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财界观察 | 30亿AIC基金启航,青岛华通如何构建产融协同?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财界观察 | 30亿AIC基金启航,青岛华通如何构建产融协同?

青岛在金融创新与实体产业融合领域迈出关键一步。

文 | 陈明一

近日,由青岛华通集团旗下专业基金管理及资本运作平台华通创投联合工银投资、青岛海诺共同组建的青岛市规模最大市级AIC(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创投基金——青岛工融鼎汇华资创业投资基金完成设立。

作为青岛市首只市级AIC创业投资基金,其总规模30亿元、首期10亿元的体量,标志着这座城市在金融创新与实体产业融合领域迈出关键一步。

图片来源:摄图网

AIC基金的“青岛实践”

AIC是经批准设立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核心职能为市场化债转股及配套业务。此次青岛工融鼎汇华资创业投资基金的设立,恰逢AIC功能转型的关键期——2024年9月,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范围由上海扩大至18个城市,青岛成为首批受益城市,随后2025年3月,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范围扩大至试点城市所在省份。

基金管理人青岛市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岛科投)作为华通创投旗下机构,于2000年成立,是一家见证青岛创投风投25年发展的国有平台,逐步形成“投早、投小、投科技”的鲜明定位。此次与工银投资合作,既体现了国有资本的协同效应,也折射出AIC从传统债转股向股权投资转型的战略方向。

聚焦“10+1”产业

基金明确将投向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装备等青岛市“10+1”创新型产业体系。这一布局与青岛产业升级路径高度契合。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被列为优先发展领域。青岛已形成以京东方、歌尔为代表的显示模组与虚拟现实产业集群,富士康首座晶圆级封测工厂、思锐智能半导体装备中心等项目相继落地,基金可通过资本注入加速技术验证与商业化。

在新兴产业的智能装备产业中,中车四方、阿尔斯通引领的轨道交通装备集群(占全国55%高铁动车产量)与海西湾船舶海工基地构成硬件基础,基金可助力智能测控、工业机器人等细分领域突破。

值得关注的是,在以低空经济等为代表的前沿领域,青岛已布局全球首个港口服务大模型、北方首条海岛低空物流航线,基金的长期资本属性恰好匹配这类高风险、长周期的创新项目。

图片来源:摄图网

产融协同的逻辑

华通集团作为以智能化先进制造为主业的国有投资平台,其资本运作始终围绕“产业升级”核心。此次基金设立,华通创投将发挥政策对接、产融协同、创新孵化三大优势。

依托青岛市新旧动能转换基金经验,华通创投将精准匹配“10+1”产业细分赛道,可以对新型显示技术、具身智能机器人等领域提供超常规支持。通过华通集团旗下海信集团、青岛食品等实体产业资源,为被投企业提供应用场景与市场渠道,形成“技术-产品-市场”的闭环。此外,联合工银投资在债转股领域的风控经验,以及青岛科投在早期项目中的投后管理能力,华通创投将构建覆盖“种子期-成长期-成熟期”的全周期支持体系。

事实上,对比青岛创投发展史,此次AIC基金的设立具有里程碑意义。2010年,青岛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中心成立,参股基金总规模超百亿;2021年,青岛创新投资有限公司(青创投)揭牌,整合全市引导基金资源,政策导向转向“投早、投小、投科技”;2025年,首只市级AIC创业投资基金落地,标志着青岛创投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政策引导”转型。

青岛致力于打造“北方创投之城”,相比深圳、苏州等创投强市,青岛需进一步提升基金管理人的市场化激励机制,吸引顶尖人才,以及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推动被投企业通过科创板、北交所等渠道上市,同时探索S基金、并购退出等多元化路径。

华通集团下一步将携手工银投资、青岛海诺,重点支持“硬科技”企业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中的瓶颈。随着青岛算力规模2025年达8000P、国家5G+工业互联网试点推进,这座城市正以资本为纽带,织密一张覆盖“科技-产业-金融”的创新网。

当30亿元基金逐步投出,其产生的“乘数效应”或将重塑这座城市的产业格局——正如京东方青岛基地带动新型显示产业链集群,未来的青岛,或许会因这只基金,诞生更多引领行业的“隐形冠军”。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财界观察 | 30亿AIC基金启航,青岛华通如何构建产融协同?

