新的“微循环”样本一栋楼激活一条街

东和昶1917所在的西十三道街,因一座建筑的活化而焕发新生,其成功为城市更新提供了“微循环”样本。

其业态设置具有深度在地性,从哈埠菜到俄侨家庭餐,从展示宽街变迁的博物馆到复刻老照相馆的湿版摄影,所有内容都根植于哈尔滨独特的中西交融文脉。同时,东和昶1917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体验式沉浸区,游客可穿老服装拍复古照,在百年院落品尝俄式晚餐、于毛氏旧居喝手冲咖啡、或者住进民居改造的民宿,历史从抽象符号变为可感可知的立体体验。

宽街杂货铺 白杨/摄

正如东和昶1917开业现场,主持人向宾客发出的邀约:“拿上一杯格瓦斯,吃上一口大马哈鱼籽……尽情感受来自东和昶1917城市文化复合体带给大家的生活味道,百年腔调。”改造后的东和昶1917,百年的历史不再高不可攀,它流淌在咖啡杯沿、萦绕于餐食香气、定格于湿版相纸,成为日常生活的亲切背景。

东和昶1917的重生,是对冰城百年商脉的深情致意,更是一次关于城市更新范本的生动实践。它证明,历史建筑的活态传承,不在于将其供奉为标本,而在于以现代智慧为其注入循环不息的血脉。

老建筑的新生,终究还是人的故事。是哈尔滨城史研究者宋兴文老师对文脉的坚守,是咖啡师朱敏老师对技艺的专注,是青年摄影师修宇对旧时光的捕捉,更是无数步入其间的人们,用脚步、目光与感知着这段历史。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老街新“象” | 东和昶1917,触摸哈尔滨百年故事

东和昶1917的重生,是对冰城百年商脉的深情致意,更是一次关于城市更新范本的生动实践。它证明,历史建筑的活态传承,不在于将其供奉为标本,而在于以现代智慧为其注入循环不息的血脉。

文 | 白杨

张丽百惠/制

道里区西十三道街43号,一栋清水红砖小洋楼静立街角。1917年,民族资本家毛守和在此创立“东和昶商号”,主营粮食贸易,亦作居所。这栋曾见证哈尔滨商业兴盛的建筑,已历经百年,沧桑斑驳,2023年11月被鉴定为D级危房,命运岌岌可危。

幸运的是,2025年3月,修缮工程启动。在保留建筑历史风貌的基础上进行结构加固和内部改造。如今,这座承载冰城商业记忆的建筑,以“东和昶1917宽街文化复合体”之名,重新焕发生机。红砖墙内,百年时光不再尘封于档案,而是化作可触摸、可品味、能沉浸的生活场景。

东和昶1917宽街文化复合体 白杨/摄

宽街,藏在红砖墙里的商业密码

西十三道街旧称“宽街”,始于1902年,如今全长253米。这条街上现存“东和昶大楼”、“老巴夺大楼”等八栋历史建筑。这里曾是哈尔滨第一家印书局“商务印书局”、哈尔滨第一家女子中学“从德女中”、东北第一家近代烟厂“老巴夺葛万那烟庄”,也是东和昶、永发东、天福楼、五芳斋、英国饭店等数十家中外商号的聚集地。

百年之后,东和昶大楼以全新商业姿态回归城市生活,其核心在于融合了历史空间与现代商业。项目操盘者、哈尔滨城史研究者宋兴文认为:“让大家可以坐下来,甚至住下来,这是对老建筑最大的尊重。”这种尊重并非将其束之高阁,而是让历史肌理与现代商业有机共生。

走进东和昶1917,内部业态布局精巧,宛如一座微缩城市。

宽街博物馆作为一家街道历史博物馆,近百件展品中,1913年《哈尔滨指南》商务印书局广告、“老巴夺葛万那烟庄”烟标等文物无声地讲述着宽街的过往。青年摄影师修宇主理的“希罗卡雅时光馆”,则复原了1900年代名店“视明馆”,用湿版摄影技术让游客瞬间“穿越”成为历史老照片主角。

宽街博物馆 白杨/摄

在饮食方面,老俄侨菜馆延续三代,传承着地道的俄侨家庭风味,宽小馆则挖掘“哈埠菜”,那些几近失传的百年东北老菜,与市面常见东北菜形成鲜明对比。后窗哈派咖啡由资深咖啡师朱敏主理,其烘豆技艺与咖啡教学背景,为空间注入专业质感。入夜后,宽咖在毛氏旧居空间里,切换为微醺社交场。由百年民居改造的宽街民宿,让历史感沉淀于每一夜的住宿体验。

宽街民宿 白杨/摄

这种复合业态并非简单堆砌,而是以历史为基底,让餐饮、文化、艺术、住宿彼此导流、相互赋能,形成自循环的商业生态。

“修旧如旧”危房重生

从D级危房到文化地标,这一惊险跨跃的背后,是“修旧如旧”理念与商业可行性的平衡的结果。老俄侨的李经理透露:“西十三道街这边修到一半被国家定为D级危房了。”这也揭示出历史建筑活化的现实困境,仅有情怀远远不够,需专业修缮与持续运营能力双重保障。

东和昶1917院内 白杨/摄

东和昶1917宽街文化复合体的改造堪称典范。首先,对建筑结构加固,确保安全,原始的红砖墙、门窗样式悉数保留。其次,空间划分尊重原有格局,毛守和旧居变身咖啡馆,后院打造成融合咖啡、酒、露天电影、音乐的花园。

最后,在业态植入上,东和昶1917注重与建筑气质契合,俄侨菜呼应哈尔滨的欧陆遗风,哈埠菜唤醒本地味觉记忆,湿版摄影复刻历史场景,宽街民宿提供富有历史感的住宿体验。

对于老建筑而言,修缮并非终点,以经营反哺保护,让历史建筑在现代城市功能中找到新坐标,这才是可持续的传承之道。

城市更新的“微循环”样本一栋楼激活一条街

东和昶1917所在的西十三道街,因一座建筑的活化而焕发新生,其成功为城市更新提供了“微循环”样本。

其业态设置具有深度在地性,从哈埠菜到俄侨家庭餐,从展示宽街变迁的博物馆到复刻老照相馆的湿版摄影,所有内容都根植于哈尔滨独特的中西交融文脉。同时,东和昶1917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体验式沉浸区,游客可穿老服装拍复古照,在百年院落品尝俄式晚餐、于毛氏旧居喝手冲咖啡、或者住进民居改造的民宿,历史从抽象符号变为可感可知的立体体验。

宽街杂货铺 白杨/摄

正如东和昶1917开业现场,主持人向宾客发出的邀约:“拿上一杯格瓦斯,吃上一口大马哈鱼籽……尽情感受来自东和昶1917城市文化复合体带给大家的生活味道,百年腔调。”改造后的东和昶1917,百年的历史不再高不可攀,它流淌在咖啡杯沿、萦绕于餐食香气、定格于湿版相纸,成为日常生活的亲切背景。

东和昶1917的重生,是对冰城百年商脉的深情致意,更是一次关于城市更新范本的生动实践。它证明,历史建筑的活态传承,不在于将其供奉为标本,而在于以现代智慧为其注入循环不息的血脉。

老建筑的新生,终究还是人的故事。是哈尔滨城史研究者宋兴文老师对文脉的坚守,是咖啡师朱敏老师对技艺的专注,是青年摄影师修宇对旧时光的捕捉,更是无数步入其间的人们,用脚步、目光与感知着这段历史。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