青岛在金融创新与实体产业融合领域迈出关键一步。

文 | 陈明一

近日,由青岛华通集团旗下专业基金管理及资本运作平台华通创投联合工银投资、青岛海诺共同组建的青岛市规模最大市级AIC(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创投基金——青岛工融鼎汇华资创业投资基金完成设立。

作为青岛市首只市级AIC创业投资基金,其总规模30亿元、首期10亿元的体量,标志着这座城市在金融创新与实体产业融合领域迈出关键一步。

图片来源:摄图网

AIC基金的“青岛实践”

AIC是经批准设立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核心职能为市场化债转股及配套业务。此次青岛工融鼎汇华资创业投资基金的设立,恰逢AIC功能转型的关键期——2024年9月,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范围由上海扩大至18个城市,青岛成为首批受益城市,随后2025年3月,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范围扩大至试点城市所在省份。

基金管理人青岛市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岛科投)作为华通创投旗下机构,于2000年成立,是一家见证青岛创投风投25年发展的国有平台,逐步形成“投早、投小、投科技”的鲜明定位。此次与工银投资合作,既体现了国有资本的协同效应,也折射出AIC从传统债转股向股权投资转型的战略方向。

聚焦“10+1”产业

基金明确将投向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装备等青岛市“10+1”创新型产业体系。这一布局与青岛产业升级路径高度契合。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被列为优先发展领域。青岛已形成以京东方、歌尔为代表的显示模组与虚拟现实产业集群,富士康首座晶圆级封测工厂、思锐智能半导体装备中心等项目相继落地,基金可通过资本注入加速技术验证与商业化。

在新兴产业的智能装备产业中,中车四方、阿尔斯通引领的轨道交通装备集群(占全国55%高铁动车产量)与海西湾船舶海工基地构成硬件基础,基金可助力智能测控、工业机器人等细分领域突破。

值得关注的是,在以低空经济等为代表的前沿领域,青岛已布局全球首个港口服务大模型、北方首条海岛低空物流航线,基金的长期资本属性恰好匹配这类高风险、长周期的创新项目。

图片来源:摄图网

产融协同的逻辑

华通集团作为以智能化先进制造为主业的国有投资平台,其资本运作始终围绕“产业升级”核心。此次基金设立,华通创投将发挥政策对接、产融协同、创新孵化三大优势。

依托青岛市新旧动能转换基金经验,华通创投将精准匹配“10+1”产业细分赛道,可以对新型显示技术、具身智能机器人等领域提供超常规支持。通过华通集团旗下海信集团、青岛食品等实体产业资源,为被投企业提供应用场景与市场渠道,形成“技术-产品-市场”的闭环。此外,联合工银投资在债转股领域的风控经验,以及青岛科投在早期项目中的投后管理能力,华通创投将构建覆盖“种子期-成长期-成熟期”的全周期支持体系。

事实上,对比青岛创投发展史,此次AIC基金的设立具有里程碑意义。2010年,青岛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中心成立,参股基金总规模超百亿;2021年,青岛创新投资有限公司(青创投)揭牌,整合全市引导基金资源,政策导向转向“投早、投小、投科技”;2025年,首只市级AIC创业投资基金落地,标志着青岛创投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政策引导”转型。

青岛致力于打造“北方创投之城”,相比深圳、苏州等创投强市,青岛需进一步提升基金管理人的市场化激励机制,吸引顶尖人才,以及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推动被投企业通过科创板、北交所等渠道上市,同时探索S基金、并购退出等多元化路径。

华通集团下一步将携手工银投资、青岛海诺,重点支持“硬科技”企业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中的瓶颈。随着青岛算力规模2025年达8000P、国家5G+工业互联网试点推进,这座城市正以资本为纽带,织密一张覆盖“科技-产业-金融”的创新网。

当30亿元基金逐步投出,其产生的“乘数效应”或将重塑这座城市的产业格局——正如京东方青岛基地带动新型显示产业链集群,未来的青岛,或许会因这只基金,诞生更多引领行业的“隐形冠军”。